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浴佛节供花

 真友书屋 2016-05-15

三联节气
浴佛节在佛教中是什么地位在,台湾有哪些活动?


李丽淑:浴佛的由来源自二千六百多年前,印度迦毘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蓝毗尼花园的无忧树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也就是后来出家成道的佛陀。太子诞生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我乃是宇宙最尊贵的觉者,我将广度一切沉沦生死的众生。”随即有两股水从天泻下,沐浴在王子的身上。后来,佛教徒每年为庆祝佛陀诞辰就沿用此例举行浴佛仪式。 



浴佛的意义是净化个人的身口意,浴佛,是礼佛足、净自心,我们手持净水向悉达多太子像沐浴时,内心应当诚恳祝祷,唱颂“我今灌浴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愿袪除贪欲、瞋恨、愚痴的污垢,让自行身行、语言、心意都能保持洁净,希望社会清净安宁,没有暴力、诈欺、邪恶等事件,环境能够优美清净,并且借着浴佛的功德,净化自己的烦恼尘垢,美化我们的社会国土,转五浊恶世为清净的净土,导邪曲人心为善良菩提,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义。


浴佛节在佛教界是很重要的活动,台湾的每个寺院都很重视,所有的寺院都很虔诚踊跃举办浴佛法会接引大众,多年来台湾佛教界希望能将佛诞节制定为“法定假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000年终于争取到与五月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合在一起,让人人能在假日到寺院浴佛。浴佛节当天会举办盛大的浴佛大典,浴佛节在佛教界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庆典之一。



浴佛节当天寺院除了浴佛大典及浴佛法会之外有——


1. 朝山活动。朝山的目地,并不是去拜山,而是藉由三步一拜的仪式,洗涤自心、忏悔业障,重新观察检视自己。 朝山的真正目地,其实就是礼佛忏悔学习尊重别人珍爱自己。也有寺院举办赤足朝山,学习真正亲近大地,体验大地孕育万物的伟大力量与感动。


2. 感恩尊亲茶会。透过奉茶,对敬爱母亲表达满满的感谢之意,表达心中的感恩和爱,学习懂得礼敬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社会国家,懂得做一个正人君子报效国家恩、社会恩及父母恩。


3.为母亲洗脚。以喜悦的心为平常劳累的母亲洗脚,以一颗感恩的心为妈妈卷裤管、洗脚、擦脚、按摩,再与母亲深深的拥抱,在母女或母子相拥的当下,许多的妈妈感动落泪,亲情无限延伸,并大声告诉全世界“我们是最快乐、最幸福的”。 


三联节气
浴佛节的供花是怎样的?


李丽淑:浴佛节的供花一般来说都是非常庄严缤纷且多采多姿,但是台湾有些寺院也会采用较环保、简单且禅境的供花形式。


浴佛节的供花一般而言分成——



1.大殿佛龛的供花,以激情壮丽、庄严隆重为主要设计。

首先是大雄宝殿的供花一般来说是很庄严而正式的,花材的选用很多元,花色缤纷常常多达数十种,大雄宝殿的供花常常以瓶花或者大型的缸花为主要设计。  佛堂或大雄宝殿常以瓶花或缸花十全、六合插为正宗,气势非凡,花色典丽、最能烘托隆重庄严的气氛。


2.浴佛台的布置,以缤纷灿烂表现太子佛诞生于花园的情景为设计理念。浴佛台以造型花为主,主要表现悉达多太子诞生于蓝毗尼花园的情境为主,浴佛桌上太子佛居中,四周以花团团围绕,美不胜收。

一座座的浴佛台对花艺家的创作空间与设计是很珍贵的经验,插作起来特别的法喜充满,我曾经受邀在台湾一座著名寺院布置浴佛台,我因为学生多寺院请我设计二十座浴佛台,是很大的挑战,记得那一次寺院一共布置了将近一百座浴佛台,每位老师都很用心布置,大家互相学习收获很大,也由此可见浴佛的规模盛大情况与受到重视。


3.寺院周边空间氛围的设计-配合浴佛节主题的氛围与情境。从寺院的入口到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都会布置花或精心挑选的盆景,配合景观设计表现浴佛节情境。


4.乃至于禅房到斋堂等静修地,则以心象花或自由花插作,最能显现宁静清凉自在的意境。

寺院大殿的雄伟古雅庄严与道场的慈悲智慧形象,对插花者而言,也是淬湅身心灵与体验佛陀精神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更因此我常祈愿自己能将花道与佛法做最美好的结合以落实在每一次殊胜的浴佛供花中。


三联节气
您能否大概介绍一下供花的渊源以及现在的发展?


