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八)

 为什么73 2016-05-18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八)

原创 2016-02-22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孔先生的背影

 

出自《论语正》

述者芃澜

 

 

论语正第二

知道篇之二

四教第二

 

 

 

先生说晏平仲,邦有道,则危言危行;邦无道,则危行言孙

可是宁武子却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邦有道则知,够得上君子之行了,但是邦无道则愚,则称不上是君子之行。

臧武仲被迫离开鲁国,却用让出自己的封地防作为交换条件,请鲁立自己的后人,虽然他嘴上说不要君,我却不相信。

孟之反能够做到言逊而不自夸,齐鲁战争失利,他殿后掩护部队,等到进入城门的时候,才策马向前,还说:我不是真的敢于殿后,只是我的马实在不给力。

孟公绰这样的君子,如果在赵魏这样的大国,即使是当家臣也能够充分体现他的价值,而如果放到滕薛这样的小国里面,即使是做大夫也无法发挥作用。

子路问怎样算成人?

先生回答说:就好像臧武仲的才智,孟公绰的不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艺,再加上礼乐的熏习,就可以算是成人了。

先生随后又说:今天的人如果做一个成人的话,未必需要这样。能够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与人有约,虽久却不忘记曾经说过的话,也就可以算是成人了。

 

 

[原文]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见今本《公冶长篇》)

“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见今本《宪问篇》)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见今本《雍也篇》)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见今本《宪问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今本《宪问篇》)

 


[述者的话]

前,孔子借子产的行为总结出了君子之道四

分别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接着又分析晏平仲平生的事迹,加以呼应:

其行己也恭。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就是一个君子对自己的约束能力,一个人的一生有起有伏,晏平仲和人交往,却能够不因为人的命运而改变对人的态度,始终如一的保持着一份尊重。这是需要极强的自我省察的能力的。

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说的“事上”,不是只对上级,而是处理公事。对自己所被交付的使命和责任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他接着举例晏平仲,说他掌管千乘之国,能够敬事而信。后面两条都是举治理国家而言的,晏平仲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养民也惠,使民也义

换句话说,前一个叫私德,后三个则是公德,是一个君子被用后的行为准则。

郑子产和晏平仲,都是孔子非常看重的有“君子之道”的人物。他们还有个共性,就是都是重要的政治人物,所谓的“导(道)千乘之国”者。但政治人物有个特征,就是你未必会服务于一个“有道之邦”,那么你该怎么办?

孔子通过总结晏平仲的做法得出的观点是:邦有道,则危言危行;邦无道,则危行言孙”

危行即直行,危言即直言。邦有道,君子对于自己信守的道便可以“用而行之”。邦无道,怎么办?晏平仲等的做法是“危行言孙”。孙,就是逊。只是在言语态度上,要谦逊守藏,但在行为上仍然要坚持原则。这里面既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这是孔子强调的,直行才能体现出道的要求,而靠的则是一个人勇敢刚毅的一面。“謚法”中正是“刚强直理曰武”。

接下来孔子列举了两个謚“武”的著名人物,也都是那个时期号称君子的。通过对他们的行为的分析,来进一步揭示什么是“君子之道”。

宁武子的“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臧武仲的“不要君”。

这是孔子的两个被后世彻底曲解的评价。如果不是石永楙的通天手眼,恐怕还会被颠倒黑白下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下次详细讲给大家听。

《孔先生的背影》

知道篇之一知道

(一)——回复“知道一”收取。

(二)——回复“知道二”收取。

(三)——回复“知道三”收取。

(四)——回复“知道四”收取。

(五)——回复“知道五”收取。

知道篇之二四教

(一)——回复“四教一”收取。

(二)——回复“四教二”收取。

(三)——回复“四教三”收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