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听中医专家说五行话健康(9)

 思考的蚂蚁qq 2016-05-19

                    听听中医专家说五行话健康(1)

 

    导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研究和处理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一种特殊的方法,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通过辨证论治,我们可以认识人体处于什么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养生或治疗疾病。所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所谓的“治病必求于本”通常就是通过辨证论治实现的。

  
●辨的是什么证?
  证是人体某一阶段生理或病理状况的概括。在病理状态下,证包括了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接近于或真实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比如,当一个病人出现恶寒发热、身痛、无汗、鼻子呼啦呼啦的响、脉浮紧,医生就可以辨证为这个病人是外感风寒表实证,这个外感就是疾病的原因,风寒就是疾病性质,表是说明疾病的部位,实是表明正邪的关系。当然,在医生的实际描述过程中,可能会略去一些词,比如就简称为风寒表实证。当人体在无病的生理状态下,证能够接近于或真实地反映人体脏腑、组织、气血津液等正气所处的机能状态,以及痰、瘀等人体病理产物的蓄积状态,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某人是脾虚痰湿体质或阴虚火旺体质等。

  
●辨证通过四诊来实现
  所谓辨证,就是对证的识别过程。中医学对证的辨识,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取患者的各种信息,然后依据中医学原理进行概括归纳为某种证,这个过程就是辨证。
  

    举个例子,对于一个人,医生通过望诊发现面色苍白、闻诊发现声音低微、问诊发现患者长期腹痛腹泻且晨起大便急、切脉发现脉沉缓,那么医生就可以根据中医学的原理将该患者辨证脾肾阳虚的泄泻,这整个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
  

    对于没有疾病的人来说,就是一个体质识别的过程。
  辨证论治就是通过上述方法,辨识出证后,根据证相应提出治疗原则和具体用方用药的整个过程,就是辨证论治。以上述的脾肾阳虚泄泻为例,我们就可以对应地提出采用健脾补肾温阳止泻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可采用痛泻药方和四神丸合方,并列出具体用药,这样就完成了整个辨证论治的流程。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从上述辨证论治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医的诊疗过程,是以证为核心的,所以,同样的病由于证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如同样是泄泻的病人,面色红、声音洪亮、大便暴注而下、肛门灼热、脉滑数,就可以辨证为湿热,从而采用清热解毒燥湿的治疗方法,而若是因为饮食不洁发生泄泻,则使用不同方剂药物,这就叫 “同病异治”。
  

    不同的疾病,由于证型相同,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头晕的患者,疲乏无力、声音低微、面色萎黄、脉软,就可以诊断为气虚不足、中气下陷,而使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对于胃下垂的患者,我们也经常根据患者的表现而辨证为气虚不足、中气下陷,而采用同样的方剂进行治疗,这就是 “异病同治”。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辨证论治可以让医生从整体上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况,在必要的情况下,避免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
  

    尽管如此,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研究和把握,也注重辨病论治,注重各种疾病都有自身特殊的病理和演变规律,并且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得以逐步完善,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为外感热病建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而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又根据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
  

    所以说,中医学的诊疗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兼顾辨病论治的诊疗体系。

         

              听听中医专家说五行话健康(1)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付亚龙“白话中医”系列,供有兴趣的博友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