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各国未建成的超级战列舰[组图]

 迈克尔罗杰斯 2016-05-21
德国H-44超级战列舰 兴登堡级(Schlachtschiff "H" Project )战列舰

  兴登堡级(Schlachtschiff "H" Project )战列舰,是德国海军“Z”计划的一部分。属于大型战列舰计划。计划建造六艘,代号为H、J、K、L、M、N。其中,H舰、M舰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建造。J舰、N舰由不莱梅的威塞尔公司建造。K舰由基尔的德意志工厂建造。L舰由威廉港船厂建造。其中业已命名的,有兴登堡号(Hidenburg,H39)、鲁登道夫号(Ludendorf,H40)、毛奇号(Moltke,H41)、腓特烈大帝号(Friedrich d er Gross,H42)四艘。

  兴登堡级的头两艘H39和H40,分别于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开工,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以及德国大型水面军舰在大西洋上的不佳表现,均于1941年8月29日停工。该级舰最初准备安装SKC34型15.9英寸主炮(403mm),后来陆军下士心血来潮,要求更换为16.53英寸(420mm)主炮,以对抗美国海军的新型战列舰。。到了1941年,更是福至心灵,竟然打算安装31.5英寸(800mm)主炮!!!在海军军械局的开导下,希特勒放弃了这个不现实的想法。但是到了1943年,他又要求海军在兴登堡级舰体的基础上,设计出安装18.9英寸(480mm)主炮的战列舰(H42计划和H43计划),.

  H44型(估计)

  设计排水量109246吨,最大排水量141500吨。

  全长345.1米,宽48米,吃水

  11.6米,满载吃水为12.2米。

  航程:16000海里/19节 (估计)

  主炮:8门530mm/L52(4*2);

  副炮:12门150mm/L60(6*2);

  高炮:16门105mm/L65、16门37mm/L83、24门20mm/L65;

  船舷装甲:8.7-14.9英寸(220-380mm);

  甲板装甲:上甲板1.96-3.15英寸(50-80mm),装甲甲板3.9-7.1英寸(180-100mm);

  主炮装甲:前部20英寸(508mm),侧面9.5英寸(240mm);

  副炮装甲:4英寸(最大);

  舰桥装甲:20英寸(508mm)。

  舰载机数:舰上空间可搭载6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Ar196)。估计装备4架。2台弹射器。

  乘员平日2100/战时最多2400人。

  此外,德国海军还有O级和P级袖珍战列舰的建造计划。

  P级袭击舰(Kreuser "P" Entwurf AV Project Panzerschiffes),作为德意志级的后

  续舰,计划建造12艘,P1-P12。后来削减到8艘。由基尔的德意志工厂建造。计划1940年

  8月开工,到1948年全部完工。由于二战的爆发而取消。

  主要数据为:

  排水量(吨):标准23700/满载26100

  长223米,3轴,动力同兴登堡级,为12台曼公司生产的双动二冲程柴油机,总功率为16

  5000马力,续航力25000海里/13节。最高速度34节。

  装甲:侧面150mm,甲板40-70mm,炮塔125mm,舰桥140mm。

  装备六门三联283mm(11.1英寸)克虏伯SKC34主炮,4门150mm和8门104mm双联副炮。8座

  533mm鱼雷发射管。2架水上飞机。

  乘员1200-1500人。

  O级战列巡洋舰("O" Project Schlachtkruezers),作为沙恩霍斯特级的后续舰,计划

  建造三艘:巴巴罗萨号/Barbarossa,由基尔的德意志工厂建造;施里芬号/Schlieffen,

  由威廉港海军船厂建造;华伦斯坦号Wallenstein,由基尔的日耳曼尼亚工厂建造。这三

  条船在Z计划中的代号分别为O舰、P舰、Q舰(排列在兴登堡级的N舰之后)。该级计划在

  1939年取消。

  主要数据如下:

  排水量:标准38540/满载42100吨

  长257米,水线长251米,宽30米,吃水8.7米。

  4套瓦格纳锅炉,Deutschimag涡轮机,8台曼柴油机。功率为涡轮机66000马力,柴油机

  121000马力。速度28节。

  装甲:侧面190mm,甲板64/150mm,炮塔360/190mm,舰桥350mm。

  装备6门380mm克虏伯主炮,三座双联炮塔;5座双联150mm副炮,2前3后;14门105mm双联

  副炮;16门37mm高炮,10门20mm高炮。

  4架水上飞机。

  乘员1730/1950人。

  


  


  


  蒙大拿级战列舰 蒙大拿级战列舰于1941~1942年完成初步设计。

  蒙大拿级战列舰原本是美国海军为对抗日本的大和级而建造,预定排水量达到70000吨,装备406mm50倍口径主炮三连装4座(前2后2配置),406mm50倍口径主炮是美国海军为了对抗日本大和级460mm45倍口径主炮所设计的,拥有39公里的射程(而大和的460mm倍口径45主炮射程41公里),在缩小射程的差距下,蒙大拿级可以以较为坚固的舰身及较快的发射速度取得炮战的优势,加上沿用新型的雷达火控系统,蒙大拿级有击败大和级的本钱。然而超大的设计却带来了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巨大的舰身对巴拿马运河来说,实在是太宽了,这使得蒙大拿级要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或从太平洋转移到大西洋,必须绕南美的合恩角,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加上海战的主力已变成了航空母舰,美军需要建造更多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为了节省资源和人力,因此蒙大拿级的建造在1943年画上了句号,全部停止建造。

  由于美国有用州名命名战列舰的习惯,但蒙大拿州是唯一一个没有拥有同名战列舰的州。(南达科他级的“蒙大拿号”也没有建造成功。)

  设计人员最初希望将蒙大拿级的标准排水量限制在45000吨。但是,美国海军决定不再限制排水量,对于舰体宽度不得超过33米的限制(为了通过“巴拿马”运河)也被取消。到1940年夏,美国海军决定建造五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实际上直到1941年3月才最终确定了技术性能。此时,蒙大拿级已经被设计成标准排水量60500吨,满载排水量70500吨,舰长281.9米的超级巨舰。大和级的设计标准排水量为62315吨,满载排水量为68200吨,舰长263米。蒙大拿级如果建成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蒙大拿级的设计重点是强大的火力。出于射速、火力密度、后勤等方面的考虑,该舰采用四座50倍口径406毫米三联装炮塔。很多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大和级装有460毫米主炮,蒙大拿级的火力处于劣势。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美国的火炮制造技术比较先进,虽然蒙大拿级主炮口径比大和级小了2英寸(约51毫米),但是两者的穿甲威力差距并不大。美国406毫米主炮穿甲弹重1225千克,可在27432米距离上击穿381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在18288米时穿甲威力为521毫米。但是蒙大拿级在火力密集上占有优势——每分钟主炮发射穿甲弹重量约达29.4吨,而大和级仅为19.71吨。况且“蒙大拿”有四座主炮塔,而大和级只有三座,在射击的灵活性上蒙大拿级也占上风。

  蒙大拿级的副炮采用新研制的54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平两用舰炮。该炮的炮弹重量、初速、射程、射高双依阿华级的38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炮都大提高。但是由于蒙大拿级建造工作终止,这种双联装舰炮也停止研制,改为研制54倍口径127毫米单装舰炮,并于1945年秋开始装备三艘中途岛航空母舰。

  蒙大拿级的防护能力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的。此前的南达科他级和依阿华级能够抵御45倍口径406毫米主炮发射的重量为1.016吨的穿甲弹。因而舷侧装甲带在水浅处的厚度为409毫米,比依阿华级厚100毫米,倾斜角为19°。水线下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为上端183毫米,下端25毫米。在水平防御方面,该级舰的第一甲板和第二甲板装甲厚度大幅增加,使甲板总厚度达到263毫米,而大和级仅为200毫米。为了进一步提高动力舱室的防护性,蒙大拿级的八座锅炉与涡轮机都采用了独立的隔壁舱室,抗浸水能力大幅提高。同时,为了减轻动力装置的重量,蒙大拿级的主机功率为172000马力,比依阿华减少了40000马力,航速也降为28节。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蒙大拿级的建造计划于1943年被美国海军放弃。

