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诗的情感解读与现代诗教学

 清源渭水 2016-05-19

 

 [摘要] 抒情是诗歌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以抒情为旨归。但与古典诗歌重视挖掘内容中的抒情因子不同,现代诗歌因为其现代性,更习惯从形式角度来解读其情感因素。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结构韵律是其情感解读的基本着力点。

[关键词]情感解读;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结构韵律

一、现代诗的情感性与解读现状

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 ;[1]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在诗歌里泄露隐秘的灵魂”。[2]情感是诗歌的表现核心,是诗歌解读的重点,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必须准确解读诗歌的情感,然后才能精准地触摸到现代诗人复杂而隐秘的灵魂。

然而,因时代和观念的差异,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解读方法毕竟有所不同。古典诗歌解读,一般重视的是社会历史批评和道德批评,所以它强调从内容角度来解读诗歌内蕴的情感,像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物抒情等说法,就是从“景”“事”“人”“物”等内容角度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但现代诗,因为其理论基础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因而解读其情感,要更多从形式而不是从内容的角度着手。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少教师缺乏西方文学理论素养,因而造成了情感形式解读的缺失。例如,在常态教学的诗歌解读中,不少教师往往将现代诗解读等同于现代散文解读,或者是将现代诗解读与古典诗歌解读混为一谈,就是不能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来解读现代诗的缘故。所以,我们要真正解读好现代诗,把现代诗当做现代诗来教,就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加强西方文论学习,从“陌生化语言” “意象组合” “结构韵律”等形式角度去解读现代诗歌。

二、现代诗情感解读的基本着力

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和结构韵律等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解读现代诗情感的几个基本着力点。

(一)陌生化语言与情感

诗歌艺术发展到20世纪,在形式追求上走向了极致。这种追求极致形式甚于典型内容的诗歌被称为现代诗。现代诗试图探索有别于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陌生化表达”是其最大追求。陌生化表达就是用陌生化语言来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变异的生活,借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深沉思考。陌生化语言是对人们所熟知的语言表达的推陈出新,其目的是造成感觉上的疏离感,产生新颖的审美情趣。诗人运用陌生化语言,可以使诗歌产生新的意趣;而读者关注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往往能以此为抓手,捕捉诗人隐藏在诗歌中的七情六欲。如郑愁予《错误》中的名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表达上有超越常规的地方:一般而言,用花来比喻人的容颜,只是说“她的容颜像盛开的莲花”,或“她的容颜像衰败的莲花”;但本名句中,却将这两种情形糅合在了一起,从而成为了一个意蕴更丰富的名句。因为这个名句将莲花随着季节变迁而花开花落的情景,与那个深闺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时而满怀期待、容颜焕发,时而黯然神伤、容颜憔悴的情绪变化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思妇变化多端的幽怨情绪。思妇的情绪曲曲折折,起起落落,与花开花落的莲花景象何其相似。这样的表达看似超常,实则贴切,是诗歌外在语言与诗歌内蕴情感高度的契合。

再看,何其芳现代诗《秋天》的第二节: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初读这节诗,有几处语言上的陌生化表达耐人寻味。为什么是“向江面的冷雾”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撒下圆圆的网”?“乌桕叶的影子”能收起吗?“白霜”为什么用“满载”来支配?能说“秋天”“游戏”吗?

