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第一大茶馆

 wodedoc910 2016-05-15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老北京人的生活离不开茶。有人说,北京人喝茶比吃饭重要,这话真是一点都不假。就说位于地安门外后门桥路东的天汇大院,那可是我从小到大没少去的地儿,里面有我好几个同学。但多年以后才知道,早年间这里曾是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大茶馆旧址。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有文字记载,当年天汇轩大茶馆建有房屋上百间,有雅座、庭院,还有为客人制作满汉饽饽的烤炉房及大马车停车场。天汇轩的老板张文奎的外孙回忆说,天汇轩是一座包容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场所。上至皇宫中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下至车把式,蹬三轮的,说媒拉纤的,拐卖孩子,倒卖文物的,应有尽有,可谓是“群英荟萃”。(下图:地安门外商业街,远景是景山、右为北海白塔)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据北京史专家金受申在《大茶馆》一文中写道:“大茶馆在清代北京曾走过红紫大运。庚子以前,北京大茶馆林立,以后门(地安门)外天汇轩为最大,(庚子)毁于火,今成天汇大院,曾一度开办市场,其大可知。”据说在当年鼎盛时,

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前门大街的天全轩、天仁轩、天启轩;北新桥的天寿轩;阜成门外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合称京城“八大轩”;天汇轩则名列八大轩之首,系京城第一大茶馆。(下图:如今的天汇大院,早年天汇轩大茶馆旧址)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当年北京人,特别是八旗子弟讲究到茶馆喝早茶、吃早点。天汇轩制做的艾窝窝、蜜麻花、喇叭糕、糖耳朵和焖炉烧饼等小吃点心,不仅甜咸适度,味道好,而且外形漂亮。各种点心都做成核桃大小,每碟放六块。茶客一早就到天汇轩泡碗盖碗茶,要一碟点心,边吃边喝边听鸟哨。茶客之间山南海北的聊大天,养鸟的茶客要比谁的鸟哨得好听和悦耳。

当然,像天汇轩这档次的茶馆,光头百姓大多望而却步。但经营者显然是成竹在胸,在地安门及什刹海地区,不仅有王府大宅门,更有多处“政府机关”,有皇城护卫营,以及离天汇轩不远的帽儿胡同,就是步军统领衙门所在地。每天都有官员和差役在天汇轩喝了早茶,吃过早点,然后再去到衙门当差,不愁没客源。(下图:天汇轩旧址)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如今年逾古稀的王希富,其祖父早年就在宫里当差。王希富回忆说:“祖父王文山不嗜烟酒,但好饮茶,别的事都很通融,惟独喝茶,绝不凑合。一年四季,只喝龙井和香片。逢年过节,上头会赏赐一些好茶,都是贡品。除此之外,也到茶庄去买。那时祖父习惯到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大茶馆喝早茶,那是有名的“红炉”馆(京城大茶馆的一种,此种茶馆供应炉烤点心,故称“红炉”馆),满汉饽饽做得十分细致,大小八件,缸炉、酥皮、硬面饽饽和应时当令的点心,在京城都颇有名气。清末民初时的天汇轩,是五行八作的人才汇聚之地。在这里,既能邂逅商界、古玩书画界的头面人物,也能碰上提笼架鸟的少爷、打卦算命的先生、吃瓦片的‘纤手’(旧京城房地产中介)和打硬鼓的小贩等各色人等。”(下图:南方有些茶馆很简单,物美价廉)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刘慧中回忆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烧杀掠夺,天汇轩茶馆被一把大火烧成废墟,据说大火烧了整整一夜。我曾听祖辈们议论说,天汇轩大茶馆遭到八国联军的忌恨,偏偏要把它烧毁,主要认为茶馆是聚众闹事甚至形成反抗的危险境地,因而惹怒了侵略者,野蛮地焚烧了茶馆。”还有人认为:“天汇轩兴盛,还有个原因是便衣侦探的驻所。清代京师提督步军统领衙门在地安门外显佑宫,步军侦缉穿便衣不方便出入公门,就都凑在离衙门最近的天汇轩里办事。从咸丰初年闹太平军,到同治年间,天汇轩长期是便衣侦缉的日常驻地

庚子年间后,随着社会时局的变化和发展,很多茶客都到新兴的书茶馆消费,那里既可品香茶又可听评书、欣赏大鼓单弦。大茶馆红火的日子已经过去,生意冷落了,所以天汇轩也没必要重建。再以后,包括东四的天宝轩,护国寺街的天泰轩,前门外鲜鱼口的天泉轩等内外城十几个大茶馆也都先后停业了。天汇轩大茶馆则在原址上改建为地安市场,经营小吃、日杂用品兼有娱乐场所。后市场逐渐萎缩,形成民居,名为天汇大院。现如今地安门“天汇大院”,就是由“天汇轩”易名的。(下图:天汇轩旧址)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上世纪50年代在此居住的万宁桥回忆说:“天汇轩前后经营了140多年,于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上世纪20年代在此兴建了天汇商场后逐渐衰落,从日伪时期至解放前已成为贫民居住区。上世纪50年代,天汇轩当时占地大约有3000平方米,住有30来户人家。东西走向有四排民房,最南面是个奶牛场养有十多头奶牛,大院除正门(西门)外,还在大院东北角有一个豁口,不能叫做门,只是东北两排房角之间的空隙,约一米宽还经常流淌着生活污水。院内最北边有一排房是砖瓦灰盖的,其余几排房只能算是棚子。”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社会动乱,物价上涨,人心浮躁,能静下心来品茶的人已越来越少,致使茶馆纷纷关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茶馆业的振兴也一直未能提到议事日程,尤其在“突出政治”的年代,饮茶、品茶、论茶多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之嫌,到茶馆饮茶的情景已然成为历史记忆。(下图:当年盖的简易楼)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或许是院子空旷敞亮,到上世纪70年代,政府在天汇大院里盖了两栋简易楼,外加两排平房。上学的时候,我有多名同学都住在简易楼里,多为普通百姓之家。当时我们还挺羡慕他们住楼房,只是没厨房、少厕所,也没有暖气,设施极其简陋。

2012年,由于地铁6号线兴建,加上两栋简易楼年久失修,政府决定天汇大院拆迁疏散。如今,天汇大院已人去楼空。据知情者透露,还有两户人家未谈妥拆迁协议,依旧住在院内“坚守”。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近些年来,人们生活富裕了,茶文化也逐渐兴起,百姓对的兴趣再度浓厚。各种档次的茶艺馆”“茶艺社开张营业。但此茶馆非彼茶馆,已属于高档消费场所,内部不仅装修豪华,而且还有茶艺演示,一般工薪阶层更是难以光顾了。

如今,在大网络时代,茶餐厅异军突起,不仅有各品味的茶水,还备有可口的快餐,并且有微信,可上网,谈个合作项目,写个策划报告,签个小合同,这地界安安静静,挺好,深受民众的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