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三)

 为什么73 2016-05-18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三)

原创 2016-02-01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孔先生的背影

 

出自《论语正》

述者芃澜

 

 

论语正第一

知道篇第一

   

 

鲁国三桓之首的季孙氏想邀请闵子骞去担任他们的大本营费邑的宰相,于是派使臣来召。闵子骞说,请帮我回绝掉吧。如果还来复召的话,那么我就会度过汶水去往北面的齐国。

后来三公又企图改作代表鲁公的长府,闵子骞说:仍然保存原来的样子,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改作?!

先生听到了,评价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闵子骞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就是他秉承着德啊,也就是先生所说的有德者,必有言

先生所说的言,不是指说什么别的言,而是指为大夫之言,就是一个人从政时所展露出来的思想理念,也体现的是一个人从政的能力。

 

季氏宗主季康子曾经就先生的几个学生谁可以从政,询问先生。

他问:仲由可以使从政吗?先生回答说,由为人果决,怎么不能从政?

季康子又问:赐可以使从政吗?先生回答说,赐为人通达,怎么不能从政?

季康子又问:求可以使从政吗?先生回答说,求多才多艺,怎么不能从政?

 

还有一次,子路(名仲由,字子路)、曾晳(名曾点,字子晳)、冉有(名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名公西赤,字子华)侍坐。

先生说:我比你们虚长了几岁,但不要觉得这有什么。

你们平时常说,没人了解你们。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先回答说:

假如有一个千乘之国,且处在大国的夹缝中间,受到战争的威胁,以及饥荒的困扰,让我来管理它,不出三年,就可以使他的百姓,不仅有勇而且懂得规矩。

先生听了轻轻地哂笑了一下,转头去问冉有:

“求,你呢?”

冉有回答道:

假设有一个方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的话,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解决温饱,至于礼乐的教化,则要等候君子了。

先生接着问:赤,你呢?

公西华说:

不敢说能够胜任,但愿意学习。比如宗庙里面的事情,象诸侯会同之类,需要穿着玄端衣服,戴上章甫帽这样的礼仪,我愿意去做一个管这些事的小相。

先生接着问:点,你呢?

只听得鼓瑟声逐渐稀小下去,然后鏗地一声结束。曾点放下手中的瑟,坐直身躯回答道:

“我不同于他们三个所说的。”

先生说: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等到暮春三月,春服刚刚换上身。和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尽兴而归。

先生听了,喟然叹息,说:吾与点也!

对话结束后,三子先出,曾晳独在其后,他问先生:

先生,你怎么看他们三个人的话?

先生说:也是各自说了自己的志向。

曾晳接着问:先生为什么要哂笑由呢?

先生说:

治国首要的是重礼,而他说话一点也不知道谦让,所以哂笑他。至于求,说的就不是邦国大事了吗?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邦国了吗?至于赤所说的,就不是邦国大事吗?宗庙会同,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赤也认为这样的事情是小事?那么谁做的事是大事呢?

先生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还有一次,颜渊、季路(就是子路)侍先生。

先生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先生问:说说你们的志向?

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就算因此破落了,我也不遗憾!

颜渊回答说:愿不宣扬自我之善德,也不施劳于他人。

子路问:愿听听先生的志向。

先生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图片说明: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刻本《孔子圣迹图》之《四子侍坐》


[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见今本《雍也篇》)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见今本《先进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见今本《雍也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之能,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见今本《先进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见今本《宪问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见今本《公冶长篇》)


[述者的话]

这次我们说个词:礼坏乐崩。

这个词出自《论语》今本《阳货篇》。原本是宰我向孔子询问守丧三年之礼时引述的话。原话是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后来常常借此来描述一个道德解体的时代。

孔子的时代是所谓礼坏乐崩的时代。

而这个礼坏乐崩是指的周的礼和周的乐。其实,就是周依靠分封以及祀与戎而构筑起来的天下体系的崩坏。当时,诸侯纷起,逐渐脱离周的管控,各据一方,是为诸公。而诸公治下又依靠士大夫,是为卿。他们往往都是些世家,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

当时,鲁国逐渐形成了三卿的势力,并逐渐威胁到鲁公的地位。分别是季氏、孟氏和叔孙氏。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领地。文中提到的费地,就是季氏的领地。三卿借助自己的势力逐渐凌驾于鲁公之上,由此产生了公卿之间的斗争。

鲁国这三卿,都是出自鲁桓公的庶子之后,所以也叫三桓。其中又以季氏为最大。三桓的逾越终于引发了鲁公的讨伐。其中最著名的是鲁昭公以长府为依托,对于三卿的讨伐,但是遭到了失败,鲁昭公被迫流亡,于是三桓把握了鲁国公权。为了近一步消除鲁公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三桓决定改作长府。这就是文中提到的历史背景,从儒家道德观念出发,闵子骞当然要反对。

但是这种逾越礼制的做法,并不会因为三桓的存在的而停息,三卿的故地家奴,也上行下效,开始夺取三卿的权利。如阳货就是典型。他本是季氏的家奴,却因为长期把握季氏领地费地,而发展为叛上,由此又构成对于三卿的威胁。季氏因此,希望能找寻适合的人去管理自己的领地,巩固自己的大本营。

闵子骞由于反对三卿的做法,故此不愿意接受三卿的聘任。汶上,汶水以北,即鲁国北面的齐国。闵子骞说,如果强迫他去担任费宰的话,自己就出走到齐国去。

对于孔子来说,最痛苦的不是不被权力者了解其从政之能,而是不能去做,这就是那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是石永楙先生将碎裂的《论语》连缀起来,我们便不能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也不明白,孔子那种对自己弟子又喜欢,又叹息的复杂的情感;也就不明白为什么孔子时时流露出出世的想法,说“吾与点也”的因由。看懂了《论语》,才真正懂得了《人间世》中庄子讲的故事,才真正懂得庄子与孔子实际上是精神相通的。


 

《孔先生的背影》

知道篇第一

(一)——回复“知道一”收取。

(二)——回复“知道二”收取。

(三)——回复“知道三”收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