  总的看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在战列舰建造竞赛中抢得了上风。在二战中,美国共有三级战列舰(北卡罗莱纳级、南达科他级和依阿华级)总计10艘建成服役。同期的英国海军只建成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五艘(“前卫”号战舰于1946年服役),日本则只建成大和级战列舰两艘,该级第三艘“信浓”号被改建成航空母舰,第四艘编号为“111”号未能建成。从整体上看,美国末代战列舰的研制采用了“小步快跑”式的渐进发展的模式。依阿华级战列舰是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由于蒙大拿级建造计划终止,依阿华级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强的战列舰。

  [各舰概况]

  BB-67 蒙大拿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BB-68 俄亥俄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BB-69 缅 因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BB-70 新罕布什尔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BB-71 路易斯安纳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大海战II中的蒙大拿]

  [性能数据]

  舰长:282米

  舰宽:37米

  吃水:12米

  最大排水量:73500吨

  满载排水量:70965吨

  设计排水量:60500吨

  功率:四轴172,000 马力

  速度:巡航15节,全速28节

  续航力:15000海里/15节

  载油:7500吨

  锅炉:8个巴布科克及威尔科克斯锅炉

  电压:565PSI

  装甲:(暂缺)

  主炮:4座三联装16英寸火炮(二前二后)

  副炮:10座双联装5英寸火炮(五左五右)

  高射炮:10座四联装40毫米速射炮,56门20毫米速射炮

  舰员数量:标准115名军官,2240名舰员;旗舰时189名军官,2789名舰员

  


  


  


  "纪伊"级超大和战列舰

  总述

  本舰在建造之初就要求具备超越大和级的整体性能,全长:263米,宽:37米,排水量64000吨(一说70000吨),的钢铁战舰堪称理论上能够实现的世界顶级战舰(德国排水量11万吨的H改纯属YY之舰不与考虑),采用与建造大和级相同的特种钢材建造保证了船体的强度,另外为了解决施工场地问题还特别计划在大分县特设一个新船钨,并调集大量工人和优秀的造船工程师在极端机密的请情况下建造.

  动力与装甲

  因为军方对大和级的27节航速并不满意,因此要求本舰需具有19万马力,能使舰船达到30节左右的航速,但由于日本的舰用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只能达到300度30公斤/平方厘米压力,理论上无法实现,军方苦苦的等待在43年左右终于有了转机,军政部门搞出了新的改进型锅炉,可以达到400度40公斤/平方厘米压力,还比较节省燃料.通过在阳炎级天津风号上实验后,军方立即要求安装到本舰上,这样,理论上勉强可以达到29节的速度.

  关于装甲

  日本海军在建造战列舰时一直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要求本舰的装甲一定要能抵挡住本舰主炮的轰击,采用特殊钢建造的大和级侧面装甲达到了457惊人的毫米,理论上可以抵抗460毫米重炮的轰击,据此,本级舰在设计之初被要求安装500毫米的装甲,但这样一来全舰装甲所占的吨位大大超出了理论上能承受的水平,加上得知其主要对手美国并没有开发460毫米重炮的计划,因此将装甲削减到400毫米,建造用材料不便,倾斜布置,理论上可以对抗美国海军的406毫米主炮.

  大舰巨炮

  510mm超重炮全重227吨,四十五倍口径,双联装,最大射程50KM,弹丸重1950KG,全封闭式炮塔,前装甲厚800毫米,顶板厚295毫米.射速:1-1.5发/分.

  九八式高射炮为100毫米65倍径,弹丸重13公斤,炮口初速1000米/秒,火炮俯仰角+90到-10度,最大射程14000米,最大射高11000米,射速15发/分.

  九六式25毫米轻型防空炮,60倍径,最大仰角+85到-10度,最大射程18,040英尺,理论射速220-230发/分.

