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起来——《师父》摄影技巧分析

 休火山 2016-05-13

『导演发声交流平台』





功夫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盛行不衰的一个类型,随着拍摄技术的进步和观众欣赏品味的变化,中国的功夫片已经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种以展示各门派真功夫为主的形式演变为以故事和人物为主的形式。




早期的功夫电影,都是需要以真正的武行出身或者武术运动员的根底来选择演员,当时的拍摄甚至没有什么特技和特效,影片的成败大多取决于演员本身的武术能力和表演力。现在则大不同了,多样化的拍摄技术和辅助设备的丰富,完全可以让一个毫无武术基础的演员摇身一变为“武林高手”,观众也不会觉得假,其实,考验的是导演的“功力”。


就像武侠小说的风格一样,精通中国人文历史的金庸,可以写出厚重饱满的江湖文化,甚至武功套路亦可以假乱真。而古龙则另辟蹊径,以写意化的情景,突出江湖氛围,时尚点说,就是主要看气质,淡化了功法和门派,更加强调人物的境遇和引人入胜的故事。


功夫电影也一样,导演可以是金庸风格的,也可以是古龙风格的,无论是什么风格,让观众认可才是最终的。


《师父》这部电影显然和甄子丹的《叶问》之类的完全不同,剧中主演们并不是专业功夫演员出身,因此,也不能真正显露出武人的身手,这样看来,似乎他们无法保证武打场景的真实性了。其实,这里面有个讨巧的地方,就是影片的背景,是南派咏春拳北上天津踢馆开拓江湖领地的故事,而咏春拳的特点极其鲜明,那就是贴身短打、速战速决,尤其本片中出现的咏春拳派的八斩刀功夫,一直在江湖上鲜为人知,这就好办了,有了器材,就可以淡化拳脚,而刀的锋芒和凶险不但可以强化视觉上的刺激,也可以巧妙避开闪展腾挪的身法,着力刻画刀法的快捷、极速、一击致命的特点,既符合了咏春拳派的风格,又大大减少了演员的动作上的表演压力,短平快的节奏非常类似古龙的语言,这种功夫设计的方式,也适合我们普通影友来借鉴。

观赏全片的摄影,无论布光、构图、节奏、都可以算作精工细作的典型作品,我们今天仅就此片中的运动镜头进行一下分析,看看怎么让全片“动起来”。

动起来之前,静是一种能量,这能量积累越多,瞬间的爆发力就越强。开片的这一组镜头,是摄影机的第一视角,也是主观性很强的视角,人物开始静静地说话,突然,面对镜头,爆发出一连串动作,这种动,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观众就像画面里人物的直接对手,他的拳脚就像直接对着观众,临场感的效果极佳,能够一下子吸引住观众,轻松把人带入情节。这种拍摄方式,在很多影片中得到应用,记住,面对人物的眼睛,最能唤醒人物的情绪,摄影机,就是观众的眼睛。

此类镜头的拍摄要点,在于精准快速的跟焦,并确保焦点随时跟随主体,或许这类镜头不能一次性完成,但也要反复拍摄,找到最佳的那一条,别糊弄,焦点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技术,一定要苦练的。


摄影机仿人眼的运动,也可以很好地让画面生动起来。

这是一套连贯的动作,摄影机从主要人物开始横摇,摇到对手画面后稍作缓和再继续上摇到结束画面,就和我们平常看待一件事情或观察一个人物一样,这种打量一样的镜头感,是最接近现场情景的,也顺序交代了剧情关系,同时让气氛紧张起来。


这种模拟人视觉的镜头,关键点是焦点的保持跟随和瞬间的构图,构图不要犹豫,要快准狠地一气呵成。

这也是一种动起来的方式,以特写的武器低角度跟随,画面的运动感很强,走到相应位置后直接顺势改为上扬角度,并让焦点迅速过度到新人物,连贯性的画面运动,简单而有效,这种运动方式,比多角度切换更适合这个场景。

在影片中,节奏往往都是要利用各种手段去调节和控制,动静结合,避免冗长拖沓,也要避免过于快速,那样的话,时间一长,观众会觉得很累。就像对话一样,不能总是一个劲说个没完,也不能半天长镜头而枯燥无聊。


这个场景是典型的静,画面的基调是大面积的暗,人物的面部是曝光的主体,为展示隐晦的动,人物台词就是其中的力道,人物的面光也营造得不是很明亮,这一组静态画面,隐含着一种冲突,一种压力,虽然言语之间表面上有些低调,但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感,这种静态的画面背后,为接下来的动起来做好了预热。


这一组画面,充分利用了电影宽画幅比例,并缓慢地运动镜头,发挥画幅左右的空间优势,画面的信息量非常大,人物众多的场景里,摄影机的运动可稍平缓柔和,尽量让观众舒适地接受各种陪体的辅助作用,可利用人物的走位和场景的变化,交叉中近景画面,动静平衡,叙事语言较为平和。此时的关键点是,务必让画面的信息饱和,时长足够观众感觉到看得仔细,而运动镜头的速度也要符合现场的气氛。建议,此类大场景拍摄后的剪辑中,尽量使用大屏幕或者投影来监看,模拟在大银幕上的观众感受,这很关键的。因为上院线播放的影片和在电视机上观看的感觉不同,拍摄和剪辑中,都要以最后的终端平台为标准,才是合格的作品。

