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自然太极拳蕴含的中国古代哲理祝大彤太极拳网

 wengguolin 2016-05-15
                           太极拳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是古人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规律的哲理思想。这种事物的辨证关系思想,也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太极拳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转换过程的规律,它也是自然属性的规律。太极拳实际上是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 ---太极哲理,太极拳正是“太极”的哲理思想在人身体上的应用。
  自然太极拳是太极拳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熔铸了中华民族古朴而璨烂的文化,习练者从中得到健身、修身、养性的无穷乐趣,也感受到其中奥妙无穷的哲学魅力。祝大彤师傅在《自然太极拳》一书中将自然太极拳分为内功篇、技击篇和养生篇,本文试从这三篇特点入手,探讨太极拳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关系。
  一、自然太极拳内功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
  习练自然太极拳内功要站好无极式、注意阴阳变化、兼具形神统一,太极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即讲太极拳的根本:“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这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老庄思想相一致。
  (一)自然太极拳无极式来源于太极哲理的本体论。
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太极理论中的“无极而太极”来自老庄思想。太极拳的本源亦为"无极",习练自然太极拳先要站好无极式,周身放松,“洁源清流”。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自然太极拳“内功篇”26个动作中,很多的动作都用到划弧,其弧形来自圆。这“无极”就是要求练太极拳者心胸无比辽阔而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这便是太极拳与道家的“守一”、“纯素”之道与佛家的“禅定”、“空灵”的相通之处,也是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能领悟太极拳的精髓。
  (二)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自然太极拳理论始终贯穿阴阳变化的理念。
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都是阴阳变化的表现,习练自然太极拳要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要阴阳变转、方向方位、动分虚实、安舒中正、动静开合、以意行功、空腰松胯、松肩垂肘、手脚结合、虚实渐变、勿有力点等,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绵里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在古代哲理中的阴阳互动与五行相交的“阴阳五行说”中可找到解释,即肯定阴阳的普遍存在、肯定阴阳的对立斗争、肯定阴阳的依存互根、肯定阴阳的消长转化过程、肯定物质间相克相生的普遍联系。周敦颐《太极图说》谓,“五行一阴阳也”。指五行各属阴阳,特别是其中的水属阴,火属阳,水柔火刚。因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达克敌致胜。
  (三)自然太极拳的“松静功”所反映的“形神统一观”与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定联系。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由“形”与“神”二者结合而成的。练习太极拳必须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于重要地位,才能达到武艺的成功与完美。强调心、意的作用是自然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心、神、意、气的静是内修的根本,从而达到修炼周身的松、空、虚、无。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自注指出:“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产生精神。”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些要领口诀认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要地位。杨澄甫《太极说十要》详论“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指出“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则得其内劲”。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不只太极拳是如此,整个武术都如此,这是因为古代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道教内丹、医家导引行气均强调“意守”、“存思”、“内视”等意念作用,而武术内功与内丹、导引气功性质本来相同,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同一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运用。
  二、自然太极拳的技击术与中国古代哲理的关系
在技击原理上,自然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线、空、无,空开对方的劲力,对方脚下没有了根,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目的。
  《道德经》在其“空无之道”的论述中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之能胜,以其无有易之”。自然太极拳是“理境原无尽”的哲学,每个动作都有哲理,动作衔接阴阳变转,势断意不断,在拳理的境界里道理无尽循环往返。自然太极拳的技击,具有松、柔、圆、缓、匀的特色。中正安舒,轻松柔和的动作能使内气无微不至地运行,同时能使神意主导吞化和发放。祝大彤师傅在《自然太极拳》一书中说:“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为松柔、松空(全体透空)、松无(无形无象)。”(《自然太极拳》2006年版第185页)
  (一)松柔
  太极拳以柔为主的技击艺术与其他的技击艺术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自然太极大师吴图南曾概述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从外形上约略有以下四点;第一,太极拳不使拙力,重意不重力,不跳跳蹦蹦,始终是体气平和的;第二,太极拳以静制动,练拳时一直保持身心松静的状态,应变时也是保持以静制动的状态;第三,太极拳以柔克刚,也就是柔柔韧韧地不用力,就能战胜力气大的对方;第四,太极拳能以弱胜强,在年岁体质相差很悬殊的状况下,弱者可以战胜强者。”这正好说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所具备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哲理。