  电子设备

  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日本海军开始为各种舰艇加装雷达等电子设备,图纸上的本级舰也不例外,被追加了22号对海雷达和13号,21号对空雷达.

  舰载机

  由于超大和是可以伴随航母编队行动的战列舰,因而可以得到航母载机的支持,所以,本级舰计划搭载2-3架水上飞机,主要用于为主炮校射.预计搭载零式水侦和零式观测机.

  梦的终结

  1942年中旬爆发的中途岛海战使得日本海军一下子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并充分领教了航空战的威力,说来颇具讽刺意味,海军航空战正是日本开创的....因此海军对空母的需求大增,超大和计划便暂时停顿下来,直到1944年底,由于战局的严重恶化加之设计案一直无法定稿,迷梦般的超大和型战舰终于下马,胎死腹中.

  


  


  苏联“苏联”级战列舰

  1929-1933年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令人震惊的飞速发展。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却正饱受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折磨,国际形势日趋尖锐复杂。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变和希特勒在德国掌权等一系列政治地震强烈地震撼了斯大林。嗅觉敏锐的斯大林认为法西斯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英法等老牌强国完全可能联合起来,对刚刚恢复过来的苏联再次进行干涉侵略,为摇摇欲坠的本国经济寻求出路。而苏联海军却显然无法与任何一个潜在的对手抗衡。1936年5月27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下属的海军部提交了一个重建海军的庞大方案,请求为海军建造8艘35000吨406毫米主炮А型战列舰和18艘26000吨重巡洋舰。在后来的数年内计划几经修订,А型战列舰最终发展为苏联时代唯一一型开工建造的23型“苏联”级战列舰。

  标准排水量42674吨、满载排水量46200吨,垂线长236米,全长252米,宽35.5米,正常吃水9.4米。武器为3座三联406毫米/L50炮塔和4座三联180毫米/L60副炮塔,12座双联100毫米高射炮和12座四联45毫米机关炮。侧装甲厚370毫米,倾角6度,上部装甲带厚150毫米,主炮塔面板400海米、基座350毫米,司令塔370毫米。8座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180000马力,航速32节。

  没过多久,设计指标又因故进行了大幅度调整。1936年8月,苏联成功的与英国达成了双边海军协定。苏联政府表示愿意遵守1936年3月的《第二次伦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关于战列舰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406毫米的限定。不过苏联人却巧妙的钻了条约的空子:几大海军强国中,只有太平洋上的日本未批准《第二次伦敦条约》。因此苏联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为太平洋舰队建造406主炮的超条约型战列舰,以对抗日本可能发展的超级战列舰。1936年8月3日,红海军司令奥尔洛夫提出了未来战列舰的技术要求,41500吨,9门406主炮、12门152和100毫米副炮、40门37毫米机关炮;侧装甲380毫米、上部装甲带250毫米、水平装甲50+135毫米,航速30节,续航力6000-8000海里,另有2具弹射器和4架水上飞机。这次苏联海军不准备另起炉灶,决定以UP-41型为基干进行扩大初步设计。第一中央特别舰艇设计局和波罗的海厂第四设计局奉命接手工作。当年12月,双方各自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1938年2月28日,海军副人民委员伊萨科夫向国防会议提交了请求建造23型的报告。经过讨论,国防人们委员会同意了海军的请求,并决定在1938年7月15日开工建造首舰。23型在设计中先后制造了一百多个模型以求获得最优的舰体线形,后来还在赛瓦斯托波尔建造了КМ-1和КМ-1号1:10大比例动力模型进行航行试验。但试验结果给设计师泼了一头冷水:推进效率比设计值低了10%左右,最大航速不得不就此于1938年11月调低到27.5节。好在后来中央特种舰艇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开发出了更高效率的螺旋桨,预计可以将最大航速提升至28节。船厂还建造了23型的全尺寸舰体不完全木质模型,供设计师修改总体布置用。整个1938年,仅23型试验就花去了两千七百万卢布!

