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东吟诵——一去二三里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5-12



一去二三里

【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吟诵提醒

    作为一年级上册开篇的第一首故事,邵康节用了短短20个字,寥寥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清新亮丽的春日山村闲游图,作者以此咏怀,表明自己对此间山水亭台阎村等景致的喜爱和山村美好生活的向往,表明他乐享生活的积极心态。吟诵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使用明丽轻快的语调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情志。具体而言,要注意诗中的“去”字吟诵的要干净利落,这样才更便有行动的感觉、有了动感;而“里”字则要拖长,这样才能有距离感; “烟村”的两个字一稍长一拖长,让人能感觉到炊烟袅袅婀娜蔓延,看到炊烟就如同看到了母亲在做饭,这样的乡村才能让人温暖,“四五家”的“家”字长读,更使乡村有了村落的生气和小村庄的摸样;“亭台”二字稍微拖长慢读,能更好体会路人观赏亭台的悠然自得,千万不能读快。“八九十枝花”要注意:前面几个句子都是二三节奏,本句却是三二节奏。坚决不能将“八九十”分开,否则不能理解了。最后一个“花”字长读,让人可以想象出看到亭台和看到为数不少的各色春花时候那种怡然雅然欣然恬然的境界来,而且这些亭台和花,更让人感觉到了小小村庄的幽雅和静谧,甚至让人联想到淑女摇扇婀娜和书生捧书吟咏的情境。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之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诗歌赏析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坐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曾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诗歌赏析二

这首诗乃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写。这首诗之所以十分逗趣,那是因为此诗活用了数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逗趣就“逗”在数字上。一首短短20个字小诗中,竟然用了10个依次排列的数字,而且一点也不生硬。可以说,这首诗既是儿童学习一到十这几个数字,熟悉它们的排列顺序,练习书写汉字基本笔画的好课文;同时可以证明:只要用得好,数字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增添其特殊的魅力。


  意境何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此诗使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所谓“列锦”,就是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起来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列锦’。”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句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了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