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导读】子不欲观禘礼

 liuhuirong 2023-02-04 发布于湖北

子观禘礼

《礼记·王制》说:“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又同书的《大传》:“不王不褅。王者褅其祖之所自出。”禘礼为周制,旧天子之丧,新天子奉其神主入庙,必先大祭于太庙,上自始祖,下及历代之祖皆合祭,谓之禘,又称吉禘。遇合祭,列祖先后次序,当审禘而不乱。又每五年一禘祭,为常祭中之大者,亦在太庙,为合祭,与群庙各别之祭不同,亦与郊天之祭不同。诸侯惟不当郊天,然亦有禘祭,如鲁国因受封的周公为周朝居功甚伟,周成王特许鲁君可以在祭祀周公的太庙中举行禘祭之礼。禘礼中有灌礼,以酒洒地,迎祭所祭之祖也。

《论语》八佾第三篇第十章,记录了孔子评价当时鲁国的禘礼,说他从香酒初献之后就看不下去了。原文是,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那为什么既灌之后,孔子不欲观之?文中没有明说。一种可能是初献之后,不符合禘礼的规定程序去做,乱了套,让孔子目不忍睹。另外一种可能则与宗庙的昭穆制有关,指的是在宗庙里灵位排序问题,祖先灵位,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为昭,子为穆,左边是第二、四、六代祖,右边则为三、五、七代祖。故《礼记·中庸》云:“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有记载,鲁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举行禘祭,竟把其父僖公之牌位列于闵公之上。僖公虽为闵公之庶兄,然承闵公之君位,当为闵公之后,若在闵公之前则谓逆祀,《春秋》讥之。定公八年,曾加改正。然其事出于阳虎,此后还是僖跻闵前。此章之禘,当不指吉禘。因为孔子仕鲁,在定公十四年,此时未有国丧。定公卒,孔子已去鲁,故知本章所指非吉禘,应指五年之禘祭。孔子作为鲁臣,不便明说鲁君失礼,心实不以为然,故说:“吾不欲观之矣!”可见,鲁国君臣皆有非礼之举,可谓上行下效矣。此夫子所以深忧天下无道、礼乐不施也。

白云山人201704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