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阅读时代将再无真正的“阅读”?

 我的书摘0898 2016-05-20

最近几年,有关纸质阅读、纸媒即将被数字阅读、新媒体取代的预测、判断不绝于耳。的确,在我们身边,以往人们手捧一册图书或手拿一叠报纸、一本杂志阅读的景象,早已成明日黄花。纸质书籍、纸质报刊杂志的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手不离手机、眼不离手机屏幕的寻常一景。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的《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亦证实了这一点。这份《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网民,每天手机阅读1—3小时。从数字的阅读内容看,“微信公众号推送和朋友圈分享”占比高达51.8%,比排名第二的“浏览器网页”高出近30个百分点。

更令人惊诧的是,高达62.7%的受访网民认为,数字阅读迟早会取代纸质阅读;仅有37.3%的受访网民认为,数字阅读永远不可能取代纸质阅读。年龄越小的网民,越倾向于认为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20岁以下的受访网民持此观点的,竟高达82.9%。

近年来,包括美国《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以及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在内的老牌传统纸媒停印、减版、倒闭的消息频传,国内的一些都市报也多有波及——发行量下滑、经营乏力以及欠薪裁员,等等。传统书籍印刷、实体书店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加之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诸多喜欢纸媒、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抽不出阅读纸质书籍、纸媒的时间,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等电子媒介。由此,我们难以自信地强撑着说纸质阅读不衰,难以否认数字阅读早晚会取代纸质阅读的大趋势。

只是,笔者以为,纸质阅读或不会像一些激进的预测所言,在很短的时间内,甚或一两年之内即全面为数字阅读所取代——纸质阅读,或至少存在一两代人的“缓冲期”。这不仅是由于,当下已然形成了阅读习惯的20岁以上的人对于纸质书籍的难以割舍,更在于事物的发展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以期刊为例,自1588年世界第一本有固定刊名的期刊《书市大事记》诞生至今,期刊在400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无线电广播的出现(1895年)、电视媒介的出现(1926年)以及互联网的出现(1989年)。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曾引发人们的担忧。事后证明,期刊多次绝处逢生。当然,此次互联网的冲击,或不同于以往,但其出现至今也已过去了近30年,这本身亦说明了渐变的过程。

我国漫长的印刷历史同样如是。西周后期,人们发明了方便的竹简,以取代昂贵、笨重的甲骨、青铜记录文字。春秋时,又出现了帛书。而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这一技术推向民间得以普及,也经过了数百年时间。

或许,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习惯了使用“竹简”阅读而又目睹其即将被“纸张”全面取代的风口——我们没有必要焦灼、失落,没有必要对此忧心忡忡。历史长河奔腾向前,是很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实则,真正值得我们担忧的,是数字阅读全面取代纸质阅读之后。

一直以来,我国民众的阅读景况极不乐观。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国民阅读率即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年度人均阅读册数来看,我国国民纸质书籍的阅读量,与阅读大国相比,尚有着不小的差距。

若数字阅读全面或部分取代纸质阅读,则纸质阅读时代业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数字阅读时代会依然如故,且还会生发出其他一系列问题,可谓雪上加霜。

比如,数字阅读时代,读什么,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当今的“低头族”,很大程度上是为微信类社交软件所吸引,其乐此不疲、陶醉其中的,多为朋友圈中的互动信息。严格地说,这样的手机阅读,不能算是阅读,而只能算是一种借数字阅读而进行的网络社交行为。

无论是纸质阅读时代,还是数字阅读时代,真正读进去、读懂、读通作为人类精神与智慧结晶的书籍,才是最重要的。并且,仅只是读书,也大有门道。

书有极品、佳品与庸品、次品之分,有“鸡汤”与“大补”之别,有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目的的差异,还有古今中外、学科门类之区分。若不得要领,或误入旁门左道,则我们很难有有效及高质量的阅读。

由此说来,如何在数字阅读时代让人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非任由网络社交占据更多的阅读时间,是待解又必须破解的一个课题。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沿着结绳记事、甲骨、青铜记事以及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竹简,再到纸质书籍,源源不断,一路走来。不管是哪一种书籍形式,都不会形成对文明进程的阻遏。相反,每一次书籍形式的变化,都令文明的大河更快地奔涌向前。

只要你对“上善若水”“见贤思齐”以及“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感同身受、心领神会,则无论是从竹简中读到,还是从纸质书,抑或电子书中读到,又有什么关系?其对心灵的冲击、对精神的涵养,又会有什么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