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道

 Peaceful2008 2016-05-12

作者:刘文刚

苏轼是一位集大成的天才, 他在文学、书法、绘画、思想、学术, 乃至养生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苏轼是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宋代社会培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的精英。



道对苏轼思想的影响

苏轼认为:“道家者流, 本出于黄帝老子, 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 以虚明应物为用, 以慈俭不争为行。”苏轼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全面而深刻的。道家思想深人他的内心, 融进他的生活与事业, 并在自己的著述中发挥和发展了道家道教思想。

在政治上, 苏轼主张施行儒家的仁政, 辅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他上书皇帝, 希望皇帝“ 以至仁为德”, 提倡以仁治天下。他反对猛政, 反对扰民, 在为政的实践中为民兴利除弊, 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苏轼的政治抱负“济时” 、“ 救人” 、“ 齐物” ,也有着明显的道家烙印。他在《酿北岳青词》中说: “少年出仕, 本有志于救人。”又在《墨妙堂记》中说: “ 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 无不为, 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


所谓“救人” , 即是道教行善积德在政治上的表现, 苏轼将其写入青词, 也正说明了这一点。“齐物” 是道家的语言, 表现出某种自由、平等的思想, 用在政治上则体现了仁政与博爱。而苏轼在政治上直言无隐, 为地方官所至皆有惠政, 也和他的“ 济时” 、“ 救人” 、“齐物”的政治理想密切相关。


在世界观上, 苏轼更是深受道家道教影响。他尊崇道, 尊崇自然, 认为宇宙广阔无垠, 万物生生不息。道家认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苏轼也认为道生万物, 道无处不在。道家认为:万物“周行不殆” , “ 有无相生” “ 万物皆种'也, 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环, 莫得其伦, 是谓天均。” 苏轼也认为宇宙的一切都在不断运动, 不断发展变化, 但不管怎样变化, 都不会消灭。他这样写道: “ 客亦知其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思想既有对道家思想的明显继承, 也有对道家思想的发展, 既有辩证法的成分, 也有唯物论的成分, 具有深刻的哲理。


道家道教讲究道德, 对于形成苏轼良好的品格有很大关系。苏轼说: “ 神仙至术, 有不可学者:一忿躁, 二阴险, 三贪欲。” 苏轼好神仙, 就不断修饬自己的德行, 形成正直善良、高洁磊落的品格, 表现出一种胸襟博大、豪放达观、天才纵逸的气质,王鹏运说: “ 苏文忠之清雄, 复乎轶尘绝迹, 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 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 其襟抱, 举非恒流所能梦见。”由此可见,苏轼的人格魅力, 而道家道教的影响正是形成其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



道与苏轼的文学创作

苏轼在有关创作的许多方面,都接受了道家特有的思维和艺术模式。换言之, 道陶冶了苏轼的思想与气质, 开发了他的艺术创造力, 丰富了他的创作方法与技巧, 涵养了他的艺术风格。以文学的眼光看, 全部道家著作, 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浪漫主义体系, 使苏轼深受浪漫主义的薰染。特别是《庄子》, 那奇特聪慧的思想, 那辩驳无碍的谈锋, 那妙趣横生的故事, 那汪洋悠纵的文采, 对苏轼影响尤深。受道家道教“ 道法自然” 的影响, 苏轼把自然神妙看作艺术的最高境界, 视为自己艺术追求的最高理想。他认为作文应如“ 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对道的钟爱与兴趣, 使苏轼喜欢在作品中谈论道教,即使是写与道教无关的题材, 也喜欢用道家的思维和术语去表现。据笔者的粗略统计, 苏轼有关道的内容的诗( 包括只用道家道教典故的诗) 多达200余首, 约占全部诗作(约2700首) 的。苏轼作品有关道的内容非常广泛, 它不仅反映了苏轼关于道的思想和他的修炼生活, 而且深刻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道教情况,如人们的道教信仰、道教修炼、道士生活、道观情况、道教故事、道教传播等。在给王敏仲的信中, 苏轼记载罗浮山道士邓守安怜惜广州居民“ 饮咸苦水” , 建议从蒲涧山滴水岩用石槽和大竹将水引人城中, 以改善居民饮水状况, 确实是“ 好为勤身济物之事”

