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永正

 江山携手 2016-05-13

板书之我见

于永正

先说我遇到的三位老师。读小学五年级时,徐国芳老师教我们地理和书法。上第一节地理课,徐老师笑嘻嘻地自我介绍说:“我姓徐,叫徐国芳。”说罢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徐国芳”三个字。同学们看徐老师板书的表情,可以用“惊艳”两字来形容。继而,全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再加上徐老师讲课生动,一节课下来,我们便喜欢他了。

读中学,教历史的陆保龄老师,板书能“左右开弓”——人站在黑板正中,写左半行用左手,写右半行用右手,人不需要走动,且左右手写的字一样漂亮,一样潇洒。我们叹为观止。

读师范,教我们代数的是徐惠通老师。徐老师是书法家,板书更是“绝活”。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书写流畅,说完了,板演也就完了。我们好用“嘎嘣脆”来形容徐老师的教学。毕业的时候,我们把徐老师的备课本给“瓜分”了——一人两张,留作纪念。徐老师摊开双手,无奈地看着我们。是呀,谁叫他的字写得好呢!

上述三位老师都深受学生爱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写得一手令我们羡慕的字。

字的确是人的“第二张脸”,是人的“一张名片”。如果我们老师的第二张脸“端庄隽秀”,绝对会为自己、为教学加分。

为自己加什么分呢?加“敬佩”分,乃至“崇拜”分。一个老师能让学生敬佩的地方越多,教育就会越容易。当你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敬佩,你会发现学生看你的眼神都是另样的。你讲什么学生都会听。

为教学加什么分呢?加“提高效率”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包括写在作文本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示范”,都在影响着学生。我读小学,除了徐老师的字写得好,还有张敬斋老师。两位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我们都屏息凝气,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小手还跟着在课桌上“书空”。

我现在写的字,还有两位老师的影子。我写的“捺”比较长,因为张老师在写“捺”的时候总会说:“‘捺’是字的脚,脚大有力气。”徐老师特别强调字的间架结构,要我们注意每笔的起笔、收笔处。一次,他板书“世界屋脊”,说:“‘屋’字上窄下宽,这样,‘屋’才牢稳,住在里面才安全。所以,尸字头的一笔和二笔(横折、横)要写小,第三笔(竖撇)要拉长。”还有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安’要好,宝盖头要小。”徐老师对我们写字要求很严格,指导也很具体。他对我们说:“提笔即是练字时。”对徐老师而言,“板书即是指导时”。

我们小学同学都喜欢写字,而且我们的“第二张脸”都比较好看,这为我们(特别是当了老师的同学)后来的学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想用三位老师的例子说明这样一个观点:板书很重要。电脑里打出来的字是“死”的,冷冰冰的;老师板书出的字是“活”的,是有情感的。二者给学生的感受大不相同。老师板书的字所传递的信息,远远超出文字意义本身。引用或补充其他文段、图片、视频资料,电脑可以大显神威,但如果板书的词语不多,还是板书为好。

有些老师之所以不板书,是觉得自己的字“丑”。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只要照着字帖认真临写,天天临写,不消半年,字就会变样,就会拥有一张端庄美丽的“脸庞”。

((作者为著名特级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