李丽淑:佛教供花的渊源,则应源自古印度的一种风俗,即男女多以花结贯,装饰于头上或身上,亦即佛经上所谓的“华鬘 ”。(梵语俱苏摩摩罗)。《玄应音义》:“梵言俱苏摩译日华,摩罗译曰?……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西域记》曰:“首冠华鬘,身佩璎珞”即是,故华鬘就是戴在头上的花串,代表庄严。又《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其不焦,或有光明神验,故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恩志之宝瓶,竭香、花致敬。”因此可知,在尚未有手绘的佛像或雕像之早期的佛教徒,为要向佛表示虔诚之心,将鲜花供奉于舍利塔或宝瓶之前,日久之后则因普遍使用而形成一种庄严佛前的“供养法式”,所有佛教插花的起源应为佛教供花。



中华花艺源自公元第五世纪六朝时代南齐的佛教供花。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佛教插花。  在佛教礼仪中《无量寿经·卷下》便说,“悬绘、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在此奉佛时所谓的四供养,也成为我国文人一挂画、点茶、插花、焚香生活四艺的起源。


现阶段台湾的佛教插花是非常蓬勃且受重视的,大型的法会活动如水陆法会、梁皇宝忏、三昧宝忏、千佛礼忏乃至于受戒戒坛都会供花,而平常一般的寺院也会每周更换新鲜的花在佛前做供养,许多的花艺精湛的花艺老师也都特别的喜欢参与是佛寺的供花,我的学生很多都在寺庙里担任供花组组长,每周带着同学及学妹们固定每周的一天到寺庙里供花。


三联节气
中国的佛教供花有哪些特色?


李丽淑:佛教供花是以花供养佛菩萨。供养的意义有四,一是表示对佛的尊敬,二是表示对佛的奉献,三是表示对佛感恩,四是表示学习佛的教化,以佛为师。


“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创办人黄永川教授曾经论及中国佛教插花的特色说道:“中国幅员宽广,历史久远 ,人口种族繁多,历代的变迁大,佛教供花的发展比起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则显得较弱。”


要了解中国的佛教插花,则应从下列三个方向来分析——


1. 历史的:从南北朝开始有佛教插花,各代插花史中以唐、宋、明、清最发达,清代开始没落;但佛教共花却在清代开始鼎盛、倒是一大特色,因为清代以佛教为国教,用花非常考究,花型也较复杂。而明朝则是理念花、宫廷花较发达。


2. 地域的: 北方因鲜花少,藏传寺庙多,常应用孔雀尾、玉石花、人造花等,再加上松、竹、梅、兰、菊等,花色稍少。 


南方鲜花多,较合乎佛教供花的要求,换花较方便,可注重花色的变化,和北方的供花风格较不同。


边陲地带,如辽、金、西夏等地,也因经济条件差、风格单调,而印度传来的乌巴拉花常被应用于供花之上。


3. 内容表象上: 中国古来,儒、道、释三家的观念经常合一交互使用,所以观念上模糊不清,也间接影响到佛教插花的发展。



在佛教中,插花事务往往交由僧人依典籍上的规定从事,缺乏研究插花的高手,高僧只是看看,只要没有用错花就好,缺乏研究插花的高手,且认为心意虔诚即可,所以长期下来,作品嬴弱,仅是抄袭模仿而已,缺乏创意。 反观民间插花则因有文人潜心研究,注重架构、内容及品味等等的改良与创新,故格调气势远胜于宗教插花。


三联节气
佛教供花有哪些形式?


