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華夏文物 2016-05-19

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时间:2015-05-23 14:44:28  来源:  作者:一起玩收藏

红山文化古玉,往往被泛指东北、内蒙、外蒙古、冀北出土的特殊形态的新石器古玉,覆盖地域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其器形、风格、大小、沁色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本文主要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分析红山文化古玉的器形,请欣赏《红山文化古玉器形种类和鉴定特征》。

1.jpg

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块、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

一是红山文化玉玦

玦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状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在赵宝沟、洪格力图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块,形制更加规整。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块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

二是红山文化玉管与玉珠

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内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管,这时的玉管为长圆柱状,表面光素,大多一端平齐,另一端成斜面,中央的孔从两端对钻或从一端单向钻成,至红山文化早期,这种玉管继续流行,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管与在巴林右旗苏达勒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管基本上没有差别。至红山文化晚期,管的形式有所变化,因其高度相对缩短,也可称为珠或管珠:一种为束腰形,管的腹部向内凹;一种为鼓腰形,管的腹部向外凸;还有呈圆形、大半圆形或半圆形的珠,在一侧钻牛鼻式穿孔。

三是红山文化玉斧

从玉器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实用功能的玉质工具时代较早,多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商时期,玉质工具和武器多是作为身份与权力象征的礼器。在敖汉旗兴隆洼遗址173号房址出土的兴隆洼文化的玉斧,玉质粗糙,器体较小且不规则,器表中央有一道切割加工痕,上下边缘有使用的痕迹,说明是实用工具,从选料到加工都不甚严格。在敖汉旗羊羔庙遗址出土的赵宝沟文化时期的玉斧,形状、做工与前者基本相同,只是形体较大一些,玉料也细腻温润一些。而在巴林右旗那日斯台、克什克腾旗好鲁库、敖汉旗千斤营子、北泡子沿等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斧,器型大且规整,基本没有使用痕迹,很可能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了。

四是红山文化玉马蹄形器

红山文化玉马蹄形器,也叫筒形器、箍形器,是红山文化晚期非常重要的器型种类,一般只出土于大型石棺墓中。从出土位置看,筒形器大部分压在头骨下方,也有一部分出土于胸部,因此,对于其使用功能也有一些争议。最初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戴在头上的束发器。后来台湾学者杨美莉提出,它虽然是戴在头上的,但目的并不是为了束发,而是供灵魂出入的通天器。筒形器呈扁圆筒形,上端外敞呈斜口,边缘渐薄呈刃状,下端略窄作平口。这类玉器在造型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线条圆缓自然,不生硬,这是制作时线切割的成型方式决定的。

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有两点不同:一是在器体的大小上,辽西地区出土的筒形器一般较大,高度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间,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高度在10厘米以下的比较多见;二是辽西地区出土的筒形器,一般在平口一端的长径两侧各有一个小孔,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则大多数没有孔。辽西地区的筒形器主要出土于红山文化的中心区域牛河梁的大型积石冢石棺墓中,墓葬的等级较高,而目前所见到的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简形器多见于中小型墓或者征集而来,这也许与产生上述两点地区差异有关。

在牛河粱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的埋葬时间晚于21号墓,因此这两座墓中出土的相同器型玉器之间形制的差别可能反映了红山文化玉器在早晚之间的差别。2号墓出土的一件筒形器,器型较为矮粗,造型、做工显得松垮、粗糙;而4号墓出土的一件筒形器则较为挺秀、精美,反映出红山文化玉器有在形体上从小向大、在造型上从简单向复杂、在做工上从朴拙向精致发展的演变趋势。


五是红山文化玉刃边形器

红山文化玉刃边形器,包括刃边璧形器、连璧形器和不规则形状刃边器。从已发表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刃边形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主要见于辽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的是刃边璧形器,其次是连璧形器,只出土了一件不规则形状刃边器。由于红山文化的刃边形器在成型时是先切割出方形或长方形的玉片,再逐渐去方为圆磨出轮廓,所以在造型上的特点是自然渐变,圆缓柔和,给人以宽厚淳朴之感。

