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多元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

 昵称15221501 2016-05-19
来源:中国知网  博看网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4.
运用多元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民族实验中学    王安秋   邮编:44432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育人为本是今后基本的教育方针之一。因此,语文教学要摆脱功利性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的根本体现。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初中谈几点教学体会: 
    人类的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人脑里即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深刻性就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我们认识事物,要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要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一、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以理推论,加深认识
所谓以理推论,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去认识它,但由于学生还没走入社会,生活经验有限,所以有时看问题就不够深刻。而公认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教学生使用一些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由表及里,加深认识
在教读课文时,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去把握表面现象里所蕴含的本质。
例如在教读《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读懂了课文中叙写的事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提出:那两个并不高明的骗术骗了好多人,皇帝、两个老大臣、内臣、骑士、百姓都上当受骗,既骗己,又骗人,为什么除了那个小孩子之外,这么多人都摆脱不了一个“骗”字呢?经这么一启发,学生认识到,这些人有的为名,有的为利,有的为位,总之是一个“在教读课文时,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去把握表面私”字使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最后总结道:“大家说得很好。正因为这些人都有私心,才成了骗子的俘虏,做出了一桩桩蠢事;只有那个小孩子纯真无邪,才敢讲真话。这就告诉我们: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这说明,当学生对课文的领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表面现象看到本质东西,那么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的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面,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作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思维灵活性的训练主要抓多向训练和逆向训练。
1.多向训练
所谓多向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进行多向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正确思路的能力。进行此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已经找到的正确答案,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求新的正确答案,直到想尽为止。
又如设计多角度的作文练习题,可引发得出许多新颖、深刻的观点
2.逆向训练
设计反意性的作文练习题,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反意”即从相反的方面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例如对人物做出与通常评价相反的分析,对一些成语、格言、警句、俗语反其意而用之,对人物行动作出相反的想象等。这种反常构思,往往能出新创奇。洪亮吉《治平篇》就是一篇典型范例。本来,“治平”之世,当为之歌功颂德,而洪亮吉却从反面构思,议论社会长期安定,会引起人口的增加,生活困难,这种潜在的危机值得忧虑。其远见卓识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期的《人口论》还早5年。这个反常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设计能诱发学生逆向思维的作文题,往往能摆脱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写出新奇深刻的文章。
进行此类练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他们不屑走旁人走过的路的开拓创新精神。
 三 、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份的智力品质。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这种特征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思维独创性的培养主要抓变向思维训练和新向思维训练。
1.变向思维训练
变向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改变习惯路子,摆脱思维常规,寻求超凡脱俗的认识。变向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影响的能力。进行此种训练,其关键是引导学生跳出通常的思考范围,改变通常的思维方式,重在求“变”。
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
2.新向思维训练
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创造性的认识。其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训练重在求“新”,要设法使学生自已开辟思维的新角度、新途径,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作文训练上,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写出事物由“旧”转“新”的变化,给学生多提供《美是一种负担》《人不妨做几回错事》《“第一名”的副作用》《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等作文,这些作文都有要求学生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去写作,这样就会促进学生超越已知,得到一种创造性的认识。
 四 、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
为训练学生思维批判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具有对课文和老师敢于推敲敢于质疑的精神。古人云:读书须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经验之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见疑、质疑和释疑,主动探究问题,发展提高思维力。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在教学中要时常提醒学生,不迷信课本,要敢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
 五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
其主要内容有这样三点:一是思维的流畅程度,它要求从一个已知的信息立即想出尽可能多的思维目标,为高质量的思维选择提供条件;二是思维的变通能力,要求能随机应变,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寻求新的方法,不为某种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所束缚;三是思维的直觉能力,它要求能根据直观感觉当即得出准确的判断,在非自学的情况下就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呢?
1.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辩论
辩论是检验参与者思维敏捷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思维敏捷与否,反应灵活与否,通过辩论就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辩论过程中,如能迅速抓住对方话语中的破绽,并能指出其实质,击中其要害,这就是思维敏捷性的表现。倘若听了对方的话语,迟迟反应不过来,或者不知所云,无言以对,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那就是表明思维的迟钝。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训练,不但有助于思维敏捷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胆量和口才的培养。在组织辩论时,可轮流挑选一些学生,并分成相对的两个组,每组题目由教师提供,争辩到一定的深度时,再另换新题。必要时,教师也可以提问发难,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但教师不要偏袒一方,以免另一方感到力量不足。题目要力求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要有一定的申辩性。组织辩论,每学期以三到四次为宜,每次争辩的题目可控制在四至五个左右。
2.经常进行概念联结的强化训练
思维的敏捷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定期表现在对事物与事物的联系能力上。一个问题出现后,能不能马上把它与以往的知识、信息和经验联系起来,能不能很快从其他貌似不相关的问题中寻找出相关的因素,并从中获取启示,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在思维上是否敏捷。前苏联心理学家歌洛万斯和斯塔林茨做过实验:任何两个概念(语词)都经过三四个中介概念使之建立联系。如“飞机”和“水”,原是两个无关的事物,但通过一定的媒介完全可以构成相关的事物:飞机——乘客——吃饭——喝水。实际上,每个概念(词)至少可以同10个词直接发生联系,也就是说,第二步就至少有100次联系的机会。教师可经常出些毫不相干的词,如“石头”与“萝卜”、“钥匙”与“鲸鱼”等,要求学生通过中介进行联结,以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3.设法改变学生的答问方式
思维的敏捷性与判别事物的果断性是密切相连的。敏捷的前提是果断。犹豫不决,吞吞吐吐,即使想到了也不敢说,这不是敏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果断性的培养。为此,我们不妨改变一下学生的答问方式。通常的回答方式是:教师先发问,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待基本明确后再举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作答。这种方式,问与答之间有较大的弹性,学生有个缓冲的过程。想回答的可思考,可举手;不想回答的可不思考,慢慢思考也无妨,思考不出也没关系。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果断性,从而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答问形式可以改成这样:先指定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准备回答,然后教师再突然抛出问题,迫使学生马上作答,看谁回答得快捷和准确。这种答问方式,形同抢答,其思维的敏捷性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4.有计划地进行快速知识竞赛
思维的动力之一来源于外部压力。压力大,思维活动一般也会加快,没有压力或压力不大,思维活动往往会处于懒散状态。竞赛对于思维敏捷性的培养,就在于给学生以强大的压力,促使学生去快速思考,迫使学生为完成全部竞赛内容而加快思维的节奏。为此,我们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方面的竞赛,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次数,单项的、综合性的都可以。竞赛时,题量要大些,时间可短些。不要出现有些同学早已做完了,而竞赛的终了时间还没到的现象。换句话说,宁可大家都没做完就收卷,不可许多人坐着等到收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压力,赛出思维敏捷的程度。否则,就会失去竞赛的实际意义。当然,竞赛题的难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但可以灵活一些,多一些似是而非的题目。
思维敏捷性作为一种能力,它和其他能力一样,也是完全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得到培养的,它决不是先天注定了的,只要我们真正重视了,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敏捷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