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见于史载的有两个,一个是大羿,帝俊和尧时代的人;另一个后羿则晚得多,在夏代太康时期,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就是他干的,后来被手下寒浞抢班夺权给杀了。 所谓后羿射日,实际是张冠李戴,应该是大羿射日。也许是因为后羿精于箭术,后世就把射日的传说与他联系到一起。 一 《山海经》有关于羿的记载,但并没有射日之说。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彤弓即朱漆大红之弓,古代天子赐给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以专事征伐,是一种权力和荣誉的象征,有点像后世所说的尚方宝剑。 《山海经》是部奇书,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东晋郭璞的《山海经注》,但至迟到汉代,写《史记》的司马迁是看过的,“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则列有书目,“《山海经》十三篇”。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秦国)、《天问》(楚国屈原)等都有不少内容与《山海经》相同,他们应该都见过《山海经》。 如屈原所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彃bì,意为射)说明战国时期已经有羿射日的传说。 由此可见,现存版本的《山海经》并没有羿射日的故事,但以前的版本可能是有的。 如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有引用《山海经》:“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宋代大型类书《锦绣万花谷》也有引用《山海经》:“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他们所引用的版本显然与流传至今的不一样。 羿射十日的完整故事见于《淮南子·本经训》(西汉):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猰貐(yàyǔ)、凿齿、九婴、大风是四种传说中的怪兽,封豨(xī)是野猪、修蛇是大蟒。 二 十日何解? 有说是幻日的天文现象,有说是孛星经过,也有说是部落的名字或者干脆说是十个崇拜太阳的部落,更偷懒的说法是UFO外星人干的。 各说各有理,也不直接否定,让我们先来看看十日从哪来的。 关于十个太阳的记载,《山海经》里就有。 《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这两段话是说十日栖息于扶桑木,这十个太阳每天一个轮流乘坐金乌上山下乡送温暖。 十日的出处,《山海经》里也有。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十日为羲和所生,羲和是帝俊之妻,这十个太阳就是由她所生并在她的看护下轮流值班。 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神话色彩太浓了。我们再来看看更接地气说人话的记载。 《尚书·尧典》载:
《山海经》里说有国名羲和,有女名羲和,《尚书》这里也有羲和,受尧之命负责掌管日月星辰。 而且还具体说了,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别到东南西北四个地方观星象、定季节、作历法,确定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将一年定为366天(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并通过置闰(以闰月定四时)的办法确保四时不乱。 显然,这里的羲和是人而不是神,负责的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工作,所谓历象授时也就相当于今天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 且慢,不仅尧时有羲和,再往前的黄帝时期也有。 据《世本》载,“黄帝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再往后到夏代也有羲和。 《尚书》记载,夏代仲康时期,羲和因酗酒而没有及时预报日食造成民间恐慌,“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由《尚书·胤征》的记载可知,负责观天的工作要求极为严苛,诸如日食月食这些异常天象,报早了或者报晚了都要杀头,更何况你干脆漏报,“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照这个标准,明清时期被西方传教士打脸那些天文官都得送菜市口)。 显然,如果这些记载都属实,那只有一种可能,羲和并不是某个女人,而是负责司天的官职。 如《汉书·平帝纪》记载,汉平帝元始元年设有羲和四人,是秩二千石的中央官员,其主要职责是“治明堂辟雍”、“典儒林史卜”、“考定律令”,即负责编写史书、掌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并不专责天文星历,更偏于史官)。 再如始建国元年(始建国是王莽新朝的年号)即公元8年,王莽就把大司农一职改成了羲和,“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汉书·王莽传中》) 至于羲和一职的由来,很有可能来自于伏羲和女娲。羲就是伏羲,和是女和,和通娲,即女娲,伏羲和女娲都曾经观天制历。 羲和司天自然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问题是,十日,十个太阳,这几个意思? 三 你可能猜到,又要扯到历法了。 确实如此。 不单是中国,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历法只有三种,太阳历、太阴历以及阴阳合历。 