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能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量”变

 新生文章 2016-05-15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账号:新生大学 (xinshengdaxue);

转载事宜请联系:banquan@


我们经常能听到 “量变带来质变” 的说法,意思是说很多事情要在数量上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在质量上体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个理论最常见的应用形式就是:


如何在 XX 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显然时间上 “量” 的积累最终会导致一个习惯从无到有的 “质” 的变化。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不过看到市面上有关如何养成习惯的书籍都写着:


10 天塑造孩子的自控力》

21 天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习惯》

81 天告别坏习惯》

90 天重塑习惯升级人生》


便让我们不禁开始思考,面对 “习惯养成” 这么一个话题,我们的心理预期到底是多少天才合适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一、21 天?你确定?


对于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多少天?” 这个问题最常见的答案是:


21 天。


因为...... 因为大家都那么说,而且好像还有相关的研究和书籍,所以大家也都觉得似乎这是一个合理的时间。如果大家有兴趣去网页上搜索的话,也会发现 21 天是被提及最多的时间。


不过大家是否想过这种提问本身可能就是有问题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真的可以用具体的天数来衡量么?同样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这里就有一个随处可见的反例:


保质期。


我们都看过牛奶包装上印着的生产日期以及保质期,比如:




如果在 2016 年 6 月 8 号 23:59 时, 你打开冰箱发现了这瓶牛奶,请问你会不会喝? 如果是 9 号 00:01 时呢?


想必大家也看出这里不太严谨的地方了。量变到质变是一个过程,怎么可能有一个具体的天数来表征呢?这不成了定时炸弹么?


关于 21 天的 “传说” 其实源自一个外科医生,这名外科医生叫 Maxwell Maltz。他发现那些截肢的患者平均需要 21 天来习惯自己失去的肢体,于是便提出了人们平均需要 21 天来适应人生中的重大变故。除非你的习惯是适应自己 “缺胳膊断腿”, 不然 21 天对你的意义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 21 天只是一个平均数,但是这种平均数是否有参考意义呢?还好我们有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


Phillippa Lally 是伦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和同事们召集了 96 名志愿者,观察他们形成一个习惯大概需要多久。比如午餐后吃些水果或者每天坚持跑步 15 分钟等。


结果显示这些志愿者形成习惯平均需要 66 天(还真不是 21 天)。更重要的是:


不同习惯的形成在时间上有很大差异,从 18 天到 254 天不等。


所以这个时候 66 天的平均值其实参考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大了。比如每天早上喝杯水的习惯比较容易养成,而每天坚持做 50 个仰卧起坐则没有那么容易。




不光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便中途偷懒了一两天,对于习惯养成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这方面其实也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习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需要的时间不同。


所以如果你为自己 21 天没能养成一个习惯而气馁的话,现在就可以振作一下了。因为它既不是一个合理的时间,也不代表你掉在了平均值以下。


二、量变中的 “量” 到底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没有回答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


养成一个习惯到底需要多少天?


虽然这取决于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习惯,但难道就没有一个答案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显然有点逃避问题的嫌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找到了一个方法,也许可以帮我们预估一下合理的量变。


要了解这个答案之前,首先要简单解释一个概念:


科学计数法。


想必有些人应该能够回想起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说,任何数字都可以表示成如下的形式:




其中的 A 是一个大于 1 小于 10 的数字(多数情况下包含小数点)。比如 1234 表示成科学计数法就变成了 1.234 × 10^3。其中的 1.234 就是公式中的 A,而末尾的 3 就是公式中的 B 。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就能回答之前的问题了。当我们之前讨论习惯养成的天数时,我们其实是在讨论 A。比如 21 或者 80 其实都是 A 这个层面的事情,在这个层面每多一天都会对 A 的大小有影响,但实际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习惯的养成并没有这么敏感。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的量变更多体现在了 B 上面,也就是数量级的改变。如果我们按照这个视角去看待 “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就会变得沉稳许多。因为数量级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和我们习惯养成的属性恰好吻合。


这么看来那些认为不到 100 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的人,基本上都是停留在 2 阶数量级的人。有没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养成一个习惯呢?这可能要 “看情况” 了。


不过倒是有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那就是著名的 10000 小时定律。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那至少需要投入 4 阶数量级的时间,那么对比着这个数据,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100 天之内养成一个习惯的可能性有多大。


所以按照这个想法去写一本习惯养成类的书籍,书名就应该是《几百来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过是否有读者愿意买这么一本书来看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三、量变的误差来自哪里?


