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50)《八佾篇》第10章,“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祝福新年


【原文】

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原文朗读】

【注释】

(dì):一种祭礼仪式,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作为天子的周成王因为其叔周公有大功于周,曾特许他举行禘祭。后来鲁国国君以自己是周公之后而一直僭越沿用此礼,并在大典中缺乏恭敬之心,只是走走过程而已,孔子对此提出了批评。

完成,已经。其甲骨文字形揭示了造字的本义,与吃饭有关,吃完饭起身离去。“”字与“”相对,“”人刚刚就坐开始吃饭。

祭祀大典的一个环节,献酒仪式,古代盛大的祭祀大典主要分“盥、灌、荐”三大步。第一步是“”,洗净双手,手不干净是不能碰祭品的,免得亵渎神灵。第二步是“”,指浇酒于茅草上敬天敬地,后来也可以撒到空中或浇到地上,这一祭奠祖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经久不衰,此过程短暂而简单,此场景在小说和电视电影中比比皆是。”和“”之后,接下来就是第三步“”的过程,“”就是双手恭敬地进献各种牲畜荤素美味佳肴,品种杂多,程序繁琐,时间拖得很长,看不了多久就会使人热情减退索然无味了。

:以下,以后。

往者:指献酒以后其它繁琐的仪式。

【白话翻译】

祭祀大典是祭祀天地祖先的大礼,要怀着敬畏之心,如果内心不诚敬,却去一味追求场面的宏大和仪式的繁琐花样,哪还有什么意义啊!听一听孔子观看禘祭大典的感受。

孔子说:“禘祭的仪式从献酒完毕之后,下边的仪式我就不想观看它了。”

【解读】

1.什么是禘祭,为什么孔子看不过眼了

”字右偏旁是“”,左偏旁代表“祭祀”,合起来顾名思义就是帝王的祭祀大典,禘祭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举行。其一,旧天子之丧,新天子继位,必先大祭于太庙,上自始祖,下及历代之祖皆合祭。其二,每五年一大祭,也在周王室或太庙举行。

本来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禘祭,因为周公的功劳太大,周天子将周公封在鲁地,破例允许周公可以进行禘祭。但后世历代鲁国国君自以为是周公之后,便堂而皇之屡屡进行禘祭,况且仪式越来越偏离周礼的规定,在场面和花样上大做文章,但却缺乏诚敬之心,所以孔子对此十分不满。

在本篇《八佾》的第3章中,孔子针对季氏“八佾舞于庭”和三桓“以雍彻”的僭越行为,表达了极大的愤慨,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到了本章,孔子又对鲁国国君举行的禘祭进行批评。

2.与《周易》第20卦“观卦”相互参照,“盥、灌、荐”是禘祭的三大流程。

孔子在去世前的几年潜心研究《周易》,编撰了《易传.十翼》,可以把《易传》看作孔子对自己一生学说的最后总结,所以学习《周易》对理解《论语》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作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祭祀大典中“”这个仪式,领悟圣人言语的深刻寓意,我们简单学习一下《周易》的第20卦“观卦”。

周文王《观卦卦辞》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顒(yóng)若”,孔圣人在观卦的《彖辞》中解释说“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什么意思啊,观卦是讲观察之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观瞻祭祀大典,祭祀前沐浴净手,还未等到进献祭品,诚敬之心已肃然而生,民众仰观祭祀大典能领受美好的教化。圣人仰观上天之神妙法则,发现四季更替不岀差错,于是圣人效法上天神妙的法则设立制度进行教化,天下百姓都能顺服。

祭祀前净手环节的“盥”,净手净心

祭祀敬酒环节的“灌”,充满诚敬

 祭祀进献祭品的“荐”,冗长乏味让人疲惫

观卦”的《卦辞》和孔子的《彖辞》中都提到了“”和“”,却没有提到“”,其实“盥、灌、荐”是祭祀大典的三大流程。《周易》曰“盥而不荐”,《论语》曰“自既灌而往者”,两者说的是一回事。

3.人类所有典礼仪式的目的都相似

孔子明确指出祭祀大典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如果主祭者的心都不诚,老百姓如何能相信啊!

升国旗,唱国歌

其实,世界各种宗教信仰风俗仪式的目的都是相似的,穆斯林的沐浴斋戒,基督教的餐前祷告,佛教徒的焚香沐浴,还有各种婚丧嫁娶的仪式的前奏,我们常见到的开会前或体育比赛前的唱国歌升国旗等等,其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安静肃穆的氛围,让参加观看之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官刺激,摒除杂念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

孔子嘴上说我不想观看它了,其实他的内心是十分期待观看下去的。他期盼的是那种内心诚敬的禘祭,希冀的是人心的回归。在《乡党篇第十》中,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记载的是孔子晚年的事,孔子被鲁君和季康子尊为“国老”,每逢大典孔子都要到太庙指导,生怕哪些地方出差错。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历朝历代,不管是民间还是政府或国家都会举行很多庆典,普通人家的红白喜事,领导人去世的追悼会,伟人的忌日纪念,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建党建军建国的大型活动,这些庆典的本质都是对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

但要把这些庆典办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精神本质所在,理解这些活动的真义所在,怀着敬诚之心,加以诚挚纪念。

上一章:《八佾篇》第9章,“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