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 第三节 汉宣帝的出身及其与霍光的关系对《谷梁传》上升的影响

 壶公评论 2016-05-20

第三节            汉宣帝的出身及其与霍光的关系对《谷梁传》上升的影响

 

这里首先看一下《汉书·宣帝纪》对汉宣帝身世的记载:

孝宣皇帝,武帝曾孙,戾太子孙也。太子纳史良娣,生史皇孙。皇孙纳王夫人,生宣帝,号曰皇曾孙。生数月,遭巫蛊事,太子、良娣、皇孙、王夫人皆遇害。语在《太子传》。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而丙吉为廷尉监,治巫蛊于郡邸,怜曾孙之亡辜,使女徒复作淮阳赵征卿、渭城胡组更乳养,私给衣食,视遇甚有恩。巫蛊事连岁不决,至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系者,轻重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曾孙赖吉得全。因遭大赦,吉乃载曾孙送祖母史良娣家。语在《吉》及《外戚传》。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时掖庭令张贺尝事戾太子,思顾旧恩,哀曾孙,奉养甚谨,以私钱供给教书。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曾孙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诗于东海中翁,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之间,率常在下杜。时会朝请,舍长安尚冠里,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耀。每买饼,所从买家辄大雠,亦以是自怪。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毋嗣。大将军霍光请皇后征昌邑王。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玺绶,尊皇后曰皇太后。癸巳,光奏王贺淫乱,请废。语在《贺》及《光传》。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无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遣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猎车奉迎曾孙,就齐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1]

汉宣帝有意提倡《春秋谷梁传》是在为自己争正统。

汉宣帝虽说是汉武帝的嫡子卫太子的孙子,但是他却因为卫太子的倒台而流落民间,凭借一次偶然的机会登上了皇位。他的叔祖汉昭帝早死无子,权臣霍光所立的第一个即位者昌邑王刘贺因为不能令霍光满意而仅当了二十八天皇帝就被废掉。[2]当时汉宣帝绝对不是唯一有皇位继承权的人,当时汉武帝还有一个儿子广陵厉王刘胥仍然活着,他似乎比汉宣帝更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汉武帝的孙子也还不少,比如燕王刘旦的几个儿子。但是霍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而立了一个在民间长大的汉武帝的曾孙以便于控制。[3]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议论。刘胥就很不满意地说:“太子孙何以反得立?”[4]

还有一件事情很能说明这一时期汉宣帝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在当时还以皇曾孙的名义被养在掖庭中的汉宣帝长到要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汉宣帝,但是却遭到了张安世强烈的反对。张安世的理由是:“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以庶人衣食县官,足矣,勿言予女事!”[5]而张安世是昭宣两朝的重臣,在两年后的拥立汉宣帝的决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许广汉把女儿许给汉宣帝还遭到妻子的一通埋怨:“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当为内者令欧侯氏子妇。临当入,欧侯氏子死,其母将行卜相,当大贵,母独喜。(张)贺闻许啬夫有女,乃置酒请之,酒酣,为言:‘曾孙体近,下人,乃关内侯,可妻也。’广汉许诺,明日妪闻之,怒。广汉重令为介,遂与曾孙。”[6]“重令为介”按照颜师古的解释是重新使人为中介,其实当如王先谦所说令是指掖庭令张贺,而许广汉是其下属,故而“重其媒介不以妪言中阻”,[7]虽有老婆反对也不敢不答应这门亲事。这时的汉宣帝娶妻都是如此困难,谁会想到日后他会成为天子呢?所以汉宣帝即位后就面临一个皇位合法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为卫太子平反。那么汉宣帝倡立《春秋谷梁传》就不能简单地仅看做是对他祖父的一种怀念。确切的讲,汉宣帝倡立《春秋谷梁传》是为他祖父平反的一个重要步奏。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在汉武帝末年的巫蛊事件中,汉武帝的宠臣江充利用汉武帝和卫太子之间的隔阂而乘机陷害卫太子,卫太子被迫起兵杀了江充。后来在长安城的混战中卫太子兵败自杀。结果连累汉宣帝的父亲史皇孙也同时遇害,年幼的汉宣帝也被下了大狱。事后汉武帝虽然因为思念卫太子而建了思子宫,但毕竟没有正式为卫太子平反。在汉昭帝的时候又发生了夏阳人成方遂冒充卫太子的事件。成方遂因为别人说他长得像卫太子,于是就冒充卫太子以图富贵。一时之间引起长安城中数万人围观,连丞相等都不知所措。关键时刻京兆尹隽不疑立即下令逮捕了这个所谓的卫太子,当别人问为何他还没搞清楚就抓人时,他说:“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8]后来审问得知果然是假的。这件事被认为是“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大谊”的典范。这就是经学史上著名的“以《春秋》决疑”。而隽不疑决疑的依据见于《公羊传·哀公元年》:“蒯聩为无道,灵公逐蒯聩而立辄。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9]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很大,几乎成了对卫太子的定论。[10]

