词,原本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所以要讲究声律的和谐,词,不但要讲究平仄、押韵,字还要按一定的声律需要进行排列,只有这样才能使词吟诵的更有情感,更有感染力。这些都是过去的要求,自从苏东坡开辟新意境以来就没有那么多要求了,今天关于声律的内容不重要,有个大概了解就行了。
词的特点是什么呢?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调有定格;就是有规定的词牌和词谱,就是你选用了某个词牌,就按照这个词牌的曲调去填词。
句有定数;就是一句词有几个字是规定了的,是什么音调也是规定了的。
字有定声;
就是每个字都有规定好的音调配合的,也有平仄配合,有的甚至于“阴平,阳平”都要分别出来。
比如《沁园春》的首句四个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阴平,如果用阳平就感觉不顺口,不是那么一回事。既然知道声调重要,那么我们继续讲声律。
声律;
包括;四声、平仄、韵格、押韵(通韵、转韵)词调。
四声;
我就不多讲了,故乡的云在讲律诗的时候就讲过,词里入声字比较重要,希望大家努力掌握好入声字。
平仄;
词谱也有,不过也要避免“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按词谱填,一般不会错。
韵格;
词的用韵格式简称为韵格;(具体的以后讲)
押韵;
大家也基本知道,(具体以后讲)
词调;
我们上节课简单说了一下,下面我们具体说说词调;词调是指词的腔调,就是词的歌谱,写一首词必须先选用一个词调,然后按照该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词调是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的。
宫调有七音,十二律。
七音;分别是;宫、商、角(jue)、徵(zhi)、羽、变宫,变徵。这七音是用来定声音的高低的。
那么主音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调称为“五音”,比如“故乡的云”唱歌五音不全,就是指这五个音调。那么现代音乐的“1234567”和宫、商、角(jue)、徵(zhi)、羽、变宫,变徵是怎么对应啊?
对应如下;
宫对应的是“1”,
商对应的是“2”,
角对应的是“3”,
徵对应的是“5”,
羽对应的是“6”,
变宫对应的是“4”,
变徵对应的是“7”。
学习四呼五音,可以帮助大家准确地掌握“字”的发音,只有读音准确了,才能填出好词,在词里面,阴平阳平的区别也是要掌握的。发音不准确,你的词就感觉拗口。
还有押韵也要正确的读音,懂的四呼五音辨别韵脚,押韵就简单的多。
这里特别说一句;为什么有的人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有的人的作品虽然平仄都对但读起来还是拗口,或者有种气没有出来的感觉啊?这就是字的声调没有掌握好,没有用对字。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不过分强求声律,但适当的声调还是要了解一下的。
宋人沈括称:
“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提出的“四呼”,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此读字之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之齐,其用力在齿。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
那么四呼就是;
1、 开口呼
2、 齐齿呼
3、 撮口呼
4、 合口呼
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
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是用来定音阶高低的。
古时候就有7调×12律==84调
但隋唐时期是用琵琶定律的,琵琶只有四弦,每弦七调。所以唐朝实际只用二十八调。而到南宋时,则只用了七宫十二调。张炎的《词源》记载了当时用的。
七宫是;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高宫、中吕宫、道宫。
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宋代的词集也经常按宫调来编排的。通常一个词调只属于一个宫调,但也有个别属于几个宫调的;
如;柳永的《望远行》既然入中吕调,也入仙吕调。(待续)
故乡的云文铃歌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