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六)

 为什么73 2016-05-18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六)

原创 2016-02-09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孔先生的背影

 

出自《论语正》

述者芃澜


论语正第二

知道篇之二

四教第二

 

   

先生以四教:文、行、忠、信。

先生说:圣人,我是见不到了,但见到君子应该还是可以的。善人,我是见不到了,但见到有恒者应该还是可以的。无可以变为有,空虚可以变得充盈,匮乏可以变得富足,但难的是有恒。

子张问先生:什么是善人之道?

先生回答说:善人不循着他人之迹,也不困于他人之室。可是世间之人,谁可以做到出不由户?何不就沿着斯人之道呢?!

说到是否笃行,那是区别是君子,还是色庄者的地方。所以对于文,我和别人主张是不同的。能够躬行的君子,我还未曾得见呀。倘若君子能够博学于文,而又能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也就可以不背离于斯人之道了。

 

先生曾经向公明贾打听卫国的君子公叔文子,说:真的吗?人们传说他不言不笑也不取。

公明贾回答说:说这话的人言过了。公叔文子只是不轻易说话,说话必定适时,所以人们不会讨厌他说的话。他只是不轻易发笑,笑必定出于真心快乐,所以人们不会讨厌他的笑。他只是不轻易取财物,取一定要符合义,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的获取。

先生说:是这样呀!难道只是这样吗?!

公叔文子举荐了自己的家臣僎,使他能够和自己一道升任卫公的大夫。先生听到这件事后,方才由衷地赞叹说:的确当得起谥号了!

 

子贡我也曾经问先生,卫国的君子孔文子为何能够获得谥号

先生回答说:那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为

我又接着问:鲁国大夫臧文仲收藏有一个蔡地大龟,把供奉它的庙堂,以山节藻棁来装饰,您觉得他的知如何呢?

先生回答说:臧文仲就是那种窃位的人!明明知道柳下惠是贤能的人,却从不肯举荐他。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见今本《述而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见今本《述而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见今本《先进篇》)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见今本《雍也篇》)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见今本《先进篇》)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见今本《述而篇》)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见今本《雍也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见今本《宪问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 见今本《宪问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见今本《公冶长篇》)

        “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见今本《公冶长篇》)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 见今本《卫灵公篇》)


 


[述者的话]

此段谈孔子四教,即孔子主张之入道法,与前一篇相接而另起,同为《知道》。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圣人、善人一类,君子,有恒者一类,前后对举。圣人、善人不可得见,君子、有恒者,则可得见。言圣人、善人之难为,而君子、有恒者则可学。

什么是有恒?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正是不恒。人世间,物质上的追求,就是这种不恒,从无到有,从虚到盈,从约到泰,永无尽头,反之,也会失去,从有到无(亡),从盈到虚,从泰到约,是为无常。而有恒则不然,是精神上的追求,靠拢于道,持之于日常,是可见的,即可学,此即有恒者。有恒之君子即现实里的圣人,善人。

善人之道。”从上乃知,“善人之道”即“圣人之道”,善人圣人同类,举一即可,不烦两说。“善人之道”也即孔子所说的“道”,即“知道”之道。

善人之道,是天道自然之表达,因此,不需循着前人之迹,举手投足,自然中道。以自然为师,因此,不需拜入他人门墙,人师亦不足以教。但世间人,却无法具备这样的禀赋,就如同出必由户,欲慕圣人、善人之道,则必须践圣人善人之迹,由圣人善人之道。是以,孔子要举四教,即以圣人善人之迹教。此开篇明旨。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此二句下,先论四教之“文”。笃,即笃行。也就《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笃行之”。能否“笃行”,是区别“色庄君子”与“有恒君子”的分水岭。“有恒君子”,首先须是“躬行君子”。

文莫吾犹人也。”这是句千古解说莫衷一是的句子。其中有人将莫字就解释出“无意义不翻”以及“表否定”等多种说法。其实“莫吾犹人”,就是一个否定句,毫无疑问,同等于《诗经》中的“莫我肯顾”。只是困扰众人的是,孔子怎么会说自己的文比不上他人?有解为“孔子谦虚”等各种牵强附会。其实误在两点,一是,“犹人”,未必就是不如人,而是不同于人。二是,无上下文,不知孔子这里说的“文”,是孔子所谓四教的“文”。孔子的意思是,我说的文,不同于别人的文。

不同在哪里呢?在于孔子强调的是笃行下的文,即躬行君子的文。

所以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种“躬行君子”,你做不到,那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总可以效法吧。能这样也就差不多是个“躬行君子”了。

是否是这样的呢?

看下面的例子。一是公叔文子,有文之谥号,也有“文”之传闻,但直到孔子听说他能举荐有贤能的人才,孔子才真正认可了他的“文”。

二是孔文子,也谥号为“文”,孔子认可他是因为他能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是藏文仲,也谥号为“文”,而且其人非常博学,精通龟卜,但孔子不认同,因为他明知柳下惠贤却不举荐,因此是“窃位”的不作为者,所以孔子不认可他的文。

其实,如果你稍微熟悉《论语》,或者愿意查一下专业的书籍,就知道这么一小段文字,已经使很多莫名其妙的注解有了确实的着落,也就明白石永楙的《论语正》为什么了不起了。

你还会问究竟什么是文呢?那么就请关注下一篇《孔先生的背影》。


《孔先生的背影》

知道篇之一知道

(一)——回复“知道一”收取。

(二)——回复“知道二”收取。

(三)——回复“知道三”收取。

(四)——回复“知道四”收取。

(五)——回复“知道五”收取。

知道篇之二四教

(一)——回复“四教一”收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