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听了一节语文课,课题是郑振铎的《猫》,该节课整体不错,但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使得本节课成色大打折扣。课中老师说道:“我请一个班上读得最好的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初听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不是嘛,新课程不就是提倡要充分激励和表扬学生吗?表扬学生有什么过错呢?其实,表扬不是教育的万能武器,它有一个基本前提:既要激励受表扬的学生,也要保护未受表扬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讲,教育艺术的要诀在于“爱”,而“爱”是表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上进心,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由于我们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偏差,伤害学生心灵的无意言行屡见不鲜,略举几个我亲历的案例。 案例一:数学课《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上,老师列出一个课堂练习题“已知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老师让学生先做但未下讲台巡查,一会后就说:“该做完了嘛!怎么样,简单不?” 既然老师强调题目这么简单,如果学生做不起,学习的自信心何在? 案例二:班会课《幸福的班级,幸福的我》上,老师对学校运动会吉祥物设计征集活动中被选中的学生说:“那么多同学投稿,唯独你被选中了,让那么多同学羡慕你,你好幸福呀!” 选中就等于成功吗?成功就等于幸福吗?没被选中的同学就不成功吗?不成功就不幸福吗?所以,教师不应该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幸福与否,不应该以名誉和利益为标准来判断幸福与否,这种幸福观会为孩子以后生活和工作的埋下不幸福的种子。 案例三: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写短文,她巡查一会后抽一位同学起来读自己所写的短文,学生说没有写完,老师略带调侃的语气说:“你还没有写完啊?其他同学写得很快哟!”即或是这位同学确实写得太慢,但老师可否宽容和鼓励该生,一句“看来你思考很严谨,下来继续写,我相信你写的会与众不同!”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尊严,让他在感动和自尊中激发向上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言:“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学生的心灵既是充满希望和生气的,也是非常敏感而脆弱的,它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教师的“爱”更加熠熠生辉,更加可亲可敬,否则就会像郑振铎在《猫》一文中写道的:“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所以,打着“爱”的旗号对学生的伤害是最具有隐蔽性的,不为觉察,破坏性持久,且难以弥补,愿广大教育人谨记,在教育过程中更加谨言慎行,不要在栽下一棵树的时候践踏了一片草。 (本文发表于2011年5月19日《教育导报》,题目为《警惕随意语言的伤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