  以柔克刚包含了以静制动和以弱胜强的特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以柔克刚正是《道德经》所强调的一点。《道德经》76章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一般地说,柔弱的东西代表新生,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代表盛大,失去生机。柔弱的东西含蓄,具有韧性;刚强的东西显露,具有脆性。柔弱的东西持久,刚强的东西短暂。“抽刀断水水更流”、“滴水穿石”等等都说明了“柔胜刚”的道理。
  (二)松空
  松空首先要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但要达到“空”的境界却很难。 “空”与“松”必须分清,但又不可舍弃任何一方,这两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共同作用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松””而没有“空”的依存,必然会产生丢、塌、散的弊病。反之,如果一味地追求空而没有松的有机配合,又必然导致空而无物,即只有主观上的幻觉,而没有客观上的变化。
  “空”的条件是“静”和“蓄”。“牝常以静胜牡”(《道德经》61章),雌柔常以静定而胜雄强(见注释1)。“空”中的“柔”与“灵,如果失去“静定”,其功夫就象建筑在沙漠上的楼房,彼若以重兵压城,己方就必然烦躁,内气上浮,手脚散乱,最后导致行动的莽撞。心愈静,分辨彼方的虚实愈细致,掌握彼方的动向愈精确,这一层功夫是无止境的。“静定”的功夫需要有很高的武德修养和深厚的太极拳功底。“静定”者含蓄,含蓄能吞化彼劲,以达到“空”的目的。《道德经》40章有“弱者道之用”、第28章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见注释2)。这一切始终贯串着老子的以柔弱为起点的哲学思想。
  (三)松无
  “松无”的功夫具有忘我无私的品格,它不但是技击功夫,也是修德功夫,使太极拳从“拳”上升到“道”。“为道日损”(《道德经》48章,见注释3),真正进入“无”的境界,则需要约繁至简,在众多的规律中抽象出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律——应物自然。“无”要求得机得势。身心合一,练气归神,气势腾挪,虽动犹静,虽静犹动,浑沌不分,最后进入忘我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与人交手,全身透空,在身“不知手之舞之,是之蹈之”,在心“有心运到无心处”。自身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熔和,太极拳的技击进入了“无有入无间”的妙境。
  “松无”是太极拳用于技击的精华。它是“四两拨千斤”的终点,又是起点。因此,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告诫道:“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的“无”不但使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进入—层境界,而且使太极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和精神陶冶方面都享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无穷乐趣。
  三、自然太极拳的养生与中国古代哲理的关系
  自然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拳种,它不仅因具有内功、技击的功能,还具有保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等功能,同时亦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
  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太极图》,其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而在《无极图》,其主要观点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身养性,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著名太极拳理论家王宗岳写的有巨大影响的《太极拳论》,不仅汲取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思想,甚至直接采用了《太极图说》的某些语言,赋予太极拳哲理化和人伦化,把道家“道法自然”的辨证思想与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有机的融为一体,使之超越了通常意义的攻防技击之术和强身健体之法,而成为一种修身、养性、尽性、知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本和入世之道。
  太极拳集道家、儒家、医学、武术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它不仅仅是拳术,也是一种文化,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变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练习者更好的把握人生。祝大彤师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对自然太极拳在心理健康的作用体现为两大功能:修心养性、尽性知天。
  融合了内功、技击、养生三大功能的81式自然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厚的文化底蕴、辨证的养生之道和超然的运动心态,为练拳者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氛围,给练习者提供了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社会教化,此极有利于塑造练拳者谦和的道德情操、坚韧的人格力量和空灵的精神境界。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躯体健康,更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自然太极拳的养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不假外物、无须外求的内心感悟,旨在从自身内部寻找到人生价值的源泉和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有衷心发出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以求取在人伦秩序中的和谐。二是提倡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自我解脱,旨在追求人生之真谛,洞察生命之本来,顺其自然、合乎自然,使太极拳看似简单的肢体动作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清纯的人生境界,以求取在宇宙秩序中的和谐。
  演练自然太极拳也只有进入到尽性知天的层次,太极拳的演练才会具有“太极”的韵味,才是名副其实的“太极”拳。因而,太极拳的每一次演练,练习者都必须力求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内心的自我更新。

注释:
  1、“牝常以静胜牡” “牝”,雌性;“牡”雄性。天下雌性动物,常以柔弱的静定自处,但却可以胜过雄性动物的刚强躁动。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道什么叫做“雄刚之性”的人,他反而会守住“雌柔之道”。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就好像丛山之间的水沟,自卑下自处,自然为众流所归。能够像众流所归的人,持守着永恒的美好德性,他好像回归到婴儿的时代,那样无知,那样纯真。
  3、“为道日损”:为了修“道”,他内心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修道是要“损”去虚伪的知见,除去膨胀的情欲,把名利虚华一并丢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