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一类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器型,呈扁薄的圆形、圆角方形、圆角长方形或圆角梯形的器型,中央有一大圆孔,肉较宽,一般外径大于内径的二倍以上,形似通称的璧,但其内外边缘逐渐磨薄呈刃状,剖面似柳叶形,与通常所谓的“璧”有所不同。辽西地区出土的刃边璧形器数量较大,仅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的21号墓中就出土了10件,不仅成对出土于大中型石棺墓中,还见于二次葬墓。红山文化刃边璧形器外形线条圆缓,古朴自然,外径大小在3至15厘米之间不等,在一侧肉上钻有小孔,以供缝缀。一般器体小者钻一孔,器体大者钻二孔,偶见三孔。

连璧形器,形似二个或三个璧形器相连的形状,从上而下逐渐增大,两个璧形之间有缺刻相隔,与刃边璧形器相似,也是内外边缘逐渐磨薄,剖面呈柳叶形。在牛河梁遗址出土了三件双连璧形器,在阜新胡头沟遗址出土了一件三连璧。

不规则形状刃边器,是指外型不甚规则,但内外边缘均磨薄呈刃状,剖面似柳叶形的玉器。

六是红山文化玉环和玉镯

红山文化玉环的基本特征是外廓为正圆形,中央为大孔,肉窄孔大,具体可分为三角形剖面环、鼓式环两种,基本上适合作手镯使用。此外,还偶见尺寸较小、不适作手镯使用的小环。三角形剖面环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内壁垂直,剖面呈三角形,外径的大小在6至8·5厘米之间,孔径在5至6·5厘米之间,适合作为手镯使用。从出土资料看,有单只使用的,也有成对佩戴的。鼓式环的特点是器体较高,厚重,内壁垂直,外壁向外弧凸,似鼓状。目前发现两件,尺寸大小都适合作为手镯使用。从器型厚重、数量较少和出土于大墓这几点来看,这种款式环的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更高。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环主要发现于辽西地区。

七是红山文化玉璜形器

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璜,器形一般不太规则,严格来说称为“璜形器”更好。红山文化的璜形器是指造型主体为弧形,类似璜形的玉器。在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巴日图出土的两件璜形器,一件为一端有孔,另一件两端不对称。那斯台出土的璜形器在中央有一小孔,似兽形,与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出土的兽形璜非常相似,周边磨成钝刃状,符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喀左东山嘴出土了一件双龙首玉璜形器,通体无孔。

八是红山文化玉三孔器

三孔器的基本造型为一长条形,上有三个并排的大孔,在下边有24个可以用来固定的小孔,两侧或弧圆光素,或装饰人首、兽首。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一件为扇平长条形,两端光素弧形,底边两面对钻二个小孔。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17号墓出土的一件,两端饰人首,底边在一条斜纹装饰带以下磨薄,两面对钻三个小孔,当为嵌入其他物体中的槔。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采集的一件,两端饰猪首,因器体较厚,在底边钻四个上下贯通的小孔。

九是红山文化玉瓦沟纹臂饰

牛河梁第三地点9号墓出土一件瓦沟纹臂饰,出土时位于骨臂处,器体呈半圆弧状,上端圆弧形,中部钻一单孔;下部较宽,两侧边凸出部位各钻2-3个小孔,底边平齐,正面磨有数道横向的宽缓凹凸纹,在光线折射下,明暗变化极为明显,富于立体感,这种纹饰与勾云形器和丫形猪龙柄部纹饰具有共性。

十是红山文化玉棒形器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棒形器为细长的棍棒形,出土时大多残断,尺寸较大。牛河梁十六地点1号墓出土的三件长度分别为14·8、15·5和22·6厘米,阜新胡头沟1号墓出土的一件残长29厘米,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长29·8厘米。

