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洱茶亟待研究的20个问题

 无所用情 2016-05-14

普洱茶亟待研究的20个问题


杨中跃




普洱茶是一个地方特种茶类,中国茶叶界长期没有重视过对普洱茶的研究,过去大学茶学专业不学普洱茶,茶叶研究机构也不研究普洱茶,当70年代普洱茶渥堆熟茶技术出现后,由于渥堆熟茶的技术相似黑茶,于是把普洱茶定义为黑茶类,把渥堆熟茶定义为发酵茶,把普洱生茶定义为后发酵茶,受此定义的误导,90年代以来对渥堆熟茶的研究较多,对普洱茶生茶的研究则多偏向于后发酵的研究。在存贮实践中人们想方设法的去制造后发酵的环境条件让普洱茶“发酵”,例如人为的加温、加湿、通风透气等。其结果是使普洱茶越存越不香。要想得到越存越香的普洱茶要靠茶叶内部酶的催化,不能让茶叶发生发酵。目前国内外对酶对红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对酶对普洱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起步。其实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就是靠酶促作用来推动的。由于发酵说的误导,普洱茶在制作、存贮的很多问题上已经走入误区,需要普洱茶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需要普洱茶的爱好者们多做研究,为普洱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制作和存贮体系。根据本人对普洱茶的研究和思索,普洱茶有以下问题亟待研究。



1    驯化型茶树的定性和研究。

在目前茶树的分类上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其实在实际中还存在一种驯化型茶树,在景东、凤庆、云县一代有一种当地人称为“本山茶”、“大山茶”的茶树,当地居民也称这些茶树为野茶。这些茶树从树型、叶片、茶叶制成品的外形、制成品的口感滋味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其特征比较偏向于野生型。这些大茶树其本身是野生茶树,由于生长于村子附近,毒性小,因而长期被当地居民采摘制茶饮用,长期的采摘使茶树的毒性不断减弱,变得更加适合饮用。对这些茶树的研究可以弥补茶叶发展史上我们祖先是怎样开始驯化、利用茶资源的这段历史。


2   古茶园中小叶种的由来和与大叶种的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50多个古茶园中有十多个古茶园中有小叶种分布。过去曾有专家认为这些小叶种是大叶种变异的,但从大小叶种的树龄相似和口感滋味、耐泡度差异明显等方面看变异说是不成立的。有倚邦茶因为有小叶种才受皇帝喜爱的说法。对小叶种的由来和品质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3大叶种的内含物与普洱茶越存越香的关系。

普洱茶的制作原料是大叶种,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大叶种的内含物质多于小叶种。普洱茶具有可以长期保存,存法得当可以越存越香的特点,但是关于普洱茶大叶种的内含物质与越存越香的关系、不同内含物质对越存越香的作用尚无明确而系统的研究。


   4、 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物质的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界只要是有一定基础的饮茶者都能明显感觉到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在口感滋味和耐泡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是由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物质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是由于内含物质的种类差异还是含量差异造成?或者是由于乔木老树茶的物质结构更加稳定造成?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   生态环境对茶叶内含物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在实际品饮中已经发现生态环境好的茶其品质和口感滋味更好,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影响是造成茶叶内含物质种类的差异还是含量的差异?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影响除了内含物质的差异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6    海拔高度对茶叶内含物质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50多个古茶山中,品质最好、名气最大的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1800米。老班章1700米,景迈15001600米,冰岛1670米,曼迈1510米,章朗1590米,困鹿山1640米,南糯山1400米,娜卡1650米。海拔超过2000米茶味偏淡、茶气偏弱,海拔过低则涩度加大。海拔高度对茶叶内含物质有何影响?为什么海拔14001800米的茶叶会茶味更足、茶气更强?





 7、 纬度、光照对茶叶内含物质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1°30′~24°30′之间,50多个古茶山呈现出纬度越低茶气茶味越强的特点。澜沧江以外的江外茶山茶气茶味普遍强于江内茶山。江外茶山中班章、章朗、曼迈、老曼娥等属于茶气茶味强的茶山都位于纬度最低的21°30′附近。纬度越低光照时间越长,光照强度越强,茶叶吸收的能量就越多,茶气茶味也就越强。除了光照低纬度对茶叶的品质还有什么影响尚待研究。


8、 茶叶内酶的分类及对茶叶变化的影响研究。

目前的研究和实验已经证明普洱茶生茶要想得到越存越香要靠茶叶内部酶的催化,不能让茶叶发生发酵。目前国内外对酶对红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对酶对普洱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起步。其实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就是靠酶促作用来推动的。酶的种类多达数千种,茶叶内部有哪些酶?在普洱茶制作到存贮的过程中分别是哪些酶在起作用?不同的酶对茶叶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制作方法和存贮方法对酶的催化起什么影响?要怎样来加速酶的催化作用?能否人为的调控酶的催化?普洱茶内部酶的问题搞清楚了普洱茶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9        普洱茶制作环节与酶的催化活性的关系研究。

