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枇杷

 苏迷 2016-05-15
赵长润

  友人老苏从东山打来电话说,洞庭枇杷熟了,邀我去做客,于是,偕同老伴驱车前往。他带我们去盛产批把的槎湾藏船坞。
  洞庭枇杷分三大类,有红沙、白沙、青种。具体来说,有冠玉、鸡蛋白、荸荠种等,青种枇杷成熟时全身还是青绿色,其特点是上市较晚、肉厚核小,汁甜如蜜。这里的白沙枇杷是很有名的,它与浙江塘栖的“大红袍”、福建蒲田的“大钟”并列为国内枇杷之冠,其共同特点是果大皮薄味甜。槎湾是洞庭枇杷的发源地。有名的槎湾白沙枇杷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据说早在清朝末期,槎湾有个果农叫贺荣泉,小名阿照,发现邻家王秋涛院子内的一棵枇杷树,果大、核小、皮簿肉厚味甜,便讨来一段枝丫,回家进行嫁接,育成良种后广传洞庭东、西山,有人为他命名为“照种白沙”,也就是说这白沙枇杷是从阿照那里弄来的是正宗白沙枇杷。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槎湾的后人又在照种白沙基础上进行不间断的嫁接改良。由此,洞庭枇杷名气越来越大。
  苏州人的家前屋后,都喜欢栽种几棵枇杷树,即使不喜欢吃枇杷的人也栽几棵。我久思不得其解,后来文友告诉我,苏州文化底蕴深厚,唐代有个叫王建的诗人,写了一首“寄蜀中薛涛校书”的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薛涛因父亲犯罪受牵连,没落为随军的慰安妇,可是她才气横溢,书画诗文俱佳,常与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诗人唱和。
  洞庭槎湾藏船坞的枇杷久有盛名,被誉为果中珍奇,明代王世懋在“学圃杂疏”有记:“枇杷洞庭者大”。枇杷树为长绿乔木,叶面阔大,花蕾显于秋,盛于寒冬,春天挂果,初夏成熟,从开花到果熟历经春夏秋冬四季,中医认为枇杷浑身都是宝,枇杷的叶、花、果有清肺下气、和胃降逆的功能。秋冬时枇杷花和枇杷叶供于市场,肺热咳嗽煎服有效,药店中的“潘高寿枇杷膏”是中华名牌中药,它就是枇杷、枇杷叶熬制而成的。枇杷树又是上好木材,既可做家具,又可作燃料将它燃烧洞庭水泡茶,其味清香甜润。
  枇杷使我思绪万千,回到家捧着老伴泡来的新茶,我的思绪随着袅袅上升的茶香不绝如缕,遂写下如此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