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马默藏书 2016-05-24
第一讲:

  现代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学校的大门在向青少年学生敞开的同时,也应向广大家长敞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实现沟通与协调。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大教育体系,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宏伟教育工程才有可能完成。

  一、为什么必须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

  首先,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是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
  人从出生到成熟、成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教育责任。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成雕刻大理石。他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然而每个雕塑家都有自己的性格、风格和长处、短处,有时一个雕塑家对另一个雕塑家的技艺和创造持批评态度,不仅力图用刀子在未加工的大理石上精心雕刻,而且总想对另一个巧匠刚刚做好了的地方乱加修补……刀子犹如利剑相互交锋,大理石碎屑飞舞,有时整片整片从洁白的大理石上劈落下来……”这样的情景告诉我们,假如家庭和学校教育得不到沟通和协调,它将对儿童的正常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
  从儿童少年的生活空间看,也必须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人口较少,结构单一。在国家走向改革开放道路时,家庭活动形式却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这致使孩子难以广泛体验各种社会关系。加之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节目的泛滥,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由于离婚率升高而造成了单亲家庭问题,由于人口流动而带来了隔代抚养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密切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识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但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偏差,走入误区,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教育孩子眼下成人。“望子成龙”的观点非常偏狭,其现实目标就是孩子考上大学,因此,家长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就是把智育抓上去,把分数搞上去,少搞点活动,多上点课……。1996年6月1日,当全国的孩子庆贺自己的节日时,青海省西宁市第五中学高三学生卢晓珑却因升学压力太大,在高考模拟考试后跳楼自杀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于1995年第一期公布一项调查结果。经过对22名儿童的自杀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学习压力过重导致自杀的情况占45.5%,成为导致儿童自杀的第一原因。目前我国每年仅有5%的同龄人能考入大学,5%是什么概念?它不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反映,而是中国国情的反映,不管家长的期望如何高,孩子如何拼命,最终结果依然是90%以上的家庭要品尝失败的苦果。因此,家长要与教师共同商议,调整培养目标,选择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多种道路。
  有个身为独生子女的小女孩小学毕业时,不愿去挤上大学这座“独木桥”,因此她没上重点中学,而是上了一所以学习日语为特色的普通中学。如今,3年过去了,她生活得很愉快,并且已经能用流利的日语打电话了,还担任了某报纸的学生记者。她父亲的感悟是:一个人应先生存而后发展,以生存为基础,发展的路子也就宽了,何必将自己逼上绝路呢?
  (2)重养轻教。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着对孩子过分溺爱的问题,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养轻教的倾向。特别是有些隔代抚养的家庭,家长对子女百般呵护,怕冷着、热着、冻着、累着、饿着、气着、伤着,什么都怕。对孩子的生活投入不断增大,导致孩子比吃、比穿、比玩、比享乐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每周清洁值日都是她奶奶来替她做的,不巧有一天她的值日因临时调换而提前做了,第二天她奶奶很不高兴地质问老师:“提前换人值日为什么不通知我?打个电话我不就来了吗?非要我们贝贝累着了,你们才高兴?我们贝贝昨天回家累得饭都吃不下……”听了奶奶的指责,老师又好气又好笑。试问,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熏陶下,孩子还有什么责任心?还有什么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质可言?现在竞选班干部,很少有人竞选劳动委员。学校组建田径队,家长普遍认为田径训练太苦,怕孩子受不了,家长期望将来替孩子谋一个赚钱多又轻松又累不着的职业。在这样的教育影响下,孩子容易养成怕苦怕累、自私自利、个人至上、斤斤计较等缺陷。可以说,这样的人将来在社会上绝对不受欢迎,他注定难成大器,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他将成为不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和国家教育规章的要求,责无旁贷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剖析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危害,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帮助家庭提高教育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主要途径

