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专访刘国辉:人物画如何往下走? http://video.artron.net/20120915/n265892.html
![]() 国画家刘国辉 专访刘国辉:人物画如何往下走?来源 http://huadong.artron.net/20120830/n261094_1.html雅昌艺术网讯(蔡卓)2012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组组长刘国辉将在中国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举办个展。这是刘国辉老师近12年来的首次展览,艺术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的逾百幅经典作品都将在这两个展览中隆重呈现。一辈子,办一两次展览就够了 其实早已听闻刘国辉老师的大名。第一次是在北京炎黄艺术馆的一次展览上,采访何家英先生,让他谈谈对那次展览的印象,简短的谈话之中他只提到了一个人,说:“刚才进来老远就看见刘国辉的作品,非常不错!”第二次是在浙江博物馆举办的馆藏人物画研讨会上,所有与会人士都坐定后开始逐一发言,研讨会在平淡中展开,直到一位满头银发却神采十足的老者进入会场,全场的焦点瞬间凝聚在他的身上,大家都停下来和他寒暄,后来才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国辉老师。 近日,因为即将到来的个展,笔者终于有机会走进刘国辉老师位于吴山四宜路的家中,面对面聆听这位老者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上的所思所想和创作历程的点点滴滴。 “我是龙年生的,今年是我72岁生日,本命年,搞个活动,也算是给关心我的朋友们一个交代。”一个雨天的午后,笔者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刘老师,尽管年逾古稀,刘老师看起来却很年轻帅气,一脸的精气神。我们坐在他家公寓二楼的画室随意地聊着,门外屋顶花园绿意盎然,那是他和夫人种下的滴水观音和瓜果,在滴答雨水中显得生气勃勃。 很多人都喜欢刘国辉老师的画,苦于他很少做展览无法一饱眼福。“上一次个展是在12年以前,那时候我六十,也是朋友们催促之下在上海办的。”对于展览,刘老师显得并不积极。“我不是个喜欢搞展览的人。”对他而言,画画和治学是根本,其余的繁冗俗事,不理会也罢。 ![]() 刘国辉作品《岳飞奉诏班师图》 1981年 400x220cm ![]() 刘国辉作品《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2004年 180x194cm 如果人物画是一筐水果 我在意的是里面的那一只苹果、那一只梨 展览需要做一本画册,一般艺术家为准备资料总是煞费苦心,刘老师却轻松地在几天之内把所有图文交给雅昌印刷,不仅仅因为他平时注重收集整理自己的作品,家中备齐的iphone、imac、ipad苹果三件套也帮了不少忙,刘老师对新潮电子居然玩得不亦乐乎,处理图文亦是轻车熟路。 画册的扉页印了下面两句话。“画了几十年的人物画,概而言之,神形两字。”“人物画如果是一篮水果,我执意的是里面的那一只苹果,那一只香蕉,那一只梨。” 刘国辉老师一生的艺术主张都浓缩在这两句话语中。“我认为,这两点是人物画的核心问题,什么主义不要紧,写实还是写意都没关系,就这两条最要紧,要死死抓住。” 第一句话中的“形神兼备”,是中国国画家自古留下的宝贵遗产,尽管它的具体含义随着历史变迁已经有所发展。第二句话意在,人物画归根到底是个别的,具体的,而不是泛泛的。 “画到什么程度,你就能看到什么程度,看到什么程度,你就能讲到什么程度。很多画看看很热闹,再想想没什么深度。一群人在做工,一群人在开会,一群人在种田,几个人在讲话,有人在笑,有人在生气,老的小的都有,就是没有灵魂。所以我很想在这个展览期间和大家探讨,人物画走到这个份上,再如何往下走。” ![]() 刘国辉作品《童年》 1996年 80x68cm ![]() 刘国辉作品《画家吴昌硕》 1986年 画人物从眼睛开始 抓住霎那的感觉 很多人对刘国辉老师的作品印象是宏大、深沉。确实,从1981年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岳飞奉诏班师图》开始,刘老师很多作品都渗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能和他青年时代的坎坷经历有关系,他以沉重话题为题材的作品特别有穿透力。