我们现在用的公元某年,就是一种太阳历(简称阳历)。 穆斯林世界用的回历,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 中国俗称的农历,其实并非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圈,这是一天;月亮绕地球一圈,这是一月;地球绕太阳一圈,这是一年。 月圆之夜到下一个月圆之夜是一个月,但月亮的盈亏变化是这么周而复始地,第十二个月的月圆与第十三个月的月圆与之前以及之后的每一次月圆并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如果仅仅以月亮为参照,我们能得出月的周期,但并不能产生年的概念。 对太阳的观测可以用圭表测每天中午日影的长短(或者测量昼夜长短),夏至会测得最小值,冬至会测得最大值,在两个最小值或两个最大值之间,就是一年。 与观测月亮一样,如果仅仅以太阳为参照,我们也只能得出年的周期,无法产生月的概念。 可想而知,纯粹的太阳历最小的周期就是年,可一年如此漫长,为了便于记忆和日常使用,势必需要人为分段。 别忘了,太阳历是观测太阳产生的,与月亮没任何关系,把一年分做几段以后,比如分为十段,你说该叫十月还是十日?显然,既顺理成章也最恰当的称呼就是:十日。 十日,就是十个月。 四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如果十日就是十个太阳,并以此为依据“人有十等”,那么,十个太阳岂不就应该是常态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十日只是某种天文异象,那就不足以成为“人有十等”的依据,这也可以反证十日不可能是十个太阳。 按《春秋左传注疏》中杜预(西晋)的注解,十日即“甲至癸”,即十天干,也就是用十天干纪时,把一年分为甲日、乙日、丙日、丁日直到癸日等十日。 由此可见,古代社会曾经实行过十日历(即一年十个月)。 前文解译女娲补天时我们说过,直到今天,西南地区的彝族仍然在传承和使用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每月36天,年终另加5天节日并四年一闰,是纯粹的太阳历)。 此外,《大戴礼记》中有《夏小正》,是一篇农事历法的记载,有一至十月以及十一月、十二月的记录,但据考证,其中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应该是后代儒生自以为是地画蛇添足,也就是说,《夏小正》所记录的也是一种十月历(具体考证从略,请参看刘尧汉、陈久金等人的研究)。 五 到这就很清晰了,所谓十日,不过就是一年分为十个月的一种历法。 这种十日历(或称十月太阳历)是谁发明的呢? 《山海经》说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所以,很可能是在帝俊时代形成了十日历。 事实上,除了十日,还有十二月。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另一个媳妇儿常羲生了十二月。 想来你也会用历法的思路看神话了吧,没错,同样的道理,十二月就是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历法。 也就是说,帝俊时代不仅有十月太阳历,还有另一种十二月历。 而十二月历,最大的可能就是将太阳历与月亮观测相结合的阴阳合历(黄帝使常仪占月,常仪即常羲)。 因为月亮绕地旋转产生的月周期是29.5天,月亮公转12圈是354天,13圈就是384天,而太阳历的一年是365天,354、384和365这三个数据进行调和,自然就会产生一年365天以太阳为参照,一年十二月用月亮做参照,各自不足的部分再用闰年的办法来补齐。 十日太阳历与阴历调和以后变成十二月历,虽然十日取消了,但并不是完全取代太阳,以太阳为参照仍然是核心(节气来自太阳,与阴历无关),所以,羿射掉九个太阳还留下一个太阳。 那么问题又来了,羲和与常羲(常仪)、十日历与十二月历,两者到底是在帝俊时代(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还是黄帝时代(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呢? 帝俊,又作帝夋(俊夋都读作qūn),有一种说法是帝俊即五帝之一的帝喾。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如果是这样的话,帝俊也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和挚的父亲。 那么,发明阴阳历的功劳自然应该记到黄帝身上,而帝俊所做的,或许就是将先辈的阴阳历修正得更加精确。
六 如上所述,所谓羿射十日,就是将与季节物候逐年背离的十日太阳历废除并更换为更为准确的阴阳历。 且慢,不是说黄帝、帝俊都已经使用阴阳历了么?尧是他们的后代,怎么还在使用十日太阳历呢? 请注意《淮南子·本经训》中的记载,尧命羿“上射十日”后,其结果是“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尧的天子位继承于其兄弟挚,怎么会因为羿射十日然后才被推举为天子呢? 别忘了,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之前,中国的地盘上从来没有实现大一统,即便是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有共同的周天子,但各诸候国实际上是高度自治的,以历法来说,各国使用的就不尽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并行于不同诸候国)。 所以,羿射十日的历法修改,并不发生在尧所能直接治理的地区,而是与其相距比较遥远的部落,因为交通与通信的落后,仍然还在使用误差越来越大的十日太阳历,直到羿的到来才获得了历法的最新成果,并因此而承认尧是新天子的合法性。 瞧瞧,帝都才是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