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炼诗眼》

 江山携手 2016-05-11
  诗眼,即一首诗的眼目,具有提纲性带动全篇的作用。清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诗概》中有“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夫活,亦在乎诗眼而已。”诗眼,也叫警策,警语,精警,篇有警句,句有警字,人以诗名,诗以句名,句以眼名,一句几句警词,可以一鸣惊人,传颂千古。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极其有名,他画佛道壁画人物时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就是说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  
又如《神异记》中传,南朝梁时,画家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也…”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见二龙者飞去,未点睛者如故。这虽是神话志异小说中的故事,但后来就用“画龙点睛”比喻说话作文,在关键上用一笔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

苏轼《东坡志林》中曾对诗眼的作用举过两个例子。

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甫“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盖灭于烟波间耳。而宋敏求谓余云“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二诗改此两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望”与陶辞官归隐的意境不合,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曾把自己比作“鸟倦飞而知返”,归隐后无意中看到“飞鸟相与还”的南山好景色,而感到内心的喜悦,不可能有意识去望。

杜甫的“白鸥没浩荡”改为“波浩荡”,就显不出白鸥的自在飞翔,所以诗意也就毫无精神了,而这个“没”不是钻进水里的意思,而是指白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消失在万里烟波中。

五代南唐中主李(王景)《摊破浣溪沙》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寒”字,以及同词牌的另一首“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中的“愁”字,这两字用得十分巧,把词意点明了。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多,用春水东流比喻愁无尽,写得既概括精到,又比喻具体形象。

又如欧阳修《六一诗话》谈到:“陈舍人从易姓”。偶得杜集旧本,文中脱误,至《送蔡都蔚诗》云“身轻一鸟(  ),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及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也。这是一首杜甫赞美蔡希鲁都蔚武艺高强的诗,两句诗为“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其中“一鸟过”讲他纵跳的轻功如鸟一样又高又快又轻,而用“疾”只指快,并且最好与其它动词(如“飞”)结合才能合意,而“落,起,下”只表明动作纵跳的开始或结束,而“度”一般必须带宾语才能说明词义(如度关山),所以都不是很好,只有“过”才能全面表达语意。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按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几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用“绿”一是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带有春色盎然之意,二是能唤起我们联想,联想起其他诗,如王维《送别》诗“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结句相呼应。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讲到: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胭脂湿”王彦辅曰“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东坡)、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粘一字补充。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觅集验之,乃“湿”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用“湿”字比他们四人各补之字更贴切自然。

还有阮阅《诗话总龟》中讲到大家众所周知的事贾岛“推敲”的故事(《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即为本句诗眼,与本诗意境相符,既然李凝是孤单幽居,晚上作为僧人的贾岛去找他,当然用敲门恰当,若用推门则变成了熟客,与主人幽居情况不符,而且敲字比推字就音节上说,更响亮些。

还如宋人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也是诗眼。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胡应麟《诗薮》中讲: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又《晚出左掖》“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赵汾曰“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如此二诗,三四句“动、多”字,五六“湿、低”字之类,乃眼之在句底者。

《何将军山林》“卑枝低佶子,接叶暗巢莺。”之“低、暗”乃眼之在第三字。“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沿枪。”之“抛、卧”乃眼之在第二字者。“剩水沦江破,残山碑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皆一句中具有二眼“剩、破、残、开、垂、折、绽、肥”都是眼。

由上可知,诗眼并无固定位置,但大多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颜色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意动用法及使动用法的。 

诗词中的诗眼,需要我们多琢磨提炼,要敢想敢用,多读多试,炼诗如弈棋,熟能生巧,生疏时往往是一字不著,满盘皆输,而熟练时也可能会有一字用好,全诗皆活。


四明山人/铃歌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