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坑穷书生,比卖奢侈品还暴利

 hercules028 2016-05-17

本文系网易原生内容中心《回声》栏目出品,每周一至周五准时更新。

有一个网站,名义上是非法的,经常遭到封杀,被迫频繁更换域名,但懂行的人总能找到入口。它上不得台面,但又为一小撮人津津乐道。这里说的网站不是草榴,而是专业严肃的论文下载网站,Sci-Hub。

这个网站埋藏着5000多万篇论文,几乎囊括所有领域。Sci-Hub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的数据,2016年3月之前的6个月,Sci-Hub一共被下载了2800万个文件,其中有440万来自中国。 到2016年2月,Sci-Hub的流量升至历史最高,每天有20万次下载请求。至少有300万独立IP地址,但实际数据远高于此,因为从大学里访问Sci-Hub显示的都是同一个地址。全球有2.4万个城市下载过Sci-Hub的文章,足见该网站影响之广,以至于《科学》杂志的文章标题直接是,《谁在下载盗版论文?都在下》。

学术盗版网站Sci-Hub风行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写照。

付费论文是学术出版商的摇钱树,Sci-Hub无疑是在断人财路。2015年,全球最大的科学学术出版商Elsevier起诉Sci-Hub和电子书下载网站Library Genesis侵犯版权。Elsevier是Sci-Hub上被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出版商,一周内Elsevier旗下的论文就有50万次下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判决出版商获胜,Sci-Hub的主站sci-hub.org被关闭。但是Sci-Hub很快改换门庭,更改域名继续活跃在网络。

因为Elsevier起诉, Alexandra Elbakyan被迫隐藏自己的行踪。如果被逮捕,等待她的命运很可能和计算机天才艾伦·施瓦茨一样,后者曾经打包下载过付费期刊网站JSTOR的450万篇文献,被控以重罪,面临高达100万美元罚款和35年刑期,2013年,不堪重负的艾伦·施瓦茨上吊自杀,年仅26岁。

按理说,学者的成果被人盗窃下载,应该愤怒才对,但是,据创始人Elbakyan说,有很多文献其实是学术界人士主动捐助的。不仅如此,在Elsevier起诉Sci-Hub之后,一群研究者在网上发布公开信,该信有包括中文在内的16种语言版本,力挺Sci-Hub和Library Genesis。信将Elsevier等学术出版商比喻为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一心只想买更多星星的商人,小王子对他说,“你对你拥有的星星并没有用处”。借此讽刺学术出版商囤积居奇且毫无裨益。

类似Sci-Hub这样揭竿而起的反抗学术出版商行为,在过去几年出现过很多次。个人如菲尔兹奖获得者高尔斯、机构如哈佛大学都深受学术出版商的压榨。

那么,为什么学者们要站在Elbakyan这边,以大卫之姿对抗歌利亚般的学术出版商呢?一言以蔽之,天下苦秦久矣。

学者、图书馆以及其他学术机构历来颇受学术出版商“盘剥”,时不时地,他们也奋起反抗。2012年1月,菲尔兹奖得主、剑桥大学教授、英国数学家蒂莫西·高尔斯在博客上宣布,从今以后拒绝给Elsevier旗下的学术杂志投稿或评审。一石激起千层浪,高尔斯此举引起学者共鸣,当天他的读者就建立了一个网站“知识的费用”(The Cost of Knowledge),供人注册签名,反对Elsevier。迄今,“知识的费用”网站已有16000名学者签名。高尔斯自己也没料到民怨如此沸腾,“事态发展之快,我措手不及。”其实,这只是揭开了学术出版现实的一角而已,就高尔斯的母国英国而言,大部分学术作品都是纳税人资助的,但是这些作品却被大型学术出版机构囤积,以高达数百万英镑的价格卖给大学。据《纽约时报》2011年的报道,英国大学的图书馆采购,65%花在了期刊订阅上,10年前是50%,以此类推,现在花在期刊上的比例估计更高。

Sci-Hub虽然几易网址,但是主页始终简洁,只需输入文献DOI即可下载论文

同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也传来不满之声。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也公开表达难以招架高企的学术期刊订阅费。哈佛大学图书馆在一封备忘录中称,他们已经无力承担很多学术出版机构的高昂费用了,鼓励教职工多向免费开放的期刊投稿,摒弃大敲竹杠的付费学术期刊。哈佛大学是全球最富有的私立大学,如果连她都受不了学术出版商的压榨,谁能受得了?

