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与笔尖下的宋代饮食

 老刘tdrhg 2016-05-20


舌尖上与笔尖下的宋代饮食


       宋代美食不仅美在舌尖,还美在笔尖。中国不少伟大的烹饪法都是出现在宋代,宋代人对饮食的书写可谓是让我读完就想立即吃上一口。宋代文人普遍推崇清淡、素雅食材,细致描写色形香味,在饮食中寄托人生体悟。

   美国人类学教授尤金·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认为,“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中国伟大的烹调法”的产生,都是在宋代。在日常生活广泛进入宋代文学创作的背景下,舌尖上的美味也被纳入笔端。

 

细致描摹色形香味

 

       在以平淡为美的风尚下,宋代文人普遍推崇清淡、素雅的食材。饮食题材诗文中,荤食题材常直书饮食过程而较少美化,素食题材则往往细腻描摹其色形香味。如苏轼《元修菜》一诗传达出元修菜的色、形、味之美,以及种植和采摘过程的唯美动人:“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种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虫。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在黄庭坚《观化十五首(十一)》中,初生的竹笋、蕨芽,如同“黄犊角”、“小儿拳”,逼真可爱,构成了“江南二月天”的美好。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五五)》中的白菜,“味如蜜藕更肥醲”,且是“拨雪挑来”,与经霜后凋的松柏有了一样的品质。陆游《蔬食戏书》中描写韭黄“色如鹅黄三尺余”,鲜艳明丽。宋代大盛的咏茶诗词更是对茶饼外形、茶汤、茶沫、茶香等都有细腻描写。

 

寄托人生体悟

 

       宋代的饮食书写常融入抒情议论,发挥寄托之意,将饮食与故土、乡亲等意象,与怀旧、清廉、坚忍等情感相融合。

 

       在宋人诗文中,食物是故乡的象征。苏轼《元修菜(并叙)》中的巢菜(元修菜),寄托着对故乡和友人巢元修的情谊。陆游《初冬绝句》中的菰菜、荞麦饼,《思故山》中的紫鳜鱼、白莲藕,《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中提到的茗茶、芡实、杨梅、莼菜,《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中罗列的薏米、巢菜、龙鹤菜、木鱼子、索饼等一系列四川乡土风味的野菜、茶饭,都渗透着他对故乡山阴和第二故乡四川浓郁的思念之情。

 

       饮食又常作为人格的象征。宋代文人将荤食与与粗鄙的人格挂钩;对素食则发掘其哲学内涵,或美化其清雅,将之作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如宋人常将茶比拟为君子:“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苏轼《寄周安孺茶》),“形模正而方,气韵清不俗。故将比君子,可敬不可辱”(袁燮《谢吴察院惠建茶》)。秦观《清和先生传》则将酒喻为“激发壮气,解释忧愤,使布衣寒士乐而忘其穷”的君子。

 

       饮食描写还寄托了种种人生体悟。苏轼由黄州移汝州途中,面对“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洲刘倩叔游南山》),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惠州作的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除表达对美食的赞扬、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也微露人生失意的无奈。陆游《初冬绝句》:“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还乡。”茭白、荞麦饼的江南风味,让诗人想起因思念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张翰。富贵与乡情之间,情感的天平明显导向后者。

 

以戏谑为诗

 

       饮食看似无关大道宏旨,故文人往往以“戏”的态度书写。饮食诗中大量以“戏写”、“戏书”、“戏答”、“戏赠”为题,如黄庭坚《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陆游《饭罢戏作》、《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蔬食戏书》等。

 

       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筼筜谷》诗中“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一句,既嘲笑文同吃了很多笋,如同肚中有“渭滨千亩”之竹,又暗合文同作画“胸有成竹”,同时又有称赞他胸怀广阔之意,含蕴丰富,不乏幽默又格调高雅。

 

       黄庭坚诗《戏赠彦深》中,“庾郎鲑菜二十七”句,用南齐庾杲之家贫常吃韭薤、蒲韭、生韭,被人笑为“食鲑常有二十七种”(意即三韭)的典故,调侃李彦深终年吃素;因穷到要吃槐叶竹笋,竟“几日怜槐已着花,一心咒笋莫成竹”,以善意的调侃烘托出李彦深安贫乐道的品格。

 

       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一称:“宋主变,不主正,古诗、歌行,滑稽、议论,是其所长。”以戏谑为诗是宋诗区别于前代的特点之一。宋代饮食题材作品中,不仅诗歌,在文、词中均有以戏谑态度来创作的例子。此外,宋代的颂赞纪传类文体中也有大量饮食题材的游戏文字,如苏轼《洞庭春色赋》戏写黄柑酒,《猪肉颂》、《食豆粥颂》以俗语写食猪肉、豆粥,苏轼《叶嘉传》、《杜处士传》、《江瑶柱传》、《温陶君传》,秦观《清和先生传》仿效韩愈《毛颖传》,把茶、杜仲、瑶柱、馒头、酒拟人化,大量用典、寄寓议论,都体现了宋代流行的戏谑风气。

 

表达方式上追新避俗

 

       宋代饮食模式兼收并蓄,出现众多新异食材。文学作品也对新异食材给予关注。

 

       宋代的饮食书写在表达方式上也追新避俗。苏轼《谢苏自之惠酒》写酒,对前人说法进行反驳,标新立异:“高士例须怜曲糵,此语尝闻退之说。我今有说殆不然,曲糵未必高士怜……”黄庭坚《食笋十韵》写竹笋“茧栗戴地翻,觳觫触墙坏”,由新笋形似初生牛角,而联想到笋的生长如牛角翻地,夸饰竹笋的生长迅速。《谢送碾壑源拣牙》不赞美饮茶的清雅感受,却说茶“不惯腐儒汤饼肠。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谓贡茶不习惯自己常年吃素的肠胃,在体内搜肠刮肚,结果翻动了胸中万卷书,溢出书香。

 

       美食与美文相称,必定不仅仅是泛起书香气息,更是让人尽享味觉和视觉美感。翻开书页,吃着美食,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终究是最令人满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