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的急诊思维 卫生部北 北京,100730 张新超
胸痛(chest pain)是急诊患者就诊常见的主诉,病因谱广泛,既可以是心脏原因,也可以是肺、胸、食道与胃等诸多原因,然而预后差异甚大,既可以是致死性的或是具有潜在致死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如神经症、高通气综合征。 一、急诊思维与处理要则 首先,急诊医生要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三驾马车”从诸多复杂的胸痛病因中识别出有可能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病例,准确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及时对危重症行多功能心电监测、吸氧、开放静脉通路,进行紧急的或必要的“救命”处理(如尚未明原因的胸痛伴有休克征象的急救),同时查找可能致病的直接原因,进而给予对因性“治病”治疗。已明确胸痛原因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导致心包填塞的心包炎和食道破裂是属急危重症,当直接进入相应治疗单元;而患者凡是伴随出现苍白、大汗、紫绀、明显呼吸困难、颈静脉充盈或怒张、气管偏移、呼吸音改变、严重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或休克征象等,不论病因如何也均属危急状态。 其次,其他生命体征平稳的一般性急症留院治疗。不确定原因的胸痛患者至少留院6~8h以上,观察演变。 急诊固然“急救”当先,如对于伴有呼吸窘迫、休克、气管偏一侧、单侧呼吸音消失的张力性气胸,当务之急是针头或胸管行紧急引流;但同时,我们需要对一些情况应尽可能考虑的周全,把握好“治病的度”,既要治疗又要避开未知的可能碰到的陷阱,走好“中庸”之路,如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时,临床上也可能出现心电图的ST-T改变或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表现出AMI的征象,对于此类病人如果过早的给予充分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不仅会影响诊断明确后的治疗,甚至加重病情。 二、诊断与鉴别思路 胸痛的原因众多,较常见的有:①胸壁疾病,如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多发性骨髓瘤等;②胸、肺疾病,如肺栓塞、气胸包括张力性气胸、肺炎、胸膜炎、肺癌等;③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心包炎、肥厚型心肌病等;④纵隔疾病,如纵隔炎、纵隔肿瘤;⑤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食道撕裂、食道裂孔疝、食道癌;⑥紧张综合征、高通气综合征。 详尽了解病史、全面而重点的体格检查、基本或必要的辅助检查十分重要。 一)病史询问 1、部位和放射:胸壁疾病往往部位局限,局部有压痛;炎症性病变尚伴有红、肿、热;带状疱疹成蔟水疱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胸骨后多提示心绞痛(AP)或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动脉夹层、食管与纵隔病变。心前区多提示AP/AMI、心包炎。胸膜炎、肺栓塞、气胸之痛多位于胸部侧面。心尖区固定部位者多属功能性胸痛。胸痛部位越难以的清晰描述,越要注意严重病理性的可能,尤其应注意,若胸痛放射到颈部、下颌、肩/背部、左臂尺侧务必警惕AP、AMI、心包炎、主动脉夹层。 2、性质:压迫(榨)性、闷涨感者多考虑AP/AMI。刀割样锐痛多属心包炎、胸膜炎、肺栓塞、带状疱疹。撕裂样剧痛者应警惕主动脉夹层。针扎样疼痛多为功能性疼痛、肋间神经炎、带状疱疹。烧灼感则多为食管痉挛或食管返流。 3、诱发/缓解因素:心肌缺血性胸痛往往为劳力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缓解。非心肌缺血性胸痛:食管痉挛多由进冷液体诱发或自发;胸膜炎、心包炎随呼吸、胸部运动时加重;肌肉骨骼神经性胸痛随触摸或运动加重;过度通气性胸痛由呼吸过快诱发。 4、时限: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之胸痛多呈阵发性,炎症、肿瘤、栓塞或梗死引起的胸痛多为呈持续性。疼痛持续30秒之内者多为食管裂孔疝、功能性疼痛,30分钟以上或数小时者多为AMI、心包炎、主动脉夹层、带状疱疹,肌/骨骼痛。 