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的“直觉”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5-19




原标题

“你相信预感和直觉吗?”

文|李克富




 “你相信预感和直觉吗?”


经常有人这样问,我一般敢正面回答。因为我明白,如果说信,难免被某些人说成是伪科学(一般认为科学只相信逻辑),说成是“披着科学外衣的骗子”;但如果说不信,又显然不符合事实:我的诸多判断就是由直觉做出的。


有一次接待了一位求助者,父母领着她一进门,我就“感到”她对这个世界已没有任何留恋了,整个咨询都是在委婉地推荐她去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并嘱咐家人严加看护,结果,当天夜里她就选择了自杀(未遂)。而更多的时候,我给求助者释梦,梦刚说完,我已“知道”了梦的意思,说出来,梦者承认:就是这样的。


凭什么?这话问得没有道理。但如果我能回答你的提问,那还叫直觉吗!直觉就是只知道结果而说不出理由,或根本就说不清楚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相信直觉似乎与科学并不相背。


据我所知,很多大科学家就相信直觉,比如爱因斯坦。有一次别人讲了某种理论,他没有进行任何推导运算就凭直觉说:“这个理论是错误的。”问他理由,你猜他如何回答?他竟然说:“我觉得这个理论不美!”


我想,这是大师的委婉说法,更直接的表述应该是:“没有理由。我觉得不对就是不对!”


对于直觉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恐怕是讲得最多的科学家。在他看来,预感不仅是思维,而且是一种信念。他甚至认为,预感直觉能力应该作为评价科学家才能的一项标准。


昨天在无聊时用“预感”作主题词百度了一下,竟然发现果真有那么多科学家相信预感和直觉,并说了些我想说但不敢说的话。


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福克也认为:“伟大的以及不仅是伟大的发现,都不是按逻辑的法则发现的,而都是由猜测得来的;换句话说,大都是凭创造性的预感得来的。”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在论述科学革命的结构时强调,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变革,不是靠对常规科学的“解释事业”来获得的,而是依靠预感,新范式通过“预感的闪光”而产生,而且预感会在“深深的处于危机中的一个人的思想“突然出现。


加拿大科学家邦格以一种比喻表达了同样的意识:假说的提出,技术的发明,以及实验的设计都是预感和直觉作用的明显事例。它们不是纯粹逻辑的操作,因为“光是逻辑是不能使一个人产生新思想的,正像单凭语法不能激起诗意,单凭和声理论不能产生交响乐一样。”


人类一向把科学当作人类理性的王国,从不敢设想它来自感性、非逻辑、神秘莫测的无意识深处,不敢为恍兮惚兮的预感争得一席之地。


心理学应该有所作为。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说:“物理学家用仪器,心理学家也用仪器,而心理学最重要的‘仪器’是我们自己的心。直觉就是这个仪器的测量。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仪器。”


今晨启动了自己的“仪器”后,我立马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不知道正在假期中乐不思蜀的圈友们能否预感到我的预感是什么?



 

责任编辑:公元       插画设计:小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