还是在2012年,12000多名研究者签名抵制Elsevier,后者支持所谓的“研究工作法案”(Research Works Act),该法旨阻止联邦资助的研究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当年2月,Elsiever被迫不再支持该法案。迄今该法案尚未通过。

说到“横征暴敛”,中国怎么能缺席。知网虽然在学术质量上难以比肩欧美同行,但是在涨价速度上不遑多让。据媒体报道,国内高校订阅知网的年费每年上涨都超过10%,很多高校难以负担高额的订阅费而选择停用知网。2016年4月,北京大学发布通知称知网将停用,一时成为热点,毕竟,北大是国内最顶尖大学,如果他们都受不了知网的高价,其他高校更是如此。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就因为知网涨价离谱而暂停使用。武理工图书馆表示,从2010年到2016年,知网的订阅费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可以说,全国高校对此都尤为不满。

不满背后,是一个吊诡的矛盾现实。正如哈佛大学图书馆主任Robert Darnton说,“我们都面临同样的矛盾。我们的教职人员做研究、写论文、评审其他研究者的论文、在编委会任职,都是免费的……然后我们却要用骇人听闻的价格买回我们的劳动成果。”

学术出版商的利润高达四成,可谓暴利,但却没有证据表明学术出版商的期刊质量高于非营利的期刊。

说骇人听闻绝不是夸张。且看一下数据,全球三大学术出版商Elsevier、Springer和Wiley,坐拥2万多学术杂志,囊括42%的已出版学术文章。过去几年,英美的图书馆预算稳中有降,但学术杂志的价格仍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以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期刊为例,2012年的年订阅费是20980美元,到了2016年,年订阅费上涨到了26388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经济学人》美国版2016年的订阅费是190美元,《时代周刊》2016年订阅费是40美元,一份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可以订阅138份《经济学人》或660份《时代周刊》。而且多数大学要订阅数百上千份学术期刊,每年几百万订阅费并不鲜见,麻省理工学院每年花在期刊订阅上的费用就超过200万美元。

如果说学术期刊这么贵是因为成本高昂,倒也说得过去,但事实并非如此。比较一下被学术出版商控制的商业期刊和学术界主持的非营利期刊,可略知一二。二者之区别堪称云泥。据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经济学者Theodore C. Bergstrom统计,1985年到2001年,非营利的期刊平均订阅价格从104美元到187美元,平均每页的价格从0.1美元涨到0.15美元。而出版商控制的期刊,1985到2001年,年均订阅费从286美元到1372美元,平均每页的价格从0.3美元涨到0.82美元。 二者订阅费的差距达到7倍。

学术出版商的期刊价格凭什么比非营利期刊高出那么多?难道是因为质量高?数据不撒谎,同样是Theodore C. Bergstrom的统计,六大引用率最高的经济学期刊全是非营利的,图书馆订阅费平均只有每年180美元,排名前20引用最多的期刊,只有5家是出版商控制的,平均年订阅费是1660美元。 Bergstrom在计算后发现,59%的Elsevier期刊“价值低”(bad value),而非营利的美国物理协会(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旗下的杂志,价值低的刊物为零。

作为全球最富有的私立大学,哈佛大学图书馆也大呼买不起数据库了

学术出版商对其高价有自己的一套说法。Elsevier声称他们在论文评审、生产发行机制上投资,提高了出版物的价值。另一大学术出版巨头Springer也开出了类似的理由,他们 “开发了期刊品牌,在过去15年里,保持并提高了数码基础设施,革新了科学传播。”但是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增加的价值相对较小,如果出版过程真的如出版商所言,那么复杂、那么耗钱,还增加了价值,那就不可能有40%的利润率。事实上,出版商不仅不助益论文的发表,反而常常延长其发表时间,有研究发现,出版商冗长的发行周期,论文发表耗时一年乃至好几年。