汉宣帝在即位后,也曾经试图卫太子平反。他即位后下诏:“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结果所谓的“有司”奏请说:“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意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之祀,制礼不逾闲……谥法曰:‘谥者,行之迹也。’愚以为亲谥宜曰悼,母曰悼后,比诸侯王园,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园置长丞如法。”[11]有司用来反对汉宣帝为卫太子正名的所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也见于《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三月乙巳,仲婴齐卒。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公孙婴齐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为兄后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之后者为之子也。”[12]可以说汉宣帝的这次翻案并未获得完全的成功,而卫太子被加以“戾”这样的恶谥与人们根据所谓的《春秋》大义认为卫太子是罪人有关。当然此时汉宣帝没有亲政也是一个因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春秋公羊传》成了汉宣帝为卫太子平反的一个障碍。至少说卫太子事件使汉宣帝对《公羊传》产生了某些反感也是可能的。

与《公羊传》相反,《谷梁传》中则有有利于汉宣帝的内容。我们看《春秋谷梁传》的第一条就明显对汉宣帝有利:“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而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已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己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13]强调根据宗法制度鲁隐公即位是正,而让桓就是不正。俨然是在说根据宗法只有由汉武帝的嫡长子卫太子的子孙即位才是正。再来看成公十五年《谷梁传》就仲婴齐之死的记载:“此公孙也,其曰仲何也?子由父疏也。”[14]也就是说婴齐之所以称仲婴齐而不称公孙婴齐是因为他的父亲仲遂是弑君的主谋,所以就因为他父亲而疏远他,就不能使用“公孙”这样的称呼。根本就没有什么“为人子者为之后”。这显然也是有利于汉宣帝为卫太子平反的。[15]

根据《汉书补注》所引齐召南的考证,汉宣帝第一次为卫太子平反是在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第二次平反则是八年后的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也就是汉宣帝铲灭霍氏势力的第二年。所谓的有司分别为霍光所立的傀儡丞相蔡义和在铲灭霍氏势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魏相。[16]在元康元年的奏请中则说:“《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益奉园民满千六百家,以为奉明县。尊戾夫人曰戾后,置园奉邑,及戾园奉邑各满三百家。”[17]可以说汉宣帝的正统地位得到了最终的解决。卫太子的恶谥虽未改,而戾园的规模也仅被提升到了诸侯王的规模,但史皇孙则已经享受到了天子的礼遇。几乎与此同时,《春秋谷梁传》的发迹也开始了。这恐怕不能看做是一种巧合。因为《谷梁》有利于他为自己争正统,所以在这次《公羊》家与《谷梁》家的争论中,汉宣帝是有意借《谷梁》家对《公羊》家进行打压。

