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雲泉 2016-05-12

陈伯陶的学问应该跟他有陈澧这位名师有较大的关系。陈澧是清中晚期广东的大儒,而陈伯陶的父亲陈铭蛙却跟陈澧关系很好,于是陈铭蛙就把他6岁的儿子送到了当时陈澧主讲的东莞石龙龙溪书院。后来陈澧又到广州主讲于学海堂,陈伯陶接着前往此地跟随陈澧左右,因此在学术观念上,陈伯陶受陈澧的影响很大。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陈澧像

陈伯陶的举业开始非常顺利。光绪元年,他二十一岁即中秀才,四年后参加乡试,得第一名解元,陈澧闻之以对联相赠:“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陈伯陶的举业以此为开端,原本应该平步青云,不料正准备上京参加会试时,却遇到祖母、父亲相继去世,守丧之后又因侍奉母亲、养育弟妹等家事,直到弟妹各自婚嫁后,才重新出来应试,于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及至殿试,原本评为状元的陈伯陶,又因试卷中把“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被压在了十名之外,好在翁同龢力争,又将其擢为第三,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澜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陈氏宗祠与陈伯陶纪念馆

入民国后,陈伯陶隐居香港九龙,自号“九龙真逸”,寓意“耻食周粟”,并一心著述,所著有《宋东莞遗民录》、《元广东遗民录》、《明季东莞五忠传》、《胜朝粤东遗民录》及《明东莞三忠传》等等,并主持修纂了《东莞县志》,为保存明清之际的广东史料做出极大贡献。陈伯陶对前清有着极为深重的遗民情结,从这些书名中即可看出。隐居期间,他还参与刻书,书中凡是遇到“玄”、“弘”、“胤”、“淳”、“仪”等字,要么缺笔,要么改字,以示避清帝讳。在《胜朝粤东遗民录》中,他言明心迹:“辛亥之变,九龙真逸弃其图书宅舍,遁于海滨之龙煍。龙湫,宋季故墟也。桑海易观,异世同感,乃辑吾粤明季遗民旧事。”进入民国之后,陈伯陶往来书札以及他所作的诗文,凡是在署年款儿的地方,他仅写干支,从来不署“民国”二字。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祠堂外观

从这些避讳字就可以知道,陈伯陶有着极浓的忠君思想。他在江宁任提学使时,曾写过一篇《谒圣庙谕诸生文》,文中有这样的字句:“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诸生诚知学科虽变,宗旨不变,而息邪说,拒淫辞,一以孔孟为归,本学司有厚望焉。”那个时代,社会渐为开放,有人提出废除科举办新学堂,陈伯陶坚决反对:“世儒以八股文腐败,欲并科举而废之,览兹遗迹(指西安慈恩寺),知科目之贵,中于人心,自唐以来千余年不废,此必有道焉,未可轻议也。”杨宝霖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陈伯陶评传》,里面也详细谈到了陈对清廷忠心耿耿的事迹。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陈氏祠堂介绍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首先攻陷天津,陈伯陶带着家眷返回了东莞,第二年他听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跑到了西安,于是他立即从东莞出发,前往西安去觐见。清廷跟八国联军达成协议之后,陈又跟着帝后回到了北京,他给皇帝提出了许多稳定国家的建议。后来宣统皇帝大婚之时,他专门从香港九龙乘船绕道上海前往北京,给溥仪献上了一万银元作为贺礼。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精美的隔扇

此事记载于陈宝琛给他所撰的墓志铭中:“万金入京贺上大婚。因于召对,进老子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之说,上叹许久之,赏赉有加。自乘舆播迁,迄东陵之变,衰癃不有奔问,叠进巨金,且涕泣为文告海内外,劝输修陵费。”关于这件事,杨宝霖称:“溥仪结婚,陈伯陶罄其所有,为婚礼献一万银元”,但是他的墓志铭上却说,此后陈伯陶又“叠进巨金”,这么说来,陈当年给溥仪所献上的一万元并非“罄其所有”,但若细细推敲,溥仪结婚跟后来的献金有着时间差,也说不定溥仪结婚之后,陈伯陶又发了一笔财。当然,这只是我的胡乱猜测,没有史料佐证。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陈伯陶史迹陈列馆

关于陈伯陶藏书事迹,伦明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有记:“酥醪观里一黄冠,共古遗民守岁寒。间为梅村笺本事,董姬原未入侯门。”诗中涉及旧事颇多,“酥醪观”指陈伯陶幼年曾随父亲著籍为罗浮山酥醪观为道士,一起寒窗苦读;“梅村”、“董姬”指陈伯陶著有《吴梅村诗发徵》一书,伦明曾因此向他请教吴梅村中诗句何解。民国十九年,陈伯陶病逝于香港寓所,临终前留下遗命,将全部藏书捐置酥醪观中。酥醪观为东晋时葛洪所创建,陈晚年为何要把自己的所藏全部捐献给一个道观?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我对此很是好奇,可惜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历史事迹展

徐信符在《广东藏书纪事诗》中也为陈伯陶赋诗一首:“漠漠瓜庐寄此身,亭开野史录遗民。酥醪更比焦山好,公择留书饷后人。”“瓜庐”是陈伯陶在香港的寓所,陈伯陶在香港隐居20年,他在当地还跟赖际熙等人共同创建了学海书楼。为了把这座公共书楼建设好,他联合了一些当地的前朝遗老,向香港当地的商人讲解藏书的重要性。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祠堂内的匾额

最初,他们的书楼是租赁坚尼道的一处院落,此院前面藏书,后面讲学,当时学海书楼每天都对公众开放,此后渐渐有了影响,他们得到的赞助也越来越多,于是他们就买下了一座洋楼,地址在中环般含道18号。此楼三层,一楼为讲学堂,二楼用来藏书,而三楼对外出租,用所赚的租金来支付整个书楼的开支,当时学海书楼藏书有4万多册。到了1963年,学海楼被拆,里面的藏书寄存于大会堂图书馆,据说这些藏书有一部分寄存于香港的中央图书馆。

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上)

陈氏历代祖宗神位

因为经历使然,陈伯陶的藏书处前后应该有莞城、京师及九龙三处,京师与九龙都是风云变幻集中之地,当年旧迹早已无影无踪,我能够找到的,只有位于莞城的陈伯陶故居,乃其早年藏书之所,位于东莞市东正街横巷25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