这是一组运动中加光效的镜头,模拟的是雷雨交加的建筑外景。运动是让画面有层次,而关键性的闪电,可用大型光源的开合来模拟,明暗之间要表现无规律的闪烁,遮挡速度和关键点也要根据画面运动来配合,曝光以最亮的瞬间为准。

 

这种闪电光的效果,也是让画面动起来的方式之一。

动起来,不单是镜头运动,也包括静态画面里人物的运动,而人物运动的过程要在不经意间,恰好走位到之前布置的光线下,虽然是刻意安排,但却不漏痕迹。


比如,这一组画面,主要人物就是走到走廊灯的下面,主体人物的面光非常饱和,而周围陪体人物和场景则处于昏暗的光线下,这样,特别突出了人物,而又没有忽略陪体的作用,陪体在运动中,若有若无地存在着,一切显得真实而自然。

这一系列画面是动静结合的好例子。画面中,总有动态的人物和静态的景物进行对比,静态的框架下,动态的打斗显得很突出,很好地利用了各种场景环境。

这个场景使用的是摇臂的运动,从低角度的环境摇起并接近房檐上的人物,这个过程既可以做转场,也可以做景别的改变。而随着人物的转身,视线改变了方向,就很流畅地接下一个俯视的镜头,带出进入环境的其他人物。这样的运动处理方式,比生硬的切画面拼接情节要更生动灵活,节奏过度恰到好处。

横摇也是运动镜头的基本手段,但摇镜头切忌为了摇而摇,通常我们看到很多电视画面都是这么简单的摇画面,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横着扫一下。那样的摇镜头其实真的很低端。

应该像这一组镜头,摇镜头从单一人物开始,随着人物的走位,跟着视觉方向走,而落幅刚好让另外人物进入画面,此时的构图,前后人物的关系很明确,并形成呼应关系。


要注意的是,前一个人物的台词和后面入画人物的台词要把握好时机,前面人物说完话就可以走了,走到固定位置坐下,而后面入画的人物要配合摄影机的运动,当视角落在自己的构图时,再开始讲话,这样的过程让整个镜头形成一体。

利用定焦镜头的景深优势,通过运动改变构图主体,通过焦点变化转换中心人物。这是这一组镜头的拍摄方式。这组画面使用了大光圈,很好很美地从前景人物的大特写下摇之后,稳定住,再转换焦点到背景人物。这是一套连贯而娴熟的摄影技巧,既要保证画面在摇的过程中的稳定构图,也要专业的跟焦员进行精准跟焦。由于景深非常浅,看似简单的一组画面,要想一气呵成,其实并不容易,稍许的手抖,就会前功尽弃,这是考验摄影师和跟焦员的扎实基本功的时候。

顺便说说前后景的陪体安排,无论是静态画面还是运动画面,前后景的陪衬都非常重要。看一部影片是否精致,这些陪体的安排设置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把陪体都做得细腻认真,这部影片的摄影就是严格的、优秀的。同时,陪体的构图作用也非常大,可以很好地让画面主体突出,并交代环境和暗含的关联信息。

功夫片里,最重的戏份还是看功夫,前面咱们说了,这部影片的背景是咏春派,而格斗场面几乎全部是咏春八斩刀这种极其犀利嚣捍的短兵器和其他兵器的较量,短兵器讲究的是贴身短打,高效极速的快攻,这种特点正好适合短平快镜头的运用,不需要大场景的飞檐走壁,只需要演员事先训练成熟的几个刀法就行了,这样一来,配合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武术指导负责每个场景的动作设计,对手戏的演员不断反复排练一下,加上多角度多景别的摄影分镜,把普通人打造成高手,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难,反倒是像甄子丹、李连杰、成龙那样的动作电影才是真的难。

大家不妨仔细分析非职业武术演员的功夫表演,更多要突出演员的表情和各种动作的细节,通过各种景别的组合,快慢动作的匹配,表演的成分要大于功夫技巧的本身,而容易暴露演员武功功底的大全景,最好使用造型或者固定姿态来表达,毕竟真正要飞腾翻转起身份来,对于非武术专业的演员来说,那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而各种特写和近景,则可分镜多视角多运动中来完成,剪辑之后,几乎看不出破绽,因为观众还没来得及看清,就结束了。

利用肩扛的方式拍摄,让摄影机在激烈晃动中跟随,是很多紧张环节的拍摄秘诀,这种晃动中产生的虚焦,观众是认可的。

最后说一下题外话,这是本片中大量人物特写的镜头,这些特写往往是电影里最经常采用的构图方式,对于演绎人物的内心情绪非常好用。构图上,大家注意一下画面比例,黄金分割法和中央主体法是最经典的,而人物的顶部可以适当裁剪,突出眼神,人物颈部以下要留出适当空间,不要直接擦边封顶,也不要颈项截断,这一系列画面可以做构图参考。


小技巧提示:


大特写时,眼睛和下颚的构图可以放在水平三等分的两条线上,也就是水平的两条黄金分割线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