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溪笔谈为何不谈国事?

 老刘tdrhg 2016-05-12

沈括的《梦溪笔谈·序言》中有如此文字:“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沈括说,自己对于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以及牵涉到宫廷的一些隐秘事情,自己都不敢私下里记述。甚至是一些以往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只要是和一些士大夫有瓜葛的,既是是夸奖他人的,自己也不想写下来。为什么呢》因为“非止不言人恶而已”,自己不仅仅是不写他人的罪过。

宋代许多文人在写作笔记的时候,都会秉承历代史家崇尚的原则,即“不虚美不隐恶”,如实记载。那么,作为宋代的大文人,沈括为什么开自己著作的开篇,就表示自己不但是不记载当世人的罪行,连当世人的善行也不记载呢?

很明显,沈括心中有所顾忌。

我们先简单看看沈括的人生履历。在宋神宗时期,沈括参与了王安石变法运动,于是在熙宁五年,被提拔为司天监。在第二年就作为钦差大臣,前往两浙考察水利,深受王安石信任。在熙宁八年的时候,还代表宋朝出使辽国,并且当廷驳斥辽国君臣的争地要求,为大宋保住了尊严。在熙宁九年,就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并且负责主持陕西地区的盐政公务,可谓权责重大。但是,就在这一年,王安石变法失败,第一次被罢黜宰相职务。而沈括也受到牵连,被迫离开京城,到地方当官。

不久之后,朝廷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因为宋神宗的力挺,新党人等再次入阁。而沈括也得以重新起用,被调任到抵抗西夏的第一线,担任延州的知州,同时兼任经略安抚使,负责延州的防务工作。

在延州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沈括表现比较出色,朝廷的新党晋升其为龙图阁直学士。但是由于沈括以及其僚属贪功毛巾,在地理形势非常不利的地方修建永乐城,结果酿成大败。和西夏的战役中,宋军损失两万人,而老百姓更是不计其数。永乐之战,是宋朝历史上比较大的一次惨败,也使得当初平夏城大捷的良好形势从此逆转,宋朝消灭西夏从此变得遥遥无期。

在这次的大败中,沈括虽然不是直接领导的将领,不能说是罪魁祸首,但是领导失职的责任却难以推脱。于是被贬为均州的团练副使,从此形同流放。沈括的政治生命也从此结束。

可以说,沈括之所以在写作《梦溪笔谈》时不敢妄自议论国事,不敢评论是非,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沈括当时的身份,是朝廷的一个罪臣,因为在永乐城大败,而从此被贬,自然不敢抬头。朝中也有许多人在等着看沈括的笑话,等着抓沈括的小辫子。沈括自然应当小心谨慎,以免惹祸上身。

第二个原因是沈括的仕途生涯和新党旧党的党争密切相关。到了在沈括的中年时期,新党多次执政,而沈括也备受重用。但是到了沈括的晚年,新党逐渐被朝廷打压,旧党恢复了势力。于是,对新党骨干的沈括自然也严密监视,无论是沈括表扬一个人,还是批评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攻击旧党,诽谤朝廷的罪名。沈括本人就搞过文字狱,自然明白其中的危险。于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

于是沈括说:“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以之为言,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于言可也。”自己的笔记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不过就是自己在山林树荫之间的任意谈笑之事,绝对和他人的利害无关;还谈到了许多各地的街谈巷语,都是一些茶余饭后的笑话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