他画的城市农民工、夜店女郎延续了这种普世关怀和现实主义,比如作品《日子》、《本是良家女》,体现了艺术家对底层生活生命的关注。 但刘老师的艺术世界也并不在深沉和悲苦中徘徊,翻看他的画册你也能见到温暖、欢乐、阳光、幽默的一面。刘老师喜欢捕捉身边人物的形象,他对妻子、女儿、朋友、学生和师长的勾画毫不逊色于他对艺术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和马蒂斯的描绘, 笔墨之中饱含了对人物的丰富情感。 “画人物分几种情况,大多数时候是把一刹那鲜活的感觉抓下来,比如画我的一个博士生,我们每天朝夕相处,他在画画,我也在画画,那一天我画他,半个小时就画完了。另一位画家走进来见到了这幅画,忍不住说这画比博士生本人还像,他就是照着这张画长的。但是也有一种情况,越熟悉的人反而越不容易画,比如我爱人,因为我们彼此太了解,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不知该如何处理。画人物,国画比油画更难,毛笔落在宣纸上,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成了就成了,不成只能重来。” 刘老师提到自己画人物通常是从眼睛开始。“为什么先画眼睛呢,眼睛最活,最有表情和表达力,眼睛又最容易疲倦的。你对着一个人写生,五分钟以后他的眼睛就变了,麻木了。所以一上来前面两三分钟先把眼睛画好,眼睛对头了,整幅画传达的‘神’和 ‘形’ 才准确。” 此次展览共有一百多幅作品,其中一组名为《学生、老师、朋友》的作品阵容最大,展览开幕之时,50多张写生作品将占满中国美术馆一面长长的走廊。这组作品是多年来刘老师在教学中完成的,在学生当中,趁午休时间跑到刘老师的画室被刘老师画一张像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已经成了一种流行。这组作品一方面全面展示了艺术家的绘画功底和形象捕捉力,也同时体现了学院教学的特色。其取题反映了刘老师既视学生为朋友,又反视其为老师的教学和为人态度。 ![]() 采访留影。图中为刘国辉老师和他的爱人 ![]() 图左为刘国辉原版画册中作品,图右为仿造者的画册。据悉,市面上出现的大量刘国辉假画多为此人所做。 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流合污 熟悉刘国辉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是非观点鲜明,又带着书生气的倔强的人。社会上风行商业炒作,刘老师却仍不为所动,继续他以画画和治学为本的风格。用他自己的画来说:“我这一辈子已经很庆幸了,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同流合污’。很本色,赞成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像现在,平平常常,该什么就是什么,那是最真的东西。” 经历过坎坷,目睹过社会变迁,这是一位真正把名利视为身外之物的画家,他没有因为成功而变得贪婪或浮躁。相反,每画好一张画,他仍然将它粘在墙上反复审视、揣摩,觉得不够好的作品依旧是撕了重来。正因为视画如子女,他的作品轻易不出手,对他而言具有特别意义的那些画至今仍保留在身边。 最近几年市面上常出现刘国辉老师的伪作,对于抄袭者,他深恶痛绝却无可奈何。刘老师特别叮嘱,大家一定要小心分辨假画,谨防上当。“哪些画是真的,哪些画是假的,其实大家用心对比一下我的出版物就能分辨出。这些造假者造假也不认真,我有一方章是‘水墨人体’,他们拿来乱用,和尚、罗汉图也盖这个章,让人啼笑皆非!” ![]() 刘国辉作品《秦时明月汉时关》 2011年 68x68cm 对于像刘老师这样纯粹的艺术家而言,能邂逅能真正体会他作品的人,他都会非常珍惜,视为知己。“有一句话说,碰到一个懂你作品的人,几乎是个艳遇。这句话说的实在太好了,我常常引用。你的作品有很多,如果其中有几张有人看了读懂了你,而且他来丰富你,这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这一次上北京做展览,刘国辉老师说,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隆重,只求学术上的丰富。“展览不会铺张盛大,我告诉了一些朋友这件事,让他们有空就来看看,没有空不来也没关系。计划北京做一个研讨会,请一些专家和画家来,就是希望大家来好好探讨艺术,谈谈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