苏轼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 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道教状况。苏轼的一些非道家道教题材的作品, 也带有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苏轼常以道的观点来表现作品的事件与人物, 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道的色彩。《自题金山画像》诗云: “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澹州。”《题沈氏天隐楼》主要赞美处士沈氏之贤, 而所举是“ 非夷非惠” “忘身忘世” , 又称沈氏为“ 地仙” ,完全用道家的眼光评论沈氏, 因而诗所塑造的也是一位带有道家气质的高人形象。

苏轼将道的思想或景象融人作品(特别是非道家道教题材的作品) 中, 产生带有道的色彩的意境。《残腊独出二首》本是游览题材的诗, 其一写诗人腊月末独自在乡间散心, 钓鱼采祀, 春光欲动, 野梅开放, 腊酒飘香。蓦地, 诗人笔锋一转,写路上碰见一位瞎了一只眼的道士: “ 路逢吵道士,疑是左元放。我欲从之语, 恐复化为羊。'他将道士比作神仙, 化实为虚, 给诗罩上一层淡淡的仙家气氛, 具有神秘的色彩, 提高了诗的意境。苏轼的作品在艺术思维和方法上也明显带有道的印记。苏轼创作的很多艺术特色的形成, 都和道家道教的薰陶密不可分。



(一) 道启迪了苏轼的想象

道教神仙与仙境都富于奇幻色彩, 有利于增加艺术的想象力。苏轼往往借助神仙与仙境在艺术领域自由驰骋。《上清宫词》即是一例, 词中以神仙世界为背景, 塑造了一位惩恶魔而保人类的法力广大的天神形象。《后赤壁赋》则把道教神仙丁令威化鹤的故事加以想象, 展现了一个鹤化道士的梦境: “ 时夜将半, 四顾寂寥。时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 玄裳编衣, 戛然长鸣, 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 予以就睡。梦一道士, 羽衣翩趾, 过临皋之下, 揖予而言曰: `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 挽而不答。呜呼嗯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 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 予以惊悟, 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正是这有着浓郁道教色彩的神奇梦境, 将月夜奔腾的长江点染得深幽而神秘。

(二) 道家培育了苏轼的理性思维

道家培育了苏轼的理性思维,使他喜欢说理, 善于说理, 因而他的作品带有很浓的理性成分。《赠睡者》言以醉睡处世之妙。“ 有道难行不如醉, 有口难言不如睡。”以醉睡处世即以静处世, 以拙处世, 也就是避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表现出一种理趣。《超然台记》本是一篇纪文, 而以说理开头, 讲处处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 皆有可乐, 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 吾安往而不乐? ” 道无处不在,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从寻常的生活中寻求乐趣,这正是道家理论与达观的人生态度的发展与具体化。深邃的哲理拓宽和深化了纪文的内涵, 使纪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三) 苏轼作品中的妙喻

苏轼作品中有很多妙喻, 这也与他对道的喜好有明显联系。道家著述常用比喻, 也善用比喻。在此陶冶下, 苏轼对比喻的运用也取得很高成就, 许多比喻极为新奇, 特别是与道家有关的比喻非常精彩。苏轼以老仙喻古琴: “ 千年寥落独琴在, 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老仙长生不死, 用来比喻古琴历尽沧桑而保存完好, 切贴而有创意。苏轼以仙鸟出笼喻王维的画艺: “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樊笼。” 仙鸟出笼, 摆脱一切束缚,用来比喻王维的画天然工妙, 实在非常恰当。这些比喻也为作品的艺术增色不少。


( 四) 道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道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从苏轼的艺术风格中充分体现出来。道家道教的影响是形成苏轼雄奇豪放、明快飘逸风格的重要因素, 是形成苏轼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因素。苏轼的一些久负盛名的代表作,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明显具有道家倾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托之于仙境展开想象, 创造出“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的奇妙意境。“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议论, “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的主题思想,这些都与道家思想有着微妙的联系, 整首词透出很浓的道家情调与韵味。《赤壁赋》更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道家色彩。作者将“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的佳丽景色, 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的游览体验, “寄蚌蟾于天地”的人生感受及“ 物与我皆无尽” 的宇宙哲理融为一体, 风格潇洒, 意境深邃壮, 自然浑成, 处处体现着道的精神。

道对苏轼的影响非常深广, 可以说, 苏轼的卓越才华与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很多地方都得益于道家。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河奔腾不息, 道家道教产生于民族文化, 苏轼又从中吸收了养分, 并以自己的才华传播和发展了道的思想, 从而发展了民族文化。

——《苏轼与道》节选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