  1、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分为两级: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由校长牵头,各年级、各班推举代表组成。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其主要职责是:审议学校工作计划,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听取学校工作总结及工作汇报,提出改进意见。班级家长委员会则由班主任牵头,由班内家长推举代表组成。班级家长委员会能最直接地代表家长的利益和愿望,对班级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审查修订班级工作计划。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
  2、召开家长会
  按照《小学管理规程》规定,学校必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召开之前,学校要作充分的准备。在家长会上,由校长和班主任汇报工作,并且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以及学校面临的问题等向家长进行宣传、汇报和说明。还可以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进行交流,等等。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参加家长会可以全面地了解学校情况,丰富自己的知识,是学校与家庭互相联系的好机会。
  3、举办家长学校
  学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要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推广、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家长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
  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备受重视,家长学校在各地纷纷建立。在江西省、上海市,已形成了全省(市)性的家长学校网络。1997年,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依托中、小学普遍建立家长学校,使用统编教材”,这个要求指出了今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向。
  4、举办“学校对家长开放日”活动
  作为家长,往往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学校举行“对家长开放日活动”就给家长提供了机会。对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学校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后举办的,往往代表了学校工作的较高水平。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如某学校设计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翻开日历,拥抱香港》对全省少先队员辅导员开放后,学校又举行了对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一睹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风采,也让家长看到了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深受家长欢迎。
  5、参加校家共建活动
  校家共建活动是学校与家庭,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的活动。有的学校通过开展评选“五好家长”活动,促使孩子与家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促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学校举行了校家共建的系列活动,每年举行一个专题活动,其主要形式和内容有以下几种:①校家文化活动赶集会,即以班级和家庭形式,在校园开展家庭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等活动;②校家体育活动赶集会,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参加的跑跳走,篮、足球类活动等,还有棋类体育竞赛;③校家美化环境赶集会。
  校家共建活动是一种融教师、家长、学生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形式,它使教师和家长更加了解与合作,它使学生更加尊敬师长并以他们为荣,使学校与家庭结为一体,成为一家。有的家长参加了这一活动后非常兴奋地说:“我在单位里唱歌从没这么动情,这是教师和孩子的邀请,我要唱出最高水平”,“只有孩子和老师才能调动我们家长的积极性,这样的共建活动好”。
  6、教师与家长互相拜访
  教师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作为家长应热情接待。家长也可到学校拜访教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点、缺点、弱点及特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相得益彰。必要时,为了及时地解决问题,家长也可带着孩子去教师家拜访,或通过电话与教师交换意见。
  7、建立《校家联系卡》
  建立《校家联系卡》是校家联系最常用、最实用的渠道。它可以增强透明度,使老师和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充分地交流信息,为搞好教育打下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创办了《家长报》,及时反映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信息,介绍教育方法,树立和宣传家教典型。家长应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一工作。

