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湘文化的新机遇

 齐一摄现美 2016-05-19

当我们追寻湖湘先人的心路历程,我们深深折服于湖湘文化的气度与风骨。其霸蛮的血性、诗意的浪漫、心忧天下的情怀、敢为人先的胆识、独领风骚的气质、九天揽月的豪情、纵横四海的格局等等,都是湖湘文化最深邃的基因,它们溶入历史,书写传奇,绽放魅力。

翻阅史卷,尤其是近代以来,多少潇湘子弟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而抛头颅、洒热血;多少湖湘志士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奔走呼号。这些用铁马金戈、热血生命书就的丹青史卷,都离不开湖湘文化的一个“蛮”字。曾国藩 “打脱牙齿和血吞”的“死霸蛮”, 左宗棠抬棺材随军出征新疆的“硬霸蛮”, 谭嗣同为变法舍生取义的“血霸蛮”,“湖南骡子” 黄兴的“横霸蛮” 、蔡锷带病亲领两千湖南兵和袁世凯十万军队血战到底的“狠霸蛮”,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共产党人的“超霸蛮”等等,无不证明湖湘文化孕育出来的精英分子的“蛮劲”与“狠劲”,也真正向世人展示了湖南人的性格特征,彰显了湖湘文化的气质和力量。
         “湖南”,多好听的一个名字,富有诗意,充满情怀。“一江一湖”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千里湘江醉如诗。自从南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这极大地促进湖南的进步。如果说在唐朝,湖南还是贬官者的去地,而到了南宋,湖南已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地方。王昌龄左迁龙标之时,湖南还是以“楚蛮之地”著名,到了朱熹和张栻会讲于岳麓山上,湖南就似乎成为了文化之壤。

当浩浩荡荡的外地人开始迁入湖南,在这个盛产鱼米、山水宜人的地方定居下来,与这里原有的居民一起繁衍生息,从而融合成新的文化,书写这片土地新的历史。屈原过沅、湘而有《九歌》、《离骚》,贾谊来长沙而留下千古名作,一代诗圣杜甫在岳阳楼奋笔写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豪迈诗句,孟浩然在洞庭湖畔奋发进取而记下“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心情,最让人钦佩的莫过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情怀。这些诗篇正是浩瀚湘波给文人墨客的灵性和启发,也是湖湘文化的财富和瑰宝。
         
湖南以芙蓉花而作省花,历代多有诗咏。诗人屈原遭遇政治打击,流放于湖南常德时,见盛开的芙蓉,写道:“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毛泽东更是直抒心臆 “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人都习惯叫自己家乡是“芙蓉国里”,多么的诗情画意,足可见浪漫情怀。古人形容美丽的女子如“出水芙蓉”,多少文人雅士喜爱芙蓉,白居易诗写:“莫怕秋无伴愁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苏东坡更欣赏芙蓉花性格是“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知道芙蓉花的,就会更加明白为什么芙蓉花与湖南这么有渊源。据说芙蓉花一日三变,早晨粉白、白天浅红、到了黄昏就成了深红,惹人喜爱,美不胜收,莫不是在象征着湖南人思变求新的文化性格?更难能可贵的是,芙蓉花有着不同一般的“拒霜”性格,它盛开在深秋,此时百花早已凋谢,它却傲霜绽放,这不正是说明湖南人“无畏无惧”的勇气和“独具风骚”的豪迈吗?因此湖南人喜爱芙蓉,不仅只为它的美丽,更为它的性格。

连着洞庭湖的有四条河流,湘、资、沅、醴四大江,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湘江。湘江,寄托着多少湖南人的感情,从帝子乘风入湘开始,到屈原投汨罗,到贾太傅屈长沙,再到杜甫孤舟畅游湘江,再到曾国藩湘江训水师,再到毛泽东浪遏飞舟,无论是一批批湖南人“出湖”而走出去,还是一个个外乡人“进湘”走进来,湘江,似乎都成了他们实现理想、出人头地的梦之路。以“一江一湖”为主体脉络构成的湖湘文化格局,影响着湖南、中国乃至全世界。
         
