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套路”,是从一个大家肯定知道的事儿开始,最终抵达一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地方,即,从已知到未知。已知 vs. 未知、简单 vs. 复杂、次要 vs. 重要 —— 被我认为是三个写作“套件”。方向其实视情况而定,比如,从未知到已知,那就是 Discovery 频道天天干的事情……
有个著名的理论,叫“二八理论”(The 20-80 Rule),与之对应的有个概念,叫二八分布。它其实是有数学根据的,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意大利学者,威福里都·帕里图(Vilfredo Pareto,1848 - 1923)—— 可惜的是他一直被认为是法西斯主义者,乃至于被后人有意淡化。 帕里图得是个多么细心的人才能观察到这么个有意思的现象:
在读过这段历史之前,我就误以为每个豌豆荚里的豌豆数量都差不太多……(我一直误以为应该貌似下图所示) 然后他调查了一下,被算出来的结果吓了一跳:不仅这种分布在自然界里常见,在人类社会里也常常如此,比如:
后来人们不断发现各种各样的领域中,二八分布总是适用:
再比如:
微软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
在我看来,以帕里图的名字命名的帕里图分布,其实应该与正态分布齐名才对。
数学公式看不懂没关系,图总是大致可以看懂的…… 也就是说,粗浅一点地去理解的话,函数的曲线取决于 α 的数值,当 α 无穷大的时候,那曲线就相当于立在刻度 1 上的 Y 轴(一条竖线)…… 而当 α 无穷小的时候,那曲线就相当于是 X 轴(一条横线)。 然后,至于分布,可以从“面积”的角度去理解: 二八分布随处可见,当初最令我震惊的,若不是在书上看到,我自己就绝对不可能想到的是这个:
事实上,我当初看到的并不是用“二八分布”去定义的,而是被称作“一九原则”,提出者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夫·科维。科维只是那么一说,并未给出“一九”这个比例的出处与根据。花时间查了一番,确定科维的这个比例并没有统计根据。那就干脆用二八分布这个确实总是可以被验证的方法论去理解更好一些罢 —— 我是这么想的。 还记得那段话吗?
而人类的大脑皮层(灰质)其实与人类的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是可以强化的,而且从强化程度上来看,远比手臂上的二头肌更有潜力。二头肌顶多增大两三倍了不起了,可大脑皮层其实有百千万倍的增长空间,对,就是百千万倍,不止十倍。 最神奇的一件事儿是,所谓“控制情绪”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就看自己是否愿意尝试了,那就是在情绪爆发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这事儿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呢?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字:“是”,或者顶多可以加上一个感叹号? 然后就是把这个反应强化成一种习惯而已了。强化这个习惯的方式也同样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会儿其实是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瞬间”。能够知道自己应该“找个地方自己呆一会儿”已经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的事儿了。但就在这里,很多人又退了回去:
最终,只有少数人中的少数人选择了正确路径(注意,这个选择的价值):
每次能做到最后,就是对自己的“理性肌肉”的一次强化训练。这就解释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却又常常仅仅通过表面无法识别。 嗯,生活中的 80% 的问题就是这样被一些人悄无声息地解决掉的。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电子版(初版)已经可以在线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