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仲的人才观

 伟天英 2016-05-16

管仲的人才观

齐桓公要任用管仲为相,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管仲就提出了下面的这种理论,您要想打天下,不能单凭一个人才;您要想建一个大厦,不能光有一根木头;您要想成为汪洋大海,您不能光有一条河流。我建议您得用几个人,什么人呢?举动讲规范,进退合和解,言词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您让他当大司行,负责外交。大司行,都叫大司,司就是管理的意思,大就是最高管理者的意思,行是什么?老走着的人,谁老走着呢?外交人员,天天打飞的肯定都是外交人。所以请您让他当大司行负责外交。另外开荒建城,垦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您让他当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打仗,千军万马都听一人号令,听谁的号令,听敲鼓的人号令,这点我就不行,我不如王子城父,他敲的鼓比我敲的响,他指挥军队千军万马都听他的,我连个马都打不过,谁都不听我的。所以您让他当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情合理,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您让他担任大司礼,掌管司法;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您让他担任大司谏,管理监察建议。这些人我都不如,但是有一样,您不要以为有这几个人就足够了,您要想称王称霸,您还得让我管仲当相国管他们五个人。您听明白了吗?管仲这话是怎么说的,管仲这是话里有话啊。您不信您拿我这段投稿,您得挖掘出点东西来,马上咱就能赚钱的。(上段落原文: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词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入邑墾草辟土,聚粟众多,尽地之力,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管子·匡君》)

管仲的人才观

管仲这话里有几个方面,表现他的人才观是怎么样的。

第一从事业的角度选才是出于公心。管仲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人才观?为什么要选这么多人?他知道要创立大业,光有一两个人是不够的,要有一大批人才出主意想办法,打仗你光凭一个人打仗也是不够的,你得有千军万马,称王称霸是一个系统工程,仅有一个方面的人才是不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所有的方面我们都得有能人。这是出于公心来讲。

第二个方面就是注重人才的群体效益。管仲之所以推荐这五个人,他也是知道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后这事都我管,其实我都管得了。但是我一个人浑身都是铁,我能碾几个钉子?最后我为这国家怎么样,鞠躬尽瘁我死了,我没长寿,您享福了把我累死了这不能干。所以注意发挥群体效益,这才是一个真的本事,手下有一批豪杰才是真正豪杰。

第三注重人才的能力。你看他说话,没有说你这人还别有的优点,也没有说你这人还有别的缺点。咱就实话实说,就是一个什么优点适合什么工作,就完了。

第四个方面注重用人所长。你看隰朋就适合搞外交,让隰朋管理农业肯定完蛋;那宁戚让他搞外交肯定不行,这不能换。所以用人所长。

第五是准确的定位,自我和人才之间的关系。他非常清楚,你看人家推荐人一般都这么说,我觉得谁有什么才,适合干什么,不用找后面那句话,您要想称王称霸,您用这五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您必须得用我。什么意思?是不是自己吹牛呢?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正确的认识。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们有什么才,能干什么,哪一方面我不如他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都不如我,他们都只是一方之才,而我最大的本事就是全面,我有全局才能,我能够统领几个方面,而这一点他们是完全不如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就摆正了我这个人才和其他人才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五个方面。

第六个方面是用人不疑。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展开了,因为我们知道管仲自从用了这些人之后,这些人直到他死,只要死在他后面的,一直到自己死,这些人一直都在管理自己的事,而且这些人确实负责得特别好。如果没有这一点,能有日后的齐桓公称霸诸侯?那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管仲任用这几个人都非常好,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管仲才为齐桓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