可是,湖南本地人在唐朝以前几乎是默默无闻。唐宣宗四年(公元850年),长沙的刘蜕终于考中了进士,这成了湖南人才崛起的“破天荒”般的大事。有了长沙刘蜕的“破天荒”开了一个好兆头,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现出来,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象”。到了宋朝,湖南就开始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了。隋唐时期可以算是湖南本土人才的第一次高潮,两宋时期可以算是湖南本土人才的第二次高潮,也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一次,湖南渐渐形成了地域文化——湖湘文化。到了王船山的时候,就更加巩固了湖南人的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再到近代,湖南人在中国历史上就更加了不得,魏源以“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视野大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面就紧接着有曾国藩等创立湘军,曾国藩等还以开天辟地之举兴办洋务运动,以谋求国富兵强。更有陶澍、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湖南本土人才出现第三次高潮,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舞台,几乎是湖南人在舞蹈。紧接着是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革命英雄的风云,湖南人再一次让世人瞩目。而今湖南又开始酝酿新的崛起,世人期待着湖南又一次的人才高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湖湘商人成为湖南再次崛起的希望。
        
而今,新时期新常态,时代仍然不断在呼唤湖南的崛起,历史期待湖南再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不朽贡献。可喜的是,异地湖南商会纷纷成立,捷报频传,鼓动三湘,这些奋斗在他乡的湖南人,以乡情为纽带,共计未来,共谋大业,让我们看到的是湖湘文化又翻开新页。经世致用的湖南人再次把时代的浪潮赶到了前沿,那便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唱响新篇。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把握的是“实干兴邦”的使命,承担的是“湖湘文化转型”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在历史的辉煌中拿回属于湖南人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更要在新时期重塑湖南人底精神,让湖南在新的征程上奏响凯歌。

湖湘文化的新机遇在于现代化转型,也就是在不断传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打造湖南商人的文化精神与灵魂气质。湖湘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秉承湖南人“霸蛮血性”的坚忍、激活湖南改革创新的基因、践履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的崇高使命。湖湘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更加要注重发展湖湘商业文化。站在历史新时期的潮头,怎样薪火相传?如何顶天立地?是历史大课题,也是时代新使命,是挑战,也是机遇。湘商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是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与精神延续。
         
说起湘商人物,我想到了近代长沙商人朱昌琳。他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他是一个进步的商人,其支持维新变法运动这一点就值得称颂。然作为商人,朱昌琳的经营很有方法和门道,因此他不仅是生意做得开,而且是越做越大。朱昌琳,他广施仁慈,造福百姓,捐资修桥等一系列善举,体现了长沙商人“为富从善、兼济天下”的文化理念。朱昌琳留名于后世,在于他的乐善好施,1925年的《大公报》称,朱昌琳做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朱家拥有田租二万五千余石谷,其中一万石谷,就直接用于在长沙四乡设保节堂、育婴局、施药局,设义山,设义学,施棺材……其子孙也都能传承善意,大力参与当时的社会慈善事业。
       
钱钟书先生说:“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算一个,江浙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尤为深远。”说湖南人在历史上举足轻重,无非是说湖南在学界、政坛的影响力,曾国藩领导湘军打败太平天国,毛泽东领导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等等。可是这些说久了,就形成一种固有印象了,那便是“湖南人善于政治和文化,不善于从商搞经济”。现在,我们提出“湘商”的概念,就是要打破世人对于湖南的这种特定印象,咱们湖南人一样有经商巨子和商业文化。因此,新时期下的湖湘文化,更加需要的是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来体现价值。要实现这个历史使命,要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就要促进今日的湖湘商人开“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新局面。高举“湘商文化”旗帜,既是提炼历史,更是面向未来。值得欣慰的是,异地湖南商会的大繁荣大发展,正是把 “抱团谋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这将极大地丰富新时期的湖湘文化,也将是湖湘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历史将记住今日之湘商。


(刊发湖南省企事业文联《财富地理》杂志)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