事实上面那个科学计数法的答案的灵感来源于一位美国物理学家 Enrico Fermi。他是 193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全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的设计者,曼哈顿计划主要领导者之一。


1945年,内华达州沙漠试爆原子弹成功。费米在远离爆炸点的基地里,没有任何仪器,仅凭借一张纸片在爆炸前后的被吹走的距离,就估算出了爆炸的当量,也就是我们上述的数量级。当时的估算是一万吨 TNT,后来的测量结果为两万吨。


要知道根据一张纸片的移动距离,就能在数量级上估计准确爆炸的威力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接着这个例子说,如果费米的估算误差来自于信息的不完整,那我们对于习惯养成的估算误差来自哪里呢?


1. 过度自信


但凡做过计划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一个计划真正实践起来永远比想象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不用说个人了,就连有名的悉尼歌剧院都比预期多花了十年的时间才最终完工。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


面对习惯养成,我们同样不可避免要犯同样的错误,总是觉得自己应该几十天,或者几个月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但是实践起来就会发现,所需要的时间远不是自己当初想的样子。


2. 统一标准


就像我们之前提过不同的习惯需要不同的时间去养成,但是如果我们规定了一个统一的时间去要求所有的习惯,就会无形中给自己添加不必要的压力。


比如当自己身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习惯时,我们可以先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节点。顺其自然地将事情做下去,也许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好方法。


比如健身的时候就不要刻意去想自己要把它融入生活,只是每到那个时间点就背着包去健身房,去了就锻炼,练完就回来。这种放松的心态可能要比一个统一标准更有效。


3. 成长路径


过度自信和统一标准可能都是表象的一些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会以为习惯的养成路径是线性的。我多坚持一天,就离目标近了一步。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学习一项技能一样,一个习惯的养成也并非 “一帆风顺” 的。




这是 Pirie 和 Kieren 在 1994 年提出的一个数学理解成长模型(Growth of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 Model),用来解释人们在学习数学(概念、知识)的时候分别走过的若干个阶段及其路径。


这个模型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 “折回(Folding Back)”,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路前进的,在某些阶段需要我们的重新 “折回” 来巩固前一阶段的知识。


其实我们形成一个习惯的过程也可以参照以上的路径。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怎么 “感觉” 没有之前做得好了,感觉越坚持离目标越 “远”。但这只是错觉,就如同我们不必迷信 21 天能够形成一个好习惯一样,我们要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到相应的数量级,自然会引发质变。


以上三点可能是我们养成习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很多时候,只是一念之差,就会决定我们是继续前进还是半途而废。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很不容易,想想几百、甚至几千来天才能养成一个习惯,顿时让人有点望而却步。


不过谁的成长不需要挣扎呢?最摘抄一段《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段落,给大家打打气: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


量变到质变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坚持下来,可能就是因为对待 “量变” 的心态太急躁,总是希望能够坚持个十几或者几十天就能让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常说的 “万事靠积累”,习惯的养成就像水电站蓄水一样,发电量越大的水库,蓄水量也越大。面对那些足以改变生活的习惯时,我们也应该给这些习惯分配一个合理的 “蓄水量” 才不会短期期待过高,最终坚持不下来。


参考文章链接:

1. http:///new-habit

2. https://www./opinions/five-myths-about-our-habits/2015/12/31/1f3ab244-ad93-11e5-9ab0-884d1cc4b33e_story.html



 话题互动

你曾经用几天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欢迎在文章末尾畅所欲言!



阅读了此篇文章的人还阅读了: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电子版(初版)已经可以在线阅读:


http://b.


亦有 epub、mobi、pdf 版本下载。但请注意,本书随时可能更新。《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http:///RqSr6gO 。



长按识别以上二维码,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工作人员会和您联系)。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 APP 正式上线时统一处理)。


我们的 APP 已于 2016 年 4 月 15 日正式上线iOS 用户请在 App Store 搜索:新生大学;Android版已登陆:应用宝、百度应用、360手机助手。其他应用市场也会陆续上线。


  • 群内不鼓励闲聊;

  • 不得发广告;

  •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 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本身可以免费阅读,无需入群。所以,在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入群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重要


已报名加入的朋友,请手动复制粘贴到浏览器这个地址查看《七年》读者须知持续更新贴(微信公共账号文章推送过不能更新,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未推送的预览地址……),请务必认真阅读:


http:///R49x1u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