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茶诗词看宋代品茗茶具及茶水的选择

 ZP苹果 2016-05-23
从茶诗词看宋代品茗茶具及茶水的选择


罗春兰  潘永幼


内容提要

茶诗、茶词与饮茶一样,兴与隋唐而盛于两宋。宋代众多的茶诗、茶词之作,从茶的制作、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宋代的品茗风尚。本文旨在以宋代茶诗词为观察视角,来窥探宋代茶文化的特点,以期对宋代品茗风尚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


1

古人饮茶,向来讲究用具,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具。宋代由于采用点茶法,茶具也随之变化,比唐代更多而更加精致。“瓯”是在宋代诗词中出现最多的一种工具,下面所列诗句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十二》云:“轻瓯浮绿乳,孤灶散余烟。”丁谓《昼寝》谓:“饮食缓行处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煎茶》谓;“云逐客瓯圆。”又熊和《索茶》:“请烧香鼎调茶瓯。”吴文英《水龙吟·惠山酌泉》:“二十年梦,轻瓯素约。”陈崖《煎茶峰》谓:“碧玉瓯中散乳花。”方岳《刘逊子架阁饷江茶》谓:“雪瓯如此却无诗。”赵番《寄白云觅茶》云;“盍寄茶瓯洗睡盲。”再姚述尧《如梦令·寿茶》谓:“采仗挹香风,搅起一瓯雪。”梅尧臣《建溪新茗》:“粟粒烹瓯起。”

2

茶瓶是宋代饮茶必备之物。蔡襄《茶录》云:“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所以又叫汤瓶。赵相《饮茶》云:“僧敲灯里火,瓶汲竹根泉。”此瓶可能是瓷瓶。苏轼《试院煎茶》谓:“银瓶泻汤夸第二,为识古人煎水意。”(银瓶)。司马允中《陆羽井》谓:“只今此味属谁论,自把铜瓶吸新渌。”(铜瓶);又陈郧《分水道中》谓:“旋借沙瓶吸涧泉”(沙瓶);魏了翁《鲁提干以诗惠分茶碗用韵为谢》云:“银瓶发乳雨声高”(银瓶);再杨万里《过扬子江》:“携瓶自吸江心水”;杨亿《陆羽井》云:“金瓶垂素绠”(金瓶);秦观《满庭芳·茶词》云:“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舒檀《醉花阴·试茶》谓:“香雪透金瓶,无限仙风。”足见茶瓶使用之广泛。

3

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饽较品质之高低,要碗色与茶色和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视瓷品的运用,这在宋代诗词中的体现也是相当明显的。宋庠〈〈新年谢故人惠建茗〉〉谓:“左沥沸香殊有韵,越瓷涵绿更疑空”。带绿的瓷具更增添了茶的色彩与韵味,真是色香味俱全。宋祁《答朱彭州惠茶长句》云:“雪沫音吟肺,冰瓷爽醉唇。”白色的茶沫配上冰清玉洁的瓷碗,给人以无限凉爽之感,若是夏日饮此茶,当能坦然面对炎炎烈日。王益柔《莱石茶酒器寄邵先生作诗代酒》有云:“呼儿烹茶酌白酒,陶器自称藿与黎。”又杨无咎《朝中措》谓:“春雪看飞金碾,香云旋涌花瓷。”曹冠《朝中措》谓:“金箸春葱击拂,花瓷雪乳珍奇。”再吴文英《望江南·茶》中写道:“梦回春草日初长,瓷碗试新汤。”王千秋《醉蓬莱·送汤》有云:“冰瓷对捧,神仙标致。”这些句子都体现了色彩的协调给人以一种和谐美。还有茶磨、茶筅也是以往朝代所没有的茶具。茶磨出现在宋代,这是一种较碾为先进磨茶器具,磨茶比碾茶更细。郑刚中《石磨记》有云:“翌日,用磨建茶,则其细过于罗碾所出者。又取上品草茶试之,亦细。” 见晚之道《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磨急锯飞琼屑”。由于采用点茶法,茶末与水要交融为一体,新工具“茶筅”便应运而生。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水冲入碗中,要以它来拼命用力打击,这是水乳交融,才会渐起沫饽。刘过在《好事近·咏茶筅》中有形象生动的描述:“谁斫碧琅旰?影撼半庭风月。留数茎华发。龙孙戏弄碧波涛,随手清风发。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

4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酒一样重要,自古以来爱茶之人对茶水非常重视,水的好坏于茶实在太重要。泉水当然是饮茶首选,从诗词中可见一斑。丁谓《煎茶》云:“开缄试雨前,须汲远山泉”。杨亿《陆羽井》谓:“百汲甘宁竭,千金志不迁”。梅尧臣《尝惠山泉》谓:“吴楚千万山,山泉莫知数”。当日著名的有惠山泉,王禹偁的以下句子多有提及:“霜晴震泽初试橘,泉过惠山应试茶”、“到此先问惠山泉”,此外,葛阂《罗汉阁煎茶应供》云:“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茶芽秉烛看”、苏轼《安平泉》谓:“当年陆羽空收拾,逸却按平一片泉”。宋人也用井水煎茶,如:陆游《夜吸井水煮茶》:“汲水自煎茗,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肺腑禀清寒”。江水有时也用于煮茶,如:苏辙《游净因院寄涟禅师》谓:“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还有以天水煮茶的,用雪水煮茶便是,如:孔平仲《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云:“呼童梯屋器贮之,犹得煎茶待佳客”。最后还有少数以溪水煎茶的,如:刘颁《邾园水阁煎茶》谓:“溪梅已烂漫,溪水方纯净。淹留待亲茶,初觉昼日永”。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谓:“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可见宋人用于煎茶的水种之多,有泉水、江水、井水、溪水等。水质的不同自然会影响茶的口味、色泽等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之风格。


罗春兰,文学博士,南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站工作人员;潘永幼,南昌大学中文系在读研究生。



本期整理编辑:小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