这种学术暴利可不止是近几年才有。1970年代以前,学术出版社和学者之间一直是良性互动,学者免费为出版商提供研究成果,出版社负责出售,获取微薄的利润。到70年代开始,出版商发现学术出版有利可图,不论怎么涨价,大学图书馆对学术期刊的需求几乎不变,于是它们坐地起价,大幅提高学术期刊的订阅费。此后至今,订阅费更是一路飙涨。1998年,《经济学人》认为,随着电子出版流行,学术出版商40%的利润率很快将一去不复返,然而,将近20年过去了,学术出版商的利润率依旧徘徊在40%的高位。2011年,Elsevier的利润是11亿美元,利润率36%,2013年利润率是39%,2014年是37%。

面临学术出版商的压榨,“开放获取”期刊在夹缝中生存,如今越来越受欢迎,但学术出版商的根基尚未被动摇。

哈佛大学图书馆主任Robert Darnton认为,目前的学术出版制度是“荒谬的,对图书馆损害极大……我们就是无法再支付上涨的订阅费了。长此以往,开放获取杂志才是解决之道,但我们需要协力实现这一目标。”

开放获取的哲学理念很简单:大部分学术作品都是纳税人资助的,理应由公众共享,而不是筑起付费墙,由学术出版商独享收益,截至2016年5月13日,在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网站上,共收录了8816种开放获取期刊,遍及129个国家,共197万多篇文献。

学术出版商也意识到,“开放获取”势头渐猛,至少在表面上要有所姿态,否则难免让人觉得“吃香太难看”。基于此,Elsevier推出了“混合开放获取”期刊。据《大西洋月刊》介绍,Elsevier有1800种“混合开放获取”期刊,作者可以选择使用收费模式(即授权Elsevier以高价卖给大学或其他机构),或者支付2150美元的版面费,其著作便可以免费供公众查阅。

知网数据库也连连涨价,连北京大学也一度用不起

但这种近乎流氓的做法激起学者义愤。《认知》(Cognition)期刊的编委、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David Barner和哈佛大学教授Jesse Snedeker牵头发起请愿,呼吁Elsevier想办法“大大降低费用”,不出一周,就有1200多人签名,其中包括著名左派学者诺亚姆·乔姆斯基。

这不是Elsevier旗下期刊第一次“造反”了,2015年11月,Lingua期刊的6名编辑和31名编委会成员集体请辞,因为Elsevier拒绝降低版面费。在致Elsevier的信中,编委会要求出版商将该期刊所有权转交给全体编辑,并要求有权将期刊转至另一家出版商名下。

Elsevier的混合开放获取期刊是双重压榨,既巧取版面费,又豪夺订阅费。真正的开放获取期刊并不是这样。离开Lingua后,编辑们新创了开放获取杂志Glossa。这份杂志只收取400美元的版面费,比Lingua的1800美元低了好几倍,对于那些没有科研经费的,期刊还减免费用。但是,在Elsevier看来,400美元的版面费是“不可持续的”。

很多人说,现在知识不值钱了,但是对学术出版商来说,知识无比值钱。

参考资料

Glenn S. McGuigan, Robert D. Russell ( 2008). The Business of Academic Publishing: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Electronic Journal of Academic and Special Librarianship.

John P. Conley and Myrna Wooders ( 2009 ). But what have you done for me lately? Commercial Publish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Open-Access.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D.D. Guttenplan ( 2001 ). Internet Ruffles Pricey Scholarly Journals. The New York Times.

Jane C. Hu ( 2006 ) . Academics Want You to Read Their Work for Free. The Atlantic.

Kaveh Waddell ( 2016 ). The Research Pirates of the Dark Web. The Atlantic.

John Bohannon ( 2016 ). Who's downloading pirated papers? Everyone. Science.

The effect of open access and downloads ('hits') on citation impact: 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The Open Citation Project - Reference Linking and Citation Analysis for Open Archives.

Ian Sample ( 2012 ). Harvard University says it can't afford journal publishers' prices. The Guardian.

Theodore C. Bergstrom ( 2001 ). Free Labor for Costly Journal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