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金币,虽有过“孔方兄”似的形制,但并非流通货币。 近年出土的黄金货币,共有三种实物形式,一种是饼金,形同柿饼, 两面实而不空;一种是大体圆形的蹄形金,背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称为麟趾金;一种是正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类似马蹄,称为马蹄 金。饼金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麟趾金和马蹄金在汉代巳很普遍。汉代黄金一般不作货币直接使用,多用于帝王的赏赐,捐税及赞助。在国内当做货币使用时,要先兑换成铜钱才能交易。汉代黄金的生产量很大,皇帝的赏赐额也大得惊人。汉高祖的谋臣陈平谋划有功,刘邦一次赏赐他黄金二十万斤。司马相如写了一篇633字的《长门赋》,汉武帝赏给他黄余百斤,每字平均1.6两黄金,是名副其实的“一字千金”。汉武帝时,为买名马和明珠,都是用黄金支付。说明当时黄金相当于“外汇”,为国际通用。 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发现的唐代窖藏,一次出土了金质“开元通宝”30枚,银质“开元通宝”421枚。流传的南宋金币则有宋徽宗时的“福宁万寿”,系徽宗为庆祝自己80大寿,在端午节书写后铸成金币赏赐给群臣的。此外,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所铸的“西王赏功”金钱,也是用于赏赐下属的。 唐代金币,略小于通用的“开元通宝”铜钱,直径2.4厘米,穿(方孔)为0.6厘米。《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先天二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僚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正如中唐诗人张祜《退宫人》诗所描写的“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常说承天门上宴,百官褛下拾金钱”。唐代公主出嫁时,结婚仪式后,女宾们将金钱彩果拋撒到新房的帐子下面,以取祥瑞。民间受其影响,也流行撒帐仪式,但撒不起金钱,只能撒铜钱。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几十万枚撒满19级台阶的“金钱铺地”的金钱中,除发现数枚玳瑁币外,均为铜钱,并无真正金钱,可知唐代金币之少。 古代金币少部分源自自然金块,大部分是从沙里淘得,然后铸成块状、条状和圆形、蹄形,具有一定的货币功能。铸成一定形制的金币,只供赏赐和珍藏,流传到现在,其文物价值远远超过货币价值,对于钱币收藏者来说,绝对是压阵的宝物之一。当然,个人能得到几枚古罗马、波斯金币,则必然是传家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