但细品诗歌超越常规的语言表达,诗人变异语言中所内蕴的深邃情感便浮出水面。“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洒下圆圆的网”,即强调“冷雾”意象,一方面照应标题“秋天”;同时,“冷雾”意象自然营造出清冷的深秋氛围,有助于传达渔夫在清秋时节悠闲的情感。为什么“收起”的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影子”?其一,从意象的角度来看,“乌桕叶”的意象更符合诗歌的意境。请看文中对“乌桕”的解释:“乌桕”也叫“桕树”,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所以,“乌桕叶”的意象更能表现秋天的意境。其二,“青鳊鱼”是实的物象,“乌桕叶的影子”是虚象,用“青鳊鱼”来修饰“乌桕叶的影子”,淡化了物质的收获,强化了精神的收获,这不仅与后面 “满载着白霜”和“轻轻摇”等内容相照应,同时暗示了收获劳动快乐与悠闲生活情调的主题。“芦篷上满载着白霜”,为什么用“满载”而不用“覆盖”?“满载“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白霜的浓深,“满载白霜”同时也隐喻收获之少,这与下一行诗句中“轻轻摇”等内容也能照应。诗意突出了物质的清淡,但同时又升腾了精神的愉悦,“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摇动着渔夫淡泊清闲的生活态度,弥散的是诗人绵绵的诗意。“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为什么用“游戏”,而不用“满载”,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的定义,游戏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诗人借渔夫“游戏”的体验告诉读者:劳动是愉快的,生活是富有情趣的,物质的收获远不如精神的愉悦更值得追求。

通过上述诗歌语言的分析,可以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利用现代诗语言的“矛盾”和“纠结”,可以很准确地把握住诗歌复杂的情感内涵,完成对复杂作品的征服。诗人何其芳早期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这样追求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我曾有过一段多么热心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我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酸辛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3]朱自清说:“就一首首诗说,我们得多吟诵,细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诗便没有了,其实不然。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先做分析的工夫不成。”[4]67显然,这里所强调的诗歌分析就包括陌生化语言的分析。

(二)意象组合与情感

现代诗论认为,诗歌意象和语言组织的分析是了解一首复杂作品的主要切入口,解诗就是依从作品的意象和语言一层层挨着剥开去,即遵从作品自身内部的逻辑性进行细读、思索和玩味。4]5~6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现代派诗人唐湜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对意象的关注和破解上,他说:“在诗人,意象的存在一方面由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切的体贴,一种无痕迹的契合;另一方面又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凝聚,万物皆备于我。”他还认为:“意象当然不是装饰品,它与诗质间的关联不是一种外形的类似,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感应与融合,同感、同情心伸缩支点的合一。”4]198这一观点直接点出了意象与情感之间“物我合一”的关系。当然,很多现代诗在意象选用上不止局限于运用一个核心意象,而是在核心意象的运用基础上再构建一组意象群,采用意象叠加的艺术方法来形成意境,传递情感,也即意象的群体运用、组合运用是现代诗的一大特征。所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方式往往能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探究诗歌幽深丰富的情感世界。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以在日寇铁牢中真实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下的一首撼人心魄的诗歌。卞之琳先生评价说:“单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也应算是戴望舒生平各时期所写的十来首最好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我们分析其前半部分的意象运用及组合方式就可感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首先,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了核心意象“残损的手掌”。“残损的手掌”既是实指,因为诗人此时身陷囹圄,遭受折磨,因伤致残;又具有象征性,这一意象能让人联想到在敌人铁蹄与刺刀蹂躏下国土的破碎残损,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残损的国土”,诗人内心的悲壮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诗人运用了一组与国土相关的意象群来表达对受苦受难国土的深切悲悯之情。“灰烬”“血和泥”“微凉的湖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一连串的意象如电影镜头一般迅速地摇过,这是诗人心中想象的破碎苦难的国土,但却饱蘸着诗人真切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如同这动态的意象群一般,倾泻出对国土被蹂躏、河山被侵占的焦虑悲愤之情。

再次,诗人组合意象的方式也值得深究。“土地”所领起的一系列意象中既有概括的意象,“这一角”和“那一角”;还有具体的意象群,“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除此之外,更有一个颇显突兀的意象——“这一片湖”的意象。从意象组合的方式来看,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⑴这一连串的意象是按怎样的组合方式排列的?⑵“这一片湖”的意象到底是属于概括意象还是具体意象?让我们先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有人说,说“这一片湖”意象具体是指诗人的家乡——杭州西湖,这样的解读看起来非常顺理成章。但考虑诗歌语言的运用,“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三个指示代词所领起的意象应该属于同一类意象,也即概括性意象。这样一考量,“这一片湖”的意象解读成“每个中国人心中深爱的自己家乡的一片湖”应该更为准确,在内容上可与前面的“这一角”与“那一角”相照应;在情感上能为下面的诗句张本:我们的家乡本该这么美,可现实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家乡自北到南都是沾了“血和灰”,都占了“阴暗”。综上分析,诗节意象的组合方式就比较显豁了:“土地”后面所领起的前四句诗(不包括括号内的诗句)首先构成意象组合上的并列关系,从宏观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灾难深重、山河破碎的图景。接着诗人的想象由北到南,以一组动态的意象群再次构成一组并列的诗句,对苦难国土的悲悯情感似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达到了追求诗歌情感本质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精心选用意象,并按意象组合规律,更好地形成意境、传递情感的过程。所以在读诗时,如果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意象运用的揣摩及意象组合方式的研究上,自然能破译出诗歌或显或隐的情感密码。