二、肖生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肖生类造型的玉器基本上是模仿动物本体的形态,以简洁的雕琢工艺,生动形象地反映动物的基本特征,常见的主要有人、鹰、鸟、鹗、鳖、龟、蝉等。

一是红山文化玉人

红山文化玉人以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上玉人为例,该红山文化玉人以黄色岫岩老玉籽料琢成,剖面近三角形。高18·5厘米,头部方圆,五官清楚,双臂曲肘,双手立于胸前,双腿并足而立,呈站立祈祷状,脐下部位凸鼓,在颈的两侧及后面对钻三通孔,可穿绳系挂。类似的玉人在安徽凌家滩遗址中出土多件,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古代巫师作法时的形象。红山文化玉人注重磨工,通体光滑,刻纹隐现,与凌家滩玉人清晰利落的风格大不相同。

二是红山文化玉鹰

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的玉鹰,也有学者称之为玉风,长达19·5厘米,黄绿色玉,表面有裂纹、开片,边缘有白色沁蚀斑,为岫岩老玉山料琢成。片状,鹰呈卧姿,曲颈回首,圆眼钩喙,高冠疣鼻,翅羽上扬,尾羽下垂,羽毛以阴线刻划,颈、背之间镂空,背面有四对横向牛鼻式穿孔。


三是红山文化玉鸟

在辽西和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鸟数量较多,高在2至6·5厘米之间,可分为标准型鸟和异型鸟两类。

标准型鸟一般为较厚的片状雕,近似圆雕,以腹部为正面,以脊部为背面,背面钻横向或纵向的牛鼻式穿孔。鸟作站立状,双翅向下直垂。正面雕出头、腹、尾和双翅的轮廓,头较小,呈三角形,翅膀上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雕出几道竖阴刻线,也有的琢磨出较浅的阳线,如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者。

目前所见的两件异型鸟都是琢对钻孔。一件出土于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形式极其简化,在一圆角梯形玉片的中央以一道阴刻线划分出两翅,上缘中部钻一小孔;另一件出土于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形如玉块,表现的是处于胚胎阶段的鸟,在颈肩处对钻一小孔。

四是红山文化玉鹗

鹗即猫头鹰,是鸟的一种,高在2·5至4厘米之间。与标准型鸟的主要区别是头部较大,头顶凸起一对上竖的双耳,有的作敛翅静止状,有的作展翅飞翔状,翅膀及尾部都清楚地阴刻羽毛痕迹。从厚度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近似圆雕的厚片状,以腹部为正面,背部钻有牛鼻式穿孔;另一种是薄片状,上下对钻一个小孔。

五是红山文化玉鳖与玉龟

红山文化玉鳖与玉龟多出土自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玉鳖头部或伸或缩,四足匍伏,有的带穿孔,有的无穿孔,这与其使用功能有关:带穿孔的应是缝缀于衣物之上,而无穿孔的则是握于手中。在阜新胡头沟遗址1号墓中出土了两件玉鳖均有穿孔,其中一件比较短胖,在颈下钻一对牛鼻式穿孔;另一件比较瘦长,在腹部挖一桥式穿孔。牛河梁第五地点1号墓墓主双手各握一鳖,均无穿孔。龟的体形与鳖相似,只是在背部刻有龟甲纹路,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的玉龟为圆雕,形象逼真,制作精制,腹部的贯通孔做法别具一格。

六是红山文化玉蝉或玉蚕

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红山文化时期的玉蝉继承兴隆洼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形制为稍扁的长柱体,头端平齐,双眼在头顶,身体以数道阳纹表示腹节,尾部尖弧,在那斯台出土的两件玉蝉,一件在颈部有一横向贯通孔,另一件除了横穿孔,还在首尾之间钻一纵向贯通孔。