在红茶研究中发现,茶叶萎凋过程中,在016个小时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断加大,如果超过16小时则活性下降。而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发现20℃以下酶活性下降,45℃~50℃时酶活性最强,60℃后活性下降,70℃后活性基本终止,80℃后酶的生物学特征逐步终止。普洱茶生茶的变化是由酶的催化为主的作用过程,普洱茶制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研究制作方式对酶是促进还是抑制。包括采摘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萎凋温度、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杀青温度、时间与酶的活性关系,日晒干燥与烘房干燥对酶活性的对比,压饼松紧度与酶活性的关系,压饼后日晒干燥与烘干对酶活性的影响,压饼后烘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


10     茶叶内水分含量与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茶叶内部细胞水分是酶存活和活性发挥的重要条件。但水分含量过多会让茶叶外部细菌繁殖发生发酵导致茶叶不会越存越香,寻找一个既可以防止茶叶发生发酵又有利于酶活性发挥的茶叶水分含量的临界点是一个研究课题。





11      普洱茶的存贮与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是靠酶的催化进行,普洱茶存放环境、方法、条件都会对茶叶的变化产生影响。存放的湿度、温度、氧气量、密闭度与酶活性的关系是普洱茶存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存贮研究还包括存放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过程研究。


12      土壤中微量元素与茶品质的关系研究。

目前普洱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研究主要在一般的例如氮磷钾等常规性的研究。对微量元素对茶叶品质的研究不足。法国对葡萄酒的研究认为影响葡萄酒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微量元素,因而在研究不同山头普洱茶品质的时候应该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对比研。


13      茶叶能量释放的方式与成分研究。

普洱茶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茶叶内部的能量释放过程,酶是能量释放的一个重要动力源,除了酶是否还有什么推动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茶叶的能量释放过程中除了我们比较容易感知的热量、香味之外还有那些方式那些成分需要研究。


14      茶叶香味物质释放与茶叶内含物质变化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变化过程中香味是能量释放的重要方式。随着香味的释放,茶叶中的物质也在减少,在这个过程中茶叶内部的物质发生了那些变化?释放的主要是那些物质?难于分解的是那些物质?这也是普洱茶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15      茶叶香味分子的运动方式与越存越香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生茶的能量释放是以香味释放的方式为主进行的,香味释放又是以分子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越存越香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特定存放条件下香味分子在茶叶中的沉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香味分子以什么方式运动?香味分子的沉积方式怎么样?这是有关普洱茶越存越香的重要环节。


16      冲泡水温与茶叶内含物质释放的关系研究。

普洱茶冲泡时水温控制非常重要,一般原则是泡熟茶、老茶水温要高,高才能提香。五年内的生茶要适度降温,降温可以降低苦涩。这一经验说明冲泡水温与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有直接关系,所以需要研究不同水温下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情况、不同水温下茶叶内不同的物质释放。





       17树龄与茶叶内含物质含量的关系研究。

在普洱茶的品鉴实践中茶的树龄与品质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树龄越老的茶其口感滋味、滑厚感、耐泡度都越好,是内含物质的含量还是老茶树的物质结构更稳定造成的需要进行研究。


18   月亮变化对茶叶内含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

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可以引起海洋潮汐。日常生活的实践发现,月圆时的萝卜容易泡心,月圆时砍伐的竹、木容易被虫蛀,这说明月亮对地球植物有明显的影响。在茶叶制作时将月圆与月黑时的茶分别加工后对比,月黑时制作的茶比月白时的重,月黑时制作的茶比月白时制作的茶味更重、更耐泡。这说明月亮对茶叶的内含物质和品质有影响。


19   散茶与紧压茶与茶叶能量释放的关系研究。

传统的普洱茶概念中包含紧压茶与散茶,新的普洱茶标准排除了散茶。从普洱茶的存放实践看,用传统自然存放方法存放的普洱茶,紧压茶更容易保存茶香,但散茶变化速度会更快,原因是紧压使茶以香味分子运动方式进行的能量释放受到了阻碍,能量释放速度减缓,而散茶的空隙多而大,能量释放可以快速进行。在实践中还发现如果使用密封保存,则散茶既可以快速变化又可以很好的保存茶香。


20、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释放的香味物质的种类与数量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的品鉴中已经发现,乔木老树茶的香气比台地茶强烈,泡出香气的持久度也更久,香型也更丰富,这说明乔木老树茶有更丰富的香型和更多的香味能量,这既是普洱茶的魅力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杨中跃




1960年生于云南普洱县。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

1982年起在普洱市一中任教。国家级骨干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学科带头人、校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5年开始研究普洱茶,2006年发起成立普洱茶收藏协会,任副会长。

国家级高级评茶员。

所著《品鉴普洱》2007年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专家组成员。

2000年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奖”》

2011年获云南省教师功勋奖。


文/杨中跃  编辑/赵丽梅


      长按关注——《普洱茶》杂志微刊,2012年创刊,专注普洱,传承文化。构建茶叶实体的平面、网络、移动媒体平台;打造茶农、茶企、茶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共同体。在这里,品普洱,读云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