(三)结构韵律与情感

拿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较,诗歌的形式,也即结构与韵律最为鲜明,无论是分行表达、韵律节奏,甚至标点等的运用都能体现出诗歌独特的“诗性”。既然诗歌重视形式,那么读者将诗歌的形式作为解读的重要抓手,往往能捕捉到诗人最敏感的情思。

比如,冰心小诗《纸船》第一节,从结构和韵律看就极富形式感,准确解读好这些形式就可以探知女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到海里。

首先,从诗歌分行表达的结构形式来看,分行体现了节奏能力,每一行的自然停顿,造成抑扬顿挫、一咏三叹的抒情氛围。《纸船》是少女冰心背井离亲、远赴他乡的倾情之作,诗句中的情感是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分行所营造的抒情基调与这种情感是无痕迹地契合。

其次,从诗句的结构来看,首句与第三句各为11字,字数相等;第二句和尾句,一句6字,一句8字,字数不等,但为了结构上的整齐,第二句在两个“留着”间加了破折号。这样表达,固然有为了结构整齐的考虑;但从情绪表达的技巧来品,则玄机重重。“留着——留着”的叠加,已经营造了很浓郁的抒情氛围,中间再用一个破折号,语气拖长,抒情少女绵绵不绝的思绪就自然流淌出来。再来品“一只一只”的叠用,如果用散文体语言来表达,也可以用“一只只”,但“一只一只”节奏感更强,而且体现了叠纸船时的过程之慢,心思之细,用情之专,这样表达,才能把少女背井离乡,只身一人远涉重洋时那“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抒发出来。

再次,从诗歌的韵律来看,其一,韵脚“纸”和“里”押的是仄声韵,有助于表达百转千回的愁绪。其二,诗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以首句为例,“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诗句的节拍很整齐,有乐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节拍和结构的考虑,诗人创造性地运用“妄弃”一词,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炼、典雅的特点。用缓慢、深情的语气来朗读,自然能体悟出诗人思念中掺杂着忧伤的情绪,鲜明地体现出诗歌与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相呼应的的歌唱的特点。

综上分析,纸船的第一节完全属于典型的诗歌语言,形式整齐,韵律鲜明,只要读者一开口,通过诗歌分行、节奏和韵律所营造的诗歌内在情绪很容易就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可以这么说,解读诗歌的表达形式,其实就是解读诗歌的情感内蕴,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而这一点恰恰在常态的现代诗教学中最被忽视,因而,践行对诗歌的形式解读就显得尤其迫切而重要。

 

三、结语

诗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现代诗也不例外。现代诗重形式,但其任何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抒发情感而服务。现代诗情感的解读有方法、有原则,读者只有依循现代诗语言组织、形式运用、思维展开的规律,才能准确地解读出诗歌内蕴的情感。以现代形式主义诗论为依据,根据现代诗解读的方法分析文本、组织教学,力争把现代诗教成像现代诗,培养初中学生必要的现代诗鉴赏能力,使现代诗教学不落入误区,使学生能真正走进现代诗的艺术殿堂,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应成为初中现代诗教学的追求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2.

[2]唐利群,李怡.情绪:中国新诗的欣赏核心(上)[J].中学语文教学,2010,(9):17—20.

[3]孙玉石.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9.

[4]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