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诗歌基础知识】(六)

 江山携手 2016-05-18

【二十五】、

   中和的另一个特点是综合、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五味调和”、“八音克谐”,利用多种因素达到相成相济的效果,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和谐,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万物融合的境界。在诗歌中的和谐主要指内外统一,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意境,都能达到一致谐调的、美的效果,而避免了过度、过激的情感和表现方式,也不使任何一个局部的过于突出而破坏整体的谐调统一。这种诗歌,我们有时也说它很舒畅,很流利,很完美。但是要达到这种效果,却需要诗人不断的努力,不停地吸收融合各种文化优势和创作成果,慢慢地才能形成这种风格。


【二十六】、

   了解完中和,我们再来了解气韵,诗歌中的气韵也是非常重要的。气与韵可以分开来看:气就是气质、气势、气慨,骨气、诗气,我们都知道,写诗重在一口气,优秀的诗歌往往都是一气呵气,中间少有停顿,所以气很重要。当然,不管是气质、气势、气慨,还是骨气、诗气,都是可以修养的,如老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养就是修养、聚集、锻炼的意思。诗歌有没有一股气,在阅读的时候是很容易感觉得到的,只要感觉不中断,就有一口气存在。至于气的高与低,就看诗人锻炼的深浅、修养的程度了。


【二十七】、

    气韵的另一个字是韵:韵就是韵律、韵味、节奏、规律,中国的古诗是非常强调这个的,因为它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现代诗歌虽然不押韵,但也得注意韵律和节奏,诗歌有一点音乐美,绝非环事,如果又是自身存在的,毫无做作的,行云流水的,就更加的何乐而不为了。至于现代诗歌中的韵律,却是没必要去强求,也不要求一定要学习多少押韵的知识,为诗者只须凭着感觉写,写完后读一读,觉得有味就可以了。当然这是指诗歌初学者,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对古体诗歌的韵律还是应该多多了解、多多借鉴的。


【二十八】、

   气与韵相结合:则是指诗歌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面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感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空间。看似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实际上都合乎美的内在规律。有气韵的诗歌具有充沛、饱满的状态和活跃、灵动的特征,它是一种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审美形态下的产物,因为它其中的生气、韵味是无形的,因此需要感受、体会和体验,同时它还是运动着、变化着的。

   古人所强调的气韵,多指诗的气势和韵律,多指表面的;而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气韵,多指诗歌内在情感的流畅浑厚,具有气势。当然,在现代诗歌中,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作品已经不多了,因为气韵自唐诗以后,就渐渐消弱了。我觉得现代诗歌创作中:虽不是一定要强调气韵,但学习、了解气韵,对于诗歌创作却总是多有益处的。


【二十九】、

   诗歌的境界与意境。所谓境界:其实也就是意境,它们原本都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术语,表示诗歌所造成的效果,是一种投入、忘我的体验。在诗歌中,意境是指诗歌的语言之外所包含的意味和境界,重点表现在言意之间没有指引的痕迹。这种意味虽然看不到,却可以通过想象来领会,有意境的诗歌,能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快感,与诗歌里的意味水乳相融、主客统一、情景交汇,令读者完全融会在诗歌产生的美的境界里。

   诗歌有言外之言、言外之音、言外之意,但要在不知不觉间表达出来,不能牵强和刻意,这点是很难掌握的,因为诗歌的意义是通过诗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而意义与形式本身是分离的,要把意义与形式合理地统一在一起,让读者从形式上自然而然地过度到意义空间,进入到诗歌的境界,而又不能露出痕迹,这需要熟练掌握诗歌创作的各种技巧才行。而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诗歌的境界,达到投入、忘我,与诗歌溶为一体而又不自知,不知是人在诗人还是诗在人中,从而产生无限遐思与联想,这便是诗歌境界的最高境界。

   当然,意境是言外之物,而不是有形的语言,因此需要诗人在创作中不断领会、磨练,去学习,去创作,去感悟,要做到“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做到风格平淡而意味无穷,做到外露灵性而内蕴真味并有言外之音言外之意,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做到内外统一高度和谐。因此,有意境的诗,是非常美的。


【三十】、
   意境一词在清朝之前曾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的文学评论中,特别是在诗歌上,意境一度是人们评价诗歌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到了清朝末年,意境才在王国维的笔下得到升华,影变为境界。境界一词的本意是指地域的范围,如边境边界,在佛经中则是指造诣的境地。但是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为境界打造了新的内涵,他说,“境非独谓景之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又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末始不能写无我之境者,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而他最为得意,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则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词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三种境界都强调人格精神境界与文学境界的统一,即使是天才诗人,也还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修养,造就高尚伟大的人格,然后才能有高尚伟大的诗歌。这种境界,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成就的,因此初学写诗的人,只要稍加了解、注意便可,不必刻意去追求,只要多写、多练、多习、多悟,必然也能水到渠成,否则便容易走上岐路。
.
qfupng/铃歌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