这就要稍微探讨一下汉宣帝与霍光的关系。[18]前面说到霍光为了便于控制才从民间选了汉宣帝,汉宣帝应该对霍光心存感激才是。但汉宣帝无疑不是一个庸才,他对霍光的控制是很不满意的,同时他对霍光又有些畏惧。霍光《本传》中称:“及上即位,(霍光)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19]名义上霍光在本始元年(前73年)就已经归政了,可实际一直到霍光去世他都牢牢地掌握着政权。《汉书》中多次强调了汉宣帝即位初年的傀儡境地,“时,大将军辅政,上共己正南面,非宗庙之祀不出”,[20]可谓“政则霍氏,祭则刘询”。这样的话还见于《循吏传》。[21]霍光的专权也可以从汉昭帝一朝的政治斗争中得到验证。与霍光一同受诏辅政的大臣有金日、上官桀、田千秋、桑弘羊等人。除金氏病死以外,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都被霍光除掉了,连一直对霍光唯唯诺诺的田千秋也几乎不能幸免。看《汉书》中对上官杰等人的描述都是一群不能成事的人。这是胜利者的一面之辞。其实汉武帝不可能用无能之辈来辅政。而且从上官等人与苏武是朋友这件事上看,上官等人也不应该是《汉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另外在立上官杰的女儿为皇后这件事情上霍光也有私心,而且他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外孙女地位的稳固就把宫女的裤子“皆为穷绔,多其带”,[22]以防止她们与汉昭帝发生关系,就此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开裆裤。当时的人们对霍光的专权看得很清楚,霍光为了专权而用已经八十多岁的连走路都要人扶的蔡义做宰相。在人们指出他专权时他又以蔡义是帝师为借口。霍光死后他的儿子霍禹对汉宣帝的行为不满,霍禹的故吏为了宽慰他而说的一段话更形象地描述了霍光专权的程度:“大将军时何可复行!持国权柄,杀生在手中。廷尉李种、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及车丞相女壻少府徐仁皆坐逆将军意下狱死。使乐成小家子得幸将军,至九卿封侯,百官以下但事冯子都、王子方等,视丞相亡如也。”[23]连霍氏的家奴都成了百官巴结的对象。霍光行政也缺乏公正可言,田广明平益州夷斩首三万仅封关内侯,而霍光的女婿范明友击乌桓斩首六千就被封侯。而且范明友本是出征匈奴,但没有找到匈奴,霍光出发前就明白告诉他不要空行,于是他无端袭击乌桓作为自己的战功。[24]

为了加强对汉宣帝的控制,霍光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宣帝。他的意图很明显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当时汉宣帝还没有正式策立皇后,“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伃为皇后”。[25]霍光在这件事上没有明白地反对,但他并没有善罢甘休,一方面他拒绝了对皇帝的岳父许广汉的封爵,“霍光以后父广汉刑人不宜君国,岁余乃封为昌成君”。 [26]而且为了使自己的女儿能当上皇后,还害死了汉宣帝的皇后许氏。[27]所以汉宣帝与霍光的矛盾在不断积聚。《汉书·霍光传》上说“宣帝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28]可见汉宣帝对霍氏的不满由来已久。

从上面汉宣帝对卫太子平反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霍光对汉宣帝为卫太子平反并不支持,因为如果能够为卫太子平反,那么汉宣帝的权威就会有所增加,而这是霍光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汉宣帝只能等到霍光死后才能进一步为卫太子平反。在对待汉宣帝的亲属上,霍光与汉宣帝之间也有矛盾。按照惯例,皇帝的外家都会被封侯,就连汉昭帝幼年即位也追尊自己的外祖父为顺成侯。而汉宣帝即位后,他的祖母史家和母亲王家都没有能够封侯。在他即位八年后才找到自己的外祖母王媪,地节四年(前66年)二月封为博平君。《汉书》中说汉宣帝即位后就开始找自己的外祖母,但却费时八年,说明霍光在时没人把汉宣帝的命令当回事。在彻底解决了霍氏势力后王史二家才得以封侯。而史高封侯的理由就是平定霍氏有功。

《汉书》中还记载了汉宣帝与霍光在具体政策上的分歧:

(常)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宣帝不许。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还过,发西国兵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惠曰:“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29]

霍光根本没把汉宣帝放在眼里,证明了此时霍光拥有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权。在对龚遂的任命上,汉宣帝与霍光也有不同的意见[30]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31]

龚遂以自己的施政打算使汉宣帝有了一个接受他的理由,他在任上的作为也可圈可点。但他数年后被汉宣帝召见时,仍然需要一位明白人的指点。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提到。