李丽淑:最早的佛的供花的形式自始有三种。前两种从佛经上“华筥”与“华皿”两种装花的器具衍变而来的,一为散花,一为皿花。散花为奉佛时所谓的“四供养”之一,散花便是以花筥盛莲花瓣或花形之纸片,于佛会或特殊场合时散洒,以助其盛的一种供花方式。


皿花是以“华皿”盛置鲜花或花瓣以供之佛前的方法,称之为“堆花”亦可,其后随着盘花定枝器如占景盘之类的发明而演变成佛前的盘花。


第三种供花形式便是“瓶花”,方法与古埃及类似,在印度其渊源便是贤瓶与莲花的组合,大约在南北朝时代传入我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上说:“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铜罂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盛酒器,形体与印度的贤瓶相似,除装酒外,用以贮水插花以供佛,成为我国瓶供的原始型态。


现在的佛前供花有以下几种——


1.主佛龛佛菩萨供奉。一般以佛寺的大殿为主,花形壮硕华丽、庄严肃穆,表现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圆融无碍与殿堂的隆重与端庄相契合,以理念花为主,如大型的缸花或瓶花适合,中华花艺的六合、十全花形是首选。


2.胁侍菩蕯的供奉 。花作位在主佛龛附近,花形端庄典雅,韶秀清丽,表现出胁侍菩蕯的宁静庄严与善巧祝福,理念花也很恰当,插作中型的瓶花、缸花、碗花都很适宜,花型以直立型、左右对衬较正式端庄为主。


3.主佛龛前的四供养或十供养 。位在主佛龛的正前方的供桌上,在精致华丽的供盘上,以鲜花搭配十种供养具的方式,花型属于造型花,即供养品放置于中间,四周以各种鲜花围绕,花型要整齐清新、雅致精美。


4.主法桌及大悲水外围供奉 。主法桌位在大殿中央,即主法法师升堂说法的位置,花型灿烂多彩多姿,用高贵有品第的花较适宜,表现法会的隆重。台湾有些寺院徧好较单一宁静、简单禅境的色调,以造型花为主要设计。


5.法会四周的空间布置 。宾客进入寺院时,例如入口处、知客处、图书室等重要的角落,以写景花或造型花装点为各处,营造出寺院清雅宁静的气质。


6.禅堂斋堂的插花。寺院修行者坐禅静心或用午斋的堂寺,插花的作品要有清疏之美,表现出品味高雅,线条简单的花型,以文人花或心象花为主的花型。


佛教插花对于弘扬佛法的功能意义应是广泛而正面的,佛门环境一向讲求清净肃穆,但若能适时适地置放令人喜悦的插花作品,不仅益增环境的美善,提升信徒的法喜之乐,而且佛弟子以插花事务作为呵护三宝的养心法门之一,更可提升宗教艺术的层次。


三联节气
供花的花材有哪些讲究?


李丽淑:中国插花非常讲究注重素材及其象征意义,选材以下列十二字为原则:形、色、香、味、光、采、质、量、神、气、性、格。


所以取材的要领包括如下:


1.取格高、清香、色雅、新鲜可久者为主;若残缺败坏、干燥、人造花(特殊者例外)及蔓藤类均不宜。但酴蘪特殊例外,因其色雅、小巧,又名佛见笑。


2.早期供花较限以莲为主,唐代以后渐渐放宽,慢慢加入使用牡丹、茉莉、薝卜等各式各种用花。


3.意义不当者如秋海棠(断肠)、未熟果、鸡冠(后庭花),已盛开之花、有毒、有臭味、有刺者皆在禁忌之列,不同宗教有供禁忌花。


4.常用之佛教供花有:


◎ 最佳者:牡丹、玉兰、莲、百合、兰、瑞香、荼蘪、含笑、茉莉、晚香玉、薝卜、栀子(禅友)、菊、桂、水仙等。


◎ 次佳者:梅、腊梅、樱、望春、辛夷、芍药、木瓜花、石榴、菖蒲、丁香、山盘、夜合、玉簪、金雀、剪秋罗、枸杞、山茶、淡竹、柳、松、竹、柏等。


◎ 水果类则以瓜类、橙、橘、苹果、佛手等为佳。


供花最常见的花材有梅、腊梅、牡丹、芍药、莲花、兰、百合、晚香玉、菊、素馨、苿莉、栀子、夜合、荼蘼、瑞香、丁香、水仙、玉兰、海棠、桂花等为主,其他如剑兰、松、竹柏等均为高雅庄严的上品。


参考书目:黄永川,1994,《佛教插花艺术》,佛光书局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