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心上耕田 2016-05-16
  很喜欢周国平先生一篇文章的题目——“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自见到后,就再没有忘过。
  也许是有着太多不愉快名字的记忆,就特别欣赏这种说法。想一想,自记事起,四五十年了,心里垒得最多的就是这种记忆了。
  因母亲老实,于是有了“蠢巴崽”的名字。
  因家里穷,于是有了“穷巴佬”的名字。
  因母亲过世得早,于是有了“野伢崽”的名字。
  因生在山里,走到山外有了“山里人”的名字。
  因生在农村,到城里读书又有了“乡巴佬”的名字。
  因以教书为生,又得了“穷教师”的名字。
  不惑之年来到上海,又得到“乡下人”的名字。
  ……
  如果将生活比较着看,与不同的个体比,与不同的群体比,自己头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无以计数的名字。
  人这一辈子,是不是就自觉不自觉地,主动地被动地深陷名字之中了?我想是的。我们每个人都为名字所绑架,为名字所俘虏,为名字所掩埋!
  许是意识到名字的恐惧,让我挣扎于、纠结于名字之中,近之远之,逐之放之,喜之恶之,爱之恨之;不知何时可以无视之,不知何时可以虚无之。
  但,在我出入的教室里,在我演绎的课堂上,我尽最大的可能维系着一个没有名字的时空。
  我不了解谁谁谁的家庭,不寻问谁谁谁来自哪所学校,不理睬谁谁谁怎么进的附中。在我的教室内,在我的课堂上,大家都是学生。
  学生者,学习生长也。因此,无论学习什么文章,无论写什么文章,无论怎么考试,“学习生长”成了我课堂演绎的共名。
  于是,孔子作为个体人的生命特质,鲁迅作为个体人的生命特质,莎士比亚作为个体人的生命特质……举凡古今中外作家们作为个体人的生命特质,成了我的语文课堂生命体验的共名。所以,在一部《论语》的学习中,孔子的酸甜苦辣,孔子的喜怒哀乐,甚至孔子的七情六欲,在与弟子们的枝枝节节的生活中渐渐复活了,孔子的形象也渐渐可爱了,孔子的理想也渐渐为学生们所接受了。仁者,爱人;爱人者,仁;爱人者,人。所以,学生就能够将“一视同仁”理解到心中,并尽可能落实到行动中。
  我已为名字所伤,我懂得名字的杀伤力。于是,在引导学生走进那些作家生命深处时,我会让他们在那些心灵遭受重创的地方停留,徘徊,观瞻,记取人类是怎样用自己创造的文化进行自我戕害,并为之战栗!
  于是,在与学生共同欣赏那些作家们创造的优美语言时,我会引导他们在那些引导人类奔向幸福的里程碑前久久站立,并致以崇高的敬礼!以此激发他们去努力地创造“众生平等”的人类生活。所以,在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杨绛的《老王》、史铁生的《合欢树》、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等许许多多诗文的学习中,作家作为人的禀赋,作为人的情思,作为人的精气神,是怎样坚韧地维系着、生长着,最终成为天地间挺立着的人,会在学生的生命深处刻上深深的印记。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所赐。人因文化而成为人,人也因文化而命名,因命名而受伤。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无视名字,不可能虚无名字,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淡化名字。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时候蜕去了教师之名,而成为了与学生同等的人,也许,那时我真可以说,我是一名合格的现代语文教师。

人物名片
  黄荣华,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导师,现任教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兼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著有《穿行在汉字中》《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上海名师课堂·中学语文黄荣华卷》,主编“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20种)、“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15种)、《高中语文学习导引》(6册),编注《仁者之言——〈论语〉选读》《义者之言——〈孟子〉选读》等文化读本,发表论文80余篇。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3年第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