  从一开始,“苏联”级的工程进度就显得相当缓慢,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虽然苏联造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下子从万吨级的“基洛夫”巡洋舰直接跳到60000吨的超级战列舰,跨度实在太大。船厂根本没有没有建造如此旁然大物的经验。其次,“苏联”级在建造中不断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困扰。1939年的施工计划要求列宁各勒的日丹诺夫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钢铁厂提供10000吨装甲钢,但实际上只有1800吨交货。1940年的材料紧缺情况渴望获得改观,但最多只能希望能够得到计划规定一半的钢材。无论是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厂对生产厚度超过230毫米的装甲板都很不在行。而实力最强的基洛夫厂却忙于该КВ和Т-50坦克项目,无暇他顾。结果到1940年12月,伊诺拉和马里波夫厂再也无法保证优质大厚度装甲钢的连续供应。不得已,设计人员只得将所有厚度超过200毫米的高强度渗碳钢改为简单的表面硬化钢。在动力系统上也碰上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安装预定计划,苏联应该于1940年仿制出6台汽轮机,在1941-1942年间再生产12台。而实际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哈尔科夫厂也没有造出1台涡轮机来。锅炉本来想在1938年9月进行首轮岸上试验,结果到1941年初全部测试才完成。由于本国企业负担太重,苏联不得不向荷兰和德国订购包括螺旋桨在内的大量重要部件。尼古拉耶夫的炮塔制造场到最后也没能组装出1座三联装炮塔。

  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时,即时是最乐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情况下,哪怕是将“苏联”号下水都是不可能的。苏联海军全身心的投入战斗,船厂忙于防空备战和修补破损舰艇。“7月10日,3艘“苏联”级的建造工程正式停工,9月10日,拆毁工作开始。

  3艘“苏联”级中只有远在北极的“苏维埃俄罗斯”没有遭受战火侵扰,但最终只完成了5.04%的工程,用去了2125吨钢材。在1945年9月27日的海军造舰计划会议中,斯大林突然提出应将“苏维埃俄罗斯”号建成。1946年1月19日,“苏维埃俄罗斯”又重新获得舰籍注册。

  “苏维埃乌克兰”号完成了17.98%的工程,消耗了13001吨钢材,其中包括4558吨装甲。苏联人最初想尽快将其舰体推下水,并拖往高加索沿岸比较安全的港口。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她未完成的舰体内甚至还装进了几个С级中型潜艇的耐压艇壳。但德军的进展实在太快,在苏军还没有来得及破坏 “苏维埃乌克兰”号时,尼古拉耶夫就沦陷了。后来曾有部分德国造船技术人员前来检查“苏维埃乌克兰”号,德军将“苏维埃乌克兰”号的艏艉部分钢板拆掉了约4000吨,用作海岸防御的装甲板。1944年3月17日德军撤退以前,炸毁了“苏维埃乌克兰”号在船台上的支座,舰体遂向左倾斜5-10度,已经无法补救了。

  “苏联”号命运最让人惋惜,到正式停工前,她已经完成了21.19%的工程,用去了包括4287吨吨装甲钢在内的15818吨钢材。德国空军对其进行了多次轰炸,虽然舰体屡遭命中,但其主体结构却安然无恙。苏联海军决定在击退德军后,就立即下水“苏联”号,同时将被遗留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的3台汽轮机运到列宁各勒,尽快将“苏联”号完成。战争期间,苏联海军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盟国战列舰情报,逐渐发现了“苏联”型存在的不少技术缺陷,“苏联”级没有雷达,没有消磁线圈,航速也不足以与新式战列舰抗衡。战后,苏联又开工了5艘68比斯“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泡在“苏联”号上。1947年3月27日,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立即拆毁“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俄罗斯”号。“苏联”号还等待最后判决,苏联政府还是于1948年5月29日命令拆毁“苏联”号。6月15日,解体工程开工。但其108-114号龙骨间舰体最终被送下水,用作水下防护试验。1956年,残存的舰体被当做反舰导弹靶船击沉。

  


  


  


  你们最喜欢的战舰

  本文内容于 2009-8-9 20:28: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