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两大观点、三大批评和五大误读

 包梅 2020-10-17

文/高行云

荐读文献

Bird, Alexander. 201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and Its Significance: An Essay Review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63(4):859–83.  

荐读正文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Elliott D. Green曾经通过对Google Scholar引用数据分析,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25本书籍里,排名第一的正是《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究竟在这本名著里讲什么?库恩究竟如何批评他的对手逻辑实证主义者呢?

库恩在1962年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曾将手稿给他的朋友、逻辑实证主义学者Ernest Nagel,请他批评。就在出版《结构》的前一年,Nagel出版了自己的名著,《科学的结构》这当然不是巧合。

 1  库恩究竟讲了什么?

第一,科学变迁的模式

成熟的科学往往有以下阶段: normal science, crisis, extraordinary science, new phase of normal science

——常规科学(normal sci.) 是在现有的传统中“解谜题”(puzzle-solving,如猜字谜一样)、相信总会有答案的,如果结果不对那是自己原因。

——危机来自于常规科学没法解开的anomalies(混乱),导致科学家去质疑既有的传统,比如“化学的研究对象,真的是燃素吗?”

——科学革命是不可共量的/不可通约的,是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代牛顿力学。

第二,范式(paradigm)

——范式首先是一套“范例”(exemplar): an exemplary instance of puzzle-solving in that discipline

that provides a context and a model for future puzzle-solving

——同时,范式也是“学科矩阵”(disciplinary matrix),是学科共同体的承诺,会把某些范例视为“共享的”,通过某些符号化、科学教育方式形式。

——危机的发生,往往那些范例解决不了难题了,常规科学就是奠定在那些范例的基础上,革命会带来新的范例,进步改变学科矩阵。

库恩的这套“科学革命的结构”,同时给出了科学变迁模式的“描述”和“解释”,并通过社会学(如:学科共同体)、心理学(如:格式塔转换,如何革命后科学家改变了世界观)和教育学(特别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的方式,“通过历史做了哲学。”

 2  库恩如何批判逻辑实证者?

批评1:告别科学进步的简单进步观

尽管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证明这种观点,但这却是当时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主流观点:一个科学越成熟,越能够有明显的进步,而那些例外或边缘性案例都可以随着时间而逐步被消除掉。而即使观点更细致些,也会认识即使有错误之处,但这只是理论不够完美,可以变得更完美以接近真理。

因此,科学理论就是逐步接近真理的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者代表

库恩的观点呢?

一方面,对于例外,库恩更为包容。他将革命、例外、混乱,视为科学本质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库恩提出了“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概念。简单地讲,如果有一个有一个新的发现S’是对旧的科学观念S的提升,那么二者是同一回事中的改进,是可共量的。但是,库恩认为,科学变迁常常是两种科学语言S’和S使用同一个术语、但意义不同,因而就很难说后者是对前者添瓦了。

批评2:科学观念的生产方式

逻辑实证主义者基于科学的累积进步观,会进一步认识科学是理性的事业,是基于一定的规则或所谓的“科学方法”的。因此,如何获得知识,其方法是先天的、给定的。

库恩的观点呢?

他批评指出,“范式作为范例”(exemplar),是基于经验发现的认识过程,大家是从范例中学习和生成理论而已。

批评3:科学实在论

实证主义也可以是实在论的,是因为他们认为科学在于追求真理,而上述的“科学方法”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保证。

库恩的观点呢?

科学不仅是没有这样的先天方法规则,而且科学目的也不是真理,而是“解难题”(puzzle-solving)。这就像生物演化一样,没有预设目标。这并不否认科学的进步,否则,解难题的本领,各个科学有所不同。

批评4:发现的脉络和辩护的脉络

前者是理论的生产,后者是理论的评估。最有名的提出是来自1922年的Reichenbach。这是认为理论的评估是基于哲学与逻辑学,但发现可以是想象的、心理学的。但是,库恩的“范式作为范例”却消解了这个区分,而是指出:

我们接受某种实验或模型的范例(如孟德尔实验),并经由教育系统训练成为大家共享的范例,将影响我们的科学评估。因此,库恩将“辩护变得心理学化了”。这最典型的,就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科学教育的强调和“格式塔心理学”分析。

 3  五大解读/误读

1. 自然主义(Naturalism)还是“暴徒心理学”?

