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

 江山携手 2016-05-13

我们经常这样感叹,“咋个学生不听呢?”、“明明我讲清楚了的,他也说听懂了的,怎么就是自己做不起呢?”“我都把我说感动了,为啥学生没反应呢?”

下面一则笑话后,或许能启发我们找到答案:

约翰不知道该送什么东西给他的同龄女友做生日礼物。于是,他问祖母:“祖母,要是明天是你的十六岁生日,你想要什么?”

祖母欢快地回答:“我什么别的东西都不要了。”

很显然,约翰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一点都不怪他的祖母,因为他祖母是十分疼爱他的,回答也是发自内心的,能回到16岁少女年代是老年人最大的需要和最好的礼物。要怪也只能怪约翰自己没有把意图给祖母说清楚,否则凭他祖母的生活阅历,完全可以给出满意的、操作性强的建议。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就像这位祖母一样,没有摸清学生的内心需要而“答非所问”、“导非所需”、“助非所求”。

1、教育内容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学生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既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服务,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例如,使用手机是学生的客观需要,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一禁了之,而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即限制使用时间和使用场所。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培养学生的“手机道德”,两全其美何乐不为?所以,教育要“把水给口渴的人”,要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从学生所需出发提供“菜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主张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实现“无缝”并轨,和谐共振。

2、管理意图要激发学生内心认同

制度、管理、规定等词眼似乎给人“硬”、“冷”、“死板”等消极感觉而影响其作用的发挥,而树德中学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去制定和实施制度,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而深受学生欢迎。“树德论坛”是学校领导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平等对话和互动探讨,促进学生加深了对学校文化和管理制度的理解和认同,特别是对关于手机使用、学生着装、校园保洁、诚信迎考等一些敏感制度的理解达成一致。这样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互动中产生的校规就成为树德学子追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人性。

3、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去共探

教学必须“以学论教”,方能实现“有效教学”。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不是教师个人才华的展示,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进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知识上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什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的兴奋点在哪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哪些困惑?教师必须弄清楚诸如此类的问题方能上课,实现师生合拍,师生共振。

当然,从学生角度去思考不能一味满足学生需求,一定要仔细甄别学生需求是否健康,是否适当,必要时也要果断“否决”学生需求。例如,学生喜欢劲舞,可以鼓励他们成立相应社团,可以在元旦晚会上表演,但不能在纪念12.9歌咏赛上表演。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其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理解人”。这说明,“没有了解的爱,只能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只能是主观主义的教育。”庖丁目中有牛从而游刃有余,教育必须要深度“阅读”学生,把学生这本“无字书”读透,读懂,方能信手拈来,进退自如,否则就是隔山打牛费力不讨好。

 

(本文发表于2012年4月17日《教育导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