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祀之礼重在虔——《论语》悟读【49】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无礼则无仪,无仪不成礼。——题记

《论语》第三篇第十章:

【原文】

子曰:“禘(di,天子祭祀宗庙的五年之一大祭)自既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大典自从第一次用酒洒地来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悟读】

薄筵十月,厚礼三载。

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重视礼仪的国度。长期将“礼”和“仪”连在一起,无礼则无仪,无仪不成礼。

禘礼是古代一种极为隆重且只有天子才能主持的五年一次的大祭之礼。

本章的背景,在《论语注疏》有载。此章言鲁禘祭非礼之事。禘者,五年大祭之名。灌者,将祭,酌郁鬯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孔子曰:“禘祭自既灌己往,吾则不欲观之也。

赵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禘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

周成王因周公旦对周朝有莫大的功勋,特许他举行祶祭,这已然是于礼不合,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的历代君主都沿此惯例。祶祭开始时,“灌”是祭祀中的第一个项目,而鲁国的君臣,此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此后,时间越长,则精神越懈怠。孔子叹曰:“吾不欲观之矣!”孔子继承了易经的观点,认为祭神如神在,重要的是虔诚的心意,对于繁复的牺牲品不应过度强调。也反对勉强做假,丧失了祭祀的实际精神和意义。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本章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孔子对现状的不满。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和谐社会,礼仪先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