在霍光生前汉宣帝一直是隐忍不发,表面上对霍光礼敬有加,实际是“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32]在霍光死后,汉宣帝与霍氏家族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当然汉宣帝没有贸然采取行动。他先是允许臣下上“封事”,这样就可以绕开霍氏所把持的尚书。然后又逐渐剥夺了霍氏的军权:“乃徙光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眀友为光禄勋,次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出为安定太守。数月,复出光姊婿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为蜀郡太守,群孙婿中郎将王汉为武威太守,顷之,复徙光长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为少府。更以禹为大司马,冠小冠,亡印绶,罢其右将军屯兵官属,特使禹官名与光俱大司马者。又收范眀友度辽将军印绶,但为光禄勋。及光中女壻赵平为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将屯兵,又收平骑都尉印绶。诸领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悉易以所亲信许、史子弟代之。”[33]从这个长长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氏家族在朝中势力之大,不仅全是显宦,而且多掌握兵权,尤其是未央卫尉、长乐卫尉这样的职务更是直接负责皇宫的安全,表明在霍光生前,汉宣帝一直处于他的牢牢控制之中。在汉宣帝的不断挤压下霍氏终于决定采取行动:“令太后为博平君置酒,召丞相平恩侯以下,使范眀友、邓广汉承太后制引斩之,因废天子而立禹约定未发……会事发觉云、山、眀友自杀,显、禹、广汉等捕得,禹要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唯独霍后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34]霍氏家族以谋反的罪名而几乎被屠戮殆尽,朝中几乎为之一空。在数千家被杀后,汉宣帝才假惺惺地发了一通诏书:“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今大司马博陆侯禹,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子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壻谋为大逆,欲诖误百姓,赖宗庙神灵,先发得,咸伏其辜,朕甚悼之。诸为霍氏所诖误,事在丙申前,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35]因为毕竟自己是霍光所立,所以汉宣帝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霍光。

汉宣帝真正掌握政权并解决了霍氏家族对自己的威胁之后,开始在各个领域内凸显自己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春秋公羊》学在霍光秉政期间在意思形态领域内发挥了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不仅前述隽不疑以“《春秋》决疑”被传为美谈,而且连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也是从《公羊传》中去寻找根据。在废黜昌邑王的奏对中说:“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郑。’由不孝出之,绝之于天下也。”[36]所引用之事见《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汉宣帝在亲政之后不久就开始提倡《谷梁传》,就要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清除霍光的影响。我们不能排除汉宣帝也是在刻意与霍光立异,借以继续打压霍氏的势力。

前面我们说过眭弘在昭帝时曾根据一些所谓的天象而上书要求汉帝退位,结果被霍光所杀。汉宣帝即位后很愿意用“公孙病已立”这样的话来增加自己的神性与威权。所以他不仅为眭弘平反,而且还征弘子为郎。但他不可能不对眭弘的真实用意产生怀疑,很难保证他不把《公羊》的势力看作是霍氏一党。

而且,汉宣帝对霍氏的处置也不合于《春秋公羊传》。《公羊·昭公二十年传》曰:“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37]汉宣帝在处置霍氏子孙时根本没有考虑霍光的援立之德,霍光的子女除皇后外全部被杀。而且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为霍光和霍去病立嗣,只是到了元始二年才给霍光立嗣。所谓“善善及子孙”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在当时就有人对汉宣帝的做法提出过不同的看法。[38]




[1] 《汉书》第235-238页。

[2] 我觉得霍光与昌邑王刘贺之间是发生了某种冲突,昌邑王的群臣在被诛杀前呼喊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所以,夏曾佑就说:“必为昌邑群臣谋光,而光乃废昌邑王可知也。”(《中国古代史》第28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于是后来霍光才选择了没有任何根基的汉宣帝。至于《汉书》中所记载的刘贺的荒乱之举乃胜利者的一面之辞,如果刘贺果真如此,那么霍光起初就不会选择他。而且中间从六月癸巳日刘贺被废到七月庚申日立汉宣帝,有二十七天帝位虚悬。正如西嶋定生认为:“由此可见,霍光决意废帝,并付之实行一事,实乃出于紧急事态。”(氏著《武帝之死》,收《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第611页,黄金山、孔繁敏等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关于昌邑王之废立亦可参看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收氏著《秦汉史论丛(增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

[3] 实际上这个时候汉武帝的子孙中,霍光所能立的也就只有汉宣帝了。汉武帝有六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没有后嗣:昭帝和齐怀王。昌邑哀王之子立而复废。广陵厉王年长,霍光不愿意立。燕王刘旦是霍光的政敌,与霍光争权失败而自杀,他的儿子自然也不会被霍光所考虑。剩下的就只有皇曾孙刘病已了。其实,燕剌王刘旦的罪过远轻于称兵京师的卫太子,所以他死后并没有被夺去王爵,只是被加恶谥不为置后而已。相比而言,刘旦的子孙比刘据的子孙更有资格如继大统。无奈,对于霍光而言,刘据之罪与己无关,而且可以说自己是刘据之死的受益者;而刘旦则是直接与自己为敌,要置自己于死地。这样,霍光只有立汉宣帝了。吕思勉在《秦汉史》中也认为:“抑昌邑以亲藩邸旧臣败,光未尝不惩其事,宣帝起匹夫,则无辅之者矣,此其所以妒忌之而后卒立之与?”(第136页。)