5、伴随症状: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见于AMI、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伴咳血见于肺栓塞、支气管肺癌;伴发热见于肺炎、胸膜炎、心包炎;伴呼吸困难提示病变累及范围较大,如AMI、肺栓塞、大叶性肺炎、气胸、和纵隔气肿;伴吞咽困难见于食道疾病;伴叹气、焦虑或抑郁多为功能性胸痛。 除上述外,在鉴别胸痛原因方面,还应考虑几个致命性疾病的相关高危因素,如与AMI相关的年龄、性别、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与主动脉夹层相关的高血压(中老年人)或Marfan综合症(青年人);与肺栓塞相关的长期卧床、长途旅行、创伤/骨折、外科手术(疝修补术、腹部手术)、既往静脉血栓栓塞史、妊娠/产褥期、服避孕药等。 二)体格检查要点 血压、四肢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对于评价是否属危重状态极其重要;皮肤有否湿冷;颈部有无异常搏动,颈静脉怒张与否,气管位置居中或偏移;胸廓是否对称,有否单侧隆起,有无触痛或压痛;呼吸音有无改变,有无胸膜摩擦音;心界有无扩大,心音与杂音情况,有无心包摩擦音;腹部有无压痛(剑突下 胆囊区);下肢是否单侧肿胀等。 三)辅助检查 根据患者的症状与病史特点,选择性地进行血常规/大便潜血、心肌损伤生物标记物(Myo、CK-MB、TNI/T 等)、心电图(ECG)、X线、D-二聚体(D-dimer)、动脉血气等检查、以及心脏超声/ 腹部B超检查,必要时应行螺旋CT、MRI、甚或冠状动脉造影(CAG)。 1、ECG的ST-T异常与病理性Q波可能发现心肌缺血与心肌损伤或坏死,也可直接检出各种心律失常等。应当注意,25%的AMI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30%的AMI缺乏ECG特征型改变尤其是非Q波梗死者,大约1/3的急性胸痛患者ECG表现为正常,而这些患者中约5~40%的患者存在心肌梗死。肺血栓栓塞的ECG的SIQIIITIII征象缺乏特异性。 2、心肌损伤生物标记物的意义与应用:1)ACS早期诊断评估:有ACS相关症状的患者都应进行生物标记物检测,cTnI/T用于MI诊断,若不能检测cTn, 可用CK-MB 质量检测来替代;症状发作6h以内的患者,除cTn外,还应检测早期坏死标志物肌红蛋白或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2)评价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溶栓治疗时若CK-MB酶峰前移, 标志再灌注。3)在发病早期cTn水平增高阶段, CK-MB是检测有无再梗死的标记物。鉴于影响cTnI/T的因素众多,评价其意义时要充分结合症状、ECG等。 3、D-dimer是交朕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活动时,D-dimer升高。研究已证实,D-dimer应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的阴性诊断价值非常突出,已作为首要筛选指标之一:D-dimer阴性且改良式wells score小于2分时,可排除DVT;D-dimer<0.5 mg/L,可基本排除急性肺栓塞,对于除外主动脉夹层也有很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不仅如此,D-dimer显著升高还可能代表夹层撕裂的范围较广泛,不良预后风险增强。 4、X线检查 可直观发现气胸,对于肺血栓栓塞、主动脉夹层等也有一定提示性意义。 5、动脉血气分析 不仅对于肺栓塞诊断有帮助,更能通过检出低氧血症等评估危重状态。 四)几点注意事项 1、胸痛的严重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2、警惕不典型胸痛症状,如老年患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老年患者新近出现的或近期加重的胸闷或气短、疲乏;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颈部、咽部、下颌部或牙痛。 3、对新发的胸痛尤其是第一次发生胸痛的40-50岁年龄的男性患者,即使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正常也要警惕初发心绞痛的可能。 4、特别指出,病情会随着病变的进展而演变,务必要动态评估可能的变化,进行反复的查体和ECG、X线、心肌生物学标记物等辅助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辅助检查宜先简单易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