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童陈元方的机敏与缺陷

 老刘tdrhg 2016-05-12
                               神童陈元方的机敏与缺陷
                                                                 叶之秋

  一说起神童,我总是想起孔融少年时说的一句话,叫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在千古神童当中,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孔融当然以为自己是个例外,结合孔融之后的作为看,很遗憾,孔融没有成为那个例外。孔融是个嘴皮子功夫远远大于手上功夫的人。而今天我准备说的陈元方,也大致如是。
  说起陈元方,普通读者可能熟悉的是初中课本中一个《陈太丘与友期》的故事。有一天,陈元方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太丘县县长的陈寔和朋友约定了中午见面。可是中午都过了,朋友都还没有来,陈寔就出门办自己的事去了。下午,朋友才赶到。看到七岁的娃娃陈元方在门外玩耍,那个朋友就问:“你的父亲在家里吗?”陈元方说:“等您很久都没来,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有点生气,就说:“这个家伙真是不讲信用,和人家约定见面却把人家扔下自己出门了!”陈元方看到那人批评自己的父亲,立刻反驳,说:“不对!您和我父亲是约定中午见面,可是中午的时候您却还没有来,这是您不讲诚信;现在您当着孩子的面批评人家的父亲,这是您不懂礼节。”朋友一看小娃娃如此会说,想想却是是自己有错在先,于是讪讪地不好意思了。那人下马车,想要和陈元方拉拉手,套个近乎,没想到陈元方转身就进门去了,头也没有回。朋友很尴尬,只能离开了。
  故事里的陈元方确实很聪明,当父亲被诬陷的时候能够立刻抓住事实进行反驳。但是陈元方也有两点做的有些欠妥。其一,是父亲的朋友想要和自己拉拉手,可是陈元方扭头就走,冷落了对方。其二,是对父亲朋友的批评回答起来针锋相对。为什么说怎么做欠妥呢?因为人性都是自私的。当朋友延误期限的时候,朋友会认为自己没错。看得出此人并非什么宽容君子。当陈元方之初对方无信无礼的时候,对方已经心有歉疚,并主动示好时,陈元方却扭头就走,使得父亲和朋友的矛盾反而激化。父亲的朋友在小孩子面前都下不来台,以后会怎么对待陈寔父子呢?
  而陈元方凡是不能吃亏的性格,比较任性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是其父陈寔惯的。
  一些朋友来拜会陈寔,陈寔就让儿子们做饭。父亲和朋友在客厅谈天,两个小兄弟在厨房烧火,结果听得入神,加水多了,饭变成了稀粥。到了吃饭时间,父亲陈寔一看是稀粥,有点不好意思,就问儿子们怎么回事。陈元方说,我们是因为听父亲和客人的谈话,才忘记了做饭的。陈寔多了解自己儿子啊,就故意在朋友面前问:“尔颇所识不?”既然你们说在听大人说话,那么你们记得什么呢?于是陈元方兄弟就你一句我一句学说起来,居然一句话都没有遗漏。客人听了大加赞赏,而陈寔也当众嘉奖:“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我能有你们这样两个有出息的儿子,就算是喝粥也很好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不过,陈寔在肯定儿子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的朋友。陈寔为什么特别交代儿子要做饭?因为给客人吃稀粥说明主人待客不够诚恳,而儿子无论任何原因,让客人饿肚子,那都是应该批评的。确实,自己的儿子记忆力很好,也很好学,但是却因此忽略了待人接物的谦逊与礼节,这也为后来陈元方兄弟仕途坎坷,埋下了伏笔。
  几年之后,陈元方长成了小小少年,十一岁的陈元方曾经去拜侯袁公(袁绍袁术之父)。袁公知道陈元方很聪明,想当场靠靠他,就问:“你的父亲在太丘县担任县长的时候,远近的官员百姓都称赞他,究竟你父亲做了些什么德政呢?”陈元方一听,挺起小胸脯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县是,面对豪强大族,以德行来感化;面对弱小百姓,以仁义来安抚。这样无论是豪强还是百姓,都能够安定生活,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尊敬了。”袁公哈哈一笑,说:“我在以前曾经担任邺城县令,我也推行了这些措施。不知道是你的父亲盗版我的主张,还是我盗版你父亲的主张呢?”这个问题比较刁钻,回答是谁都会让另一方没有面子。这时候,陈元方说:“周公和孔子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是许多的作为都很像。只是周公没有学习孔子,孔子也没有学习周公。”很明显,陈元方把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分别比作周公和孔子。于是袁公哈哈大笑,说陈元方很聪明。而陈寔知道事情之后,也很自豪,儿子没有丢自己的面子。
  可是,陈元方父子却忘记了(或许是不愿意去做),身在官场,有时候不必计较一时之得失。比如陈寔自己就曾经在张让的父亲办丧事,全郡名士没有一个人去拜贺的时候,自己独自前去吊唁,让张让十分感动,也为陈寔赢得了以后仕途中最大的优势——在宦官屠杀党人的时候,只要陈寔提出名单,张让都会予以赦免。于是人人感念陈寔的好。比如之前,陈元方在袁公面前不肯屈膝,袁公表面哈哈一笑,可是背地里难免有些不舒服。陈寔为官,不过是担任一个小小的太丘县长,凭什么和历任三公要职的袁公相提并论呢?在许多官员心中,评价一个人可并非看什么德行政绩,官职大小那就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官大自然证明成功,官小再怎么说你有德行有才学也安然失色。于是杜甫也会愤愤然说:“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就算是在千古诗圣看来,做大官还是比当大诗人来得有面。
  当然,如果跳出官场来看,对陈寔父子又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陈寔多次有机会出任三公,却拒绝出仕,一方面是因为出仕风险太大,另一方面却也是陈寔本人对仕途并非绝对热衷。明朝朱元璋滥杀功臣,反贪手段非常残酷,一时之间朝廷许多职位空缺。但是,就如时人所说,如果六部尚书担任一天就被杀,或许没有人敢当;但是如果是做尚书两个月后被杀,依然会有无数人涌上来。对权力,对金钱的追逐,让无数人为之疯狂,为之迷醉。而陈寔父子,则是比较清醒的人。陈元方作为陈寔的优秀继承人,不但继承了老爸的德行,也继承了老爸对于仕途的态度。
  历代史家说是说欣赏那些淡泊名利的高士,但是世人的看法并不相同。普通老百姓对这些迂腐文人是没什么感情,也很少敬畏的。当然,普通百姓没有话语权。而有话语权的文人政客们,有的是真心敬佩陈寔父子,有的却很不以为然。但是无论如何,在桌面上说起陈元方,说起陈寔的时候,那还是公开赞扬,竖起大拇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