七是红山文化玉鱼

阜新胡头沟遗址3号墓出土一对绿松石鱼,呈剪影式鱼形,简洁利落,头部钻一小孔,表示眼睛,同时可以穿绳佩挂。

三、抽象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一是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

玉勾云形器构思独特,造型大方,制作精细,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玉器浑厚粗犷的风格特征,一般出土于尸体的胸部或头部,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礼器。玉勾云形器最基本的形制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央镂空一弯勾形,四角向外翻卷成弯勾,沿着中央卷勾和四周弯勾弯转的走势,磨出宽缓的浅凹槽纹。通过出土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玉勾云形器可分为边缘无凸齿和有凸齿二种,这可能是因人群或地域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无凸齿勾云形器一般器体较火,长度在10至24厘米之间,呈长方形,长度明显大于宽度,上下边均为稍有弧度的直边,没有凸齿,主要出土于西拉木伦河以南的牛河梁遗址等地区。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了一件小勾云形器,只有长8·8、宽4·3厘米,造型简单,中央为一大圆孔,没有弯勾,做工朴素,器表为磨平处理;而在叠压于21号墓之上的14号墓出土的勾云形器,长15·8、宽6·9厘米,为典型的长型勾云形玉器,这两座墓中出土的勾云形器形制的差别,可能反映了该器型早晚之间的差别,即从小型向大型、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趋势。

有凸齿勾云形器长宽比例相差幅度较小,且在上下长边的边缘雕有三至五个稀疏的凸齿,这种类型的勾云形器出土于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的那斯台遗址。

二是红山文化玉勾刀形器

玉勾刀形器的前部实际上是玉勾云形器的四角弯勾之独立化,在弯勾部分的表面也琢磨出与玉勾云形器相同的浅凹沟纹,大多数边缘逐渐磨薄呈刃状,后部为一器柄形状,使这种玉器看起来似一把弯刀。

三是红山文化带齿兽面形器

带齿兽面形器的传世品在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有多件,而最为精美的是出土于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的一件。此器长达28·6、宽9·5厘米,器体为横视的扁平长条形,雕动物面部形象,被上下压缩成扁状,而左右横向夸张拉长,中心部位镂空圆孔式双眼和弯弧形双眉,底边雕刻成一排尖利的牙齿,表面随器形及镂空的纹路走势琢磨相应的浅凹槽。它的圆眼似鸟类,而尖牙似兽类,有人认为其两侧镂空的附饰是侧视的龙首,这些特征说明它不是写实性的肖生造型玉器,而是通过想象和夸张,将几类动物的特征集于一身,是抽象变形的动物面纹。而它表面琢磨出的旋转式的浅凹槽,无疑是吸纳了玉勾云形器的造型特点。

四是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C龙,一般身体硕大,蜷曲如C形,头部大致与身体等宽,阴刻梭形大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齐,有两个(木呈)钻留下的痕迹表示鼻孔,额上及颌下有阴刻的网格纹,颈脊部有飘逸的长鬣,背部中央有一小孔,可供穿绳系挂。


红山文化玉猪龙,头部较大,躯体蜷曲如块形,首尾间的缺口或连或断,中央为大圆孔,背部有一小孔。猪首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口,吻部前伸,面部以阴刻线表示眼圈、皱纹和獠牙。面部器官的表现方式有几种:一种是以细阴刻线刻划,如河北围场下伙房村出土者;二种是以较粗的阴刻线刻划,如牛古吐乡大五家村西和巴林左旗尖山子出土者;更多的是第三种,即在以线条雕刻出五官轮廓以后,更进一步碾磨成浅缓的线条凸门相间的效果,如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者。

红山文化玉丫形器,可看作玉猪龙的一种,一般为细长的扁条形,头上两只上竖的大耳如“丫”字,而部阴刻大眼阔嘴,是玉猪龙头部的平而表现形式,长柄形器身琢磨出十几道凸凹相间的横弦纹,末端琢磨较粗糙,似为插榫,上面有一小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