库恩将“范式变迁”、“科学革命”下科学家的变化,称为“宗教改宗”,以致于Lakatos称之为“暴徒心理学”。确实,库恩非常重视心理学面向,大量引用the Berlin School, Benjamin Whorf, Jean Piaget,其实并没有怎么引用社会学家。

如果科学理论的选择理由,只是依靠心理学,而非给定的方法或规则所探究的自然属性,那么是这样,当然就不是自然主义了。越强调个人心理,越反对“观察数据”的中立性作为最终保证。

但是,这样的“心理学”,是将感知(perception)和自然之间,插入了“范例”或模型。研究者会带着范例模型来“范畴化”那些研究对象,将之视为科学危机下的混乱或常态科学下的对象。

Put simply, Kuhn is asking us to consider that the key cognitive component of science is not the application of logic or some other abstract form of rationality, but is another entirely familiar kind of cognition, the conditioned ability to recognize one thing as similar to another.

2. 世界变化还是世界观变化?

库恩的名言:“after a revolution scientists are responding to a different world”(科学革命之后,科学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了)。

到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隐喻还是真的呢?

库恩总是用格式塔心理学来探讨科学家的认知变化(以前看是兔子、后面看是鸭子)。作者强调,库恩在探讨的是“世界观”变化,尤其是这种认知变化作为范例学习,是如何一步步被科学教育出来的。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影响力的解读可能是来自Hoyningen-Huene(1993),从康德主义角度入手读库恩,认为从“物自身”和“现象界”区分来看,库恩是观念论者,因为物自身没变,变的只是因为科学革命而导致科学家看到不一样了。但是,作者还是认为,库恩还是有些自然主义倾向,因为认知分析角度同时会强调:刺激、背景信念和之前的经验如何产生了视觉印象。由此,物自身和现象界之间是“有关系的”,而非像康德主义那样,认为二者之间关系是“不可知的”。

3. 不可共量的革命还是累积增长?

其实这个概念在《结构》一书第1版里只用了9次,远少于“范式”一词,为什么还会这么有影响呢?显然,它的冲击太强了,反对了科学累积性,强化了相对主义的印象。

 ‘World-change’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whereas ‘incommensurability’ focuses on the corresponding epistemological consequences.

究竟 有没有真理或知识的增长呢?

The claim is contentious. Does change in meaning (sense) rule out an accumulation of truth? And why should we agree that meaning has changed?

还是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要讨论的:科学革命前和科学革命后,究竟要怎么比较呢?爱因斯坦的理论会比牛顿力学更加能够“解难题”,是an overall net gain in puzzle-solving power,。

As science aims at solving scientific puzzles, progress, according to Kuhn, is a matter of science increasing its ability to solve such puzzles.

4. 相对主义还是理性主义?

早就有学者批评,如果科学变迁的是范式,那么谁还评估范式呢?由于它是独立于评估的,所以导致不同阶段、不同科学有不同的范式,进一步就是相对主义的。

进一步,经由“爱丁堡学派”或STS研究,导致了库恩被理解成为“社会建构论者”,因而更强化了相对主义,尤其是似乎给人印象:科学的内在评估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家或外在力量选择了哪种范式。 

同时,相较于逻辑实证主义者,库恩更没有像“逻辑论”来保证科学理性的基础。

但是在库恩那里,至少在“范例”或模型那里,真理的内容是得到充分的验证和保证的。而他对于理性或真理的保证来看,他更强调的是“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作为历史学家,无需求助于真理或理性概念,也能够解释科学变迁。

5. 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到底有多少?

paradigm一词从何而来?

一方面是库恩那个时代的心理学,另一方面就是维特根斯坦。也有学者会夸大维特根斯坦对库恩的影响,但这不容易得到文本支持。

确实,《结构》一书中提到过一次“家庭相似”,维特根斯坦的著名概念。但是作者通过考证《结构》的手稿变迁指出,甚至在出版前一年还没有引用维特根斯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