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前沿】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阿法替尼显著优于易瑞沙

 渐近故乡时 2016-05-13

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分子类型特异的肺癌,需要特定的一线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包括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对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这三种药物都通过随机试验证明PFSOR,安全性都优于标准的以铂类为基础的一线两药联合治疗方案。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缺少前瞻性、随机、头对头的比较试验下,很多个荟萃分析比较了这些药物之间的有效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鉴定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或阿法替尼疗效之间的明显差别,尽管副反应有所不同。其实第一代和第二代抑制剂还是有些本质的区别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可逆性的抑制EGFR通路,而阿法替尼不可逆的与ErbB家族(EGFR/ErbB1, HER2/ErbB2, ErbB3,and ErbB4)同源二聚体和异源二聚体相结合,抑制下游信号的传导。这种对EGFR广泛的、不可逆的抑制应该与阿法替尼优于第一代抑制剂相关。


 ErbB家族不可逆性抑制剂阿法替尼和可逆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都被批准用于一线治疗EGFR阳性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本试验的目的是比较阿法替尼和吉非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国际、开放、探索性随机对照2B期试验(LUX-Lung7)在13个国家的64个中心进行。未接受治疗的IIIB期或VIEGFR突变(外显子19缺失或Leu858Arg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随机分配到阿法替尼组或吉非替尼组,直到疾病进展或研究者认为不再获益。通过交互式声音或基于网络的应答系统来随机化、分层次鉴别EGFR突变类型和脑转移评分。治疗分配的时候医生和患者不用带面具,采用盲法独立检查肿瘤的疗效。主要研究终点是PFSTTTFOS。在意向治疗人群中分析有效性,在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患者中评估安全性。


试验从20111213日开始启动到201388日截止,共入组319位患者(阿法替尼160位,吉非替尼159位)。中位随访时间27.3个月。PFS(阿法替尼为11.0月,吉非替尼10.9p=0.017),TTTF(阿法替尼13.7月,吉非替尼11.5月,p=0.0073)。最常见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是腹泻(阿法替尼13%,吉非替尼1%),皮疹或痤疮(阿法替尼9%,吉非替尼3%),肝脏酶升高(阿法替尼没有发现,吉非替尼9%),每个组都有6%的治疗相关性副反应而中断治疗。阿法替尼组有9%的致命性副反应,吉非替尼组有6%。只有一个死亡患者与治疗无关。一个吉非替尼组患者死于药物相关的肝肾衰竭。


试验得出结论:对于未接受治疗的EGFR阳性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阿法替尼比吉非替尼更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良反应可控。对于这类的患者这些研究数据对临床治疗是很重要的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