[4] 《汉书》第2761页。

[5] 《汉书》第3964页。

[6] 《汉书》第3965页。

[7] 《汉书补注》第1662页。

[8] 《汉书》第3037页。

[9] 《十三经注疏》第2346页。在对待蒯聩的问题上《谷梁传》和《公羊传》并没有大的区别。《谷梁·哀公二年传》:“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纳者,内弗受也。帅师而后纳者,有伐也。何用弗受也?以辄不受也。以辄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但根据《隽不疑传》中称他“治《春秋》,为郡文学”,而汉武帝时立于学官的只有《公羊传》,所以可以断定隽不疑是一个《公羊》学者,他做出判断理论依据只能是《公羊传》。王绍玺认为《谷梁传》这里强调了尊祖之义,而卫太子正是汉宣帝的祖父,所以汉宣帝要尊《谷梁传》。恐怕王氏是求之过深了。见氏著《经学思潮》第230页。

[10]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博士生余全介在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和《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上两篇几乎相同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对汉宣帝立《谷梁传》的影响,后来他也把这一看法写进了他的博士论文《秦汉的政治与儒生》中。另华东师范大学王刚的博士论文《学与政:汉代知识与政治互动关系之考察》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仅指出这一件事是不够的。要证明它必须结合汉宣帝为卫太子平反的过程来看。

[11] 《汉书》第2748页。

[12] 《十三经注疏》第2296页。

[13] 《十三经注疏》第2365页。

[14] 《十三经注疏》第2422页。

[15] 其实《公》、《谷》二传对这一问题的解释都是错误的,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当时有两个婴齐的缘故。具体可参看傅隶朴先生《春秋三传比义》中册第337页。

[16] 《汉书补注》第1236页。

[17] 《汉书》第2749页。

[18] 关于霍光,劳幹曾有《霍光当政时的政治问题》一文,收氏著《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与本文观点有同有异,不再一一叙说。

[19] 《汉书》第2948页。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小锋博士在其博士论文《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中称宣帝即位后就政由己出,使霍光大为不满意,于是霍光以归政相要挟,汉宣帝认清局势后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遍查于此有关的原始史料,找不出丝毫的证据可以证明汉宣帝即位后是政由己出的。

[20] 《汉书》第1248页。

[21] 上揭张小锋文中动辄曰宣帝即位之后就如何如何,不知他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记载。

[22] 《汉书》第3960页。

[23] 《汉书》2953页。

[24] 关于霍光的专权也可参看余全介的博士论文《秦汉政治与儒生》。

[25] 《汉书》第3965页。

[26] 许广汉因为有罪而被判了死刑,“诏募下蚕室,后为宦者丞”。直到霍光死后一年多汉宣帝才封许广汉为平恩侯。

[27] 《汉书·霍光传》说谋害皇后是霍光的夫人所为,霍光是在事后才知道,很难说这件事不是在霍光的默许下发生的。

[28] 《汉书》第2951页。

[29] 《汉书》第3004页。

[30] 《汉书》中没有说龚遂被任命为太守的时间,但称他数岁后因为政绩卓著而被汉宣帝任命为水衡都尉,这一时间为地节四年(前66年),那么上推数岁,当在霍光去世之前出任太守。霍光在世时的丞相无论是蔡义还是韦贤都只是霍光的傀儡,所以龚遂的真正举荐人是霍光。

[31] 《汉书》第3639页。

[32] 《汉书》第2958页。

[33] 《汉书》第2952页。

[34] 《汉书》第2956页。吕思勉认为霍氏谋反的罪名很可能是汉宣帝诬陷的,见氏著《秦汉史》。这是有可能的。

[35] 《汉书》第2957页。

[36] 《汉书》第2945页。

[37] 《十三经注疏》第2325页。

[38] 千余年后的司马光对汉宣帝的做法也感到不能认同。其实汉宣帝对霍氏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无论张敞的封事还是“曲突徙薪”的建议都不可能让他改变部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