  三、家长如何与学校取得联系和保持联系

  小学阶段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大约5~6年。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基础打好了,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反之则不然。因此,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家长与学校要打相当长的交道,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维护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威信
  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学生中一般都有较高的威信,儿童心理学称这为“向师性”。这是孩子顺利接受教育、积极向上的重要前提。家长要十分重视维护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威信,做到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教育举措,支持他们的工作。如对学校领导、教师工作有意见,可直接与本人交换或与有关同志交谈,切忌在孩子面前乱发议论和牢骚,更不能轻易地破坏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这种威信。
  有一个孩子初上小学,回家告诉父母,他的老师是×××。正巧他的姨妈在一旁听后,说:“完了!这就是教我儿子的那位,可以说是全校最差的教师。他害了我儿子,还要害你儿子的。”这孩子及其父母听后,如遭灭顶之灾。孩子每天去上学总是用一种排斥性的异样目光来观察教师,半学期过了,不仅没有认同感,更谈不上老师威信了。有一天,他的表哥去接他,见了他的老师后才知弄错了:表弟的老师并不是教过他的老师。这一家人从此就不断地纠正对老师的偏见,但孩子在老师面前的胆怯心态却怎么也消除不了。这告诉我们:在孩子面前对教师切不可妄加评论。以损害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为代价,得到的是孩子对老师的榜样作用的抵触和对教育行为的排斥。有一位家长发现最近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多,孩子负担过重,他不是轻易采取否定的方式,而是与老师单独交换意见。同时,也督促孩子尽力完成,作为孩子意志的一种磨练。很快,老师也纠正了自己的做法,作业量又恢复正常了,学生对老师也更加信任了。
  2、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家长只有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才能主动做好各项配合工作。每学期家长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
  (1)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督促孩子遵守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避免发生违纪违规的情况。
  (2)掌握学校的作息时间。对于孩子的课程表,一周学习、生活的大致安排,每天上学、放学的时间,都应该掌握,这样有利于指导孩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明确学校的教学要求。家长应知晓孩子每学期上哪几门课程,应大致翻阅孩子的课本,基本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进而明确孩子在本学期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同时,认识孩子的任课老师,并与之保持联系。家长应及时为孩子准备各科学习用具,帮助孩子作好课前准备。每日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孩子进行复习和预习,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了解学校的阶段性活动安排。为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学校常常要分阶段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和传统教育活动。孩子们对这些活动兴趣如何,与家长的关心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这些活动安排,家长事先要明确、了解,以支持孩子参加活动。
  3、支持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举措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实验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玫瑰节”。到秋天的“玫瑰节”这一天,学校把玫瑰花秧子分发给所有学生,让他们拿回去栽上,照料好,培育出美来。孩子们回家后,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必须常常提醒他们:要松土、施肥、浇水、除虫、防冻……。必须培养孩子的耐心并力争达到目的。当春天到来,孩子的第一个花蕾绽开时,苏霍姆林斯基称赞道:“这是儿童体会到为别人创造美所带来的初步快乐,儿童的眼睛在这一瞬间充满了纯洁的人性的光芒,由于内心十分欢快而发亮。这是培养情感所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功课之一。”我们有些学校也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当孩子们拿到花秧回去后,大多数家长非常支持,不仅教孩子种下花秧,同时也种下了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的种子。春天,当孩子们捧着各色各样的玫瑰来到校园时,学校是一片花的海洋。但是,有些孩子却两手空空地来到学校。他们的家长没有支持这项活动,当然孩子也就一无所获。实际上,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实践的机会,他失去的是对成功的追求和对创造美的兴趣和希望。
  由此可见,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举措,不要断然排斥,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心。因为一个孩子的茁壮成长需要方方面面的培养和锻炼,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以及无数次教育机会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完成。而这一切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才能提供。相信学校,支持学校的工作,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4、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平等相处
  家长的职业和职务情况各异,家庭境况各不相同,但作为孩子的父母,与学校和教师打交道时,他唯一的身份是家长,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贫富贵贱,相处应是平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工作再忙,只要老师来家访,必定热情接待,并且一再教育孩子要尊敬教师,不许有任何特殊。
  家长与教师取得联系时,有别于一般同志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能太随意,衣着及言行举止应规范。联系之前要有所准备:商讨什么问题,了解什么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与教师交谈时要注意场合,在办公室里交流应轻声,以免影响他人。与教师交谈应简明扼要,抓紧时间,因为教师的工作性质不同,铃声一响必须进课堂,谈话时间有限。对老师反映的问题要客观真实。
  家长与教师进行联系时,还要对教师的个性和语言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的个性,其实从日常孩子的交谈中就有所了解。家长对教师语言也应有一个了解。教师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他与你谈话是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他大多使用的是教育语言,即理性成分重一点。有时摆事实、讲道理、下结论似乎显得生硬或言重了,或显得人情味少了一些,或是有小题大作之嫌。其实理解了教师的职业也就理解了教师的语言。家长了解了教师的语言特点,就能更好地进行双向沟通,做好配合工作。
  有的家长很想与教师取得联系,可又怕挨老师的“训”,不知怎样与老师谈话。必须说明的是,如果教师当着孩子的面与你谈话,有些语言重了,但那是说给孩子听的,家长大可不必生气。而背着孩子,教师与家长的谈话就缓和客气得多了。与教师联系时,要相信教师,相信孩子,忘掉自己的身份,应以家长的平常心与教师打交道,这样就能相处好。
  和教师取得联系时,也应防止给孩子“吃偏灶”。有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如为学校建设工作作了一些贡献,或与教师个人过从甚密,因此要求教师多给孩子一些关照。这本来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要注意,“吃偏灶”实际上有百害而无一益。在群体生活中,如果因为家长的关系和教师有些偏心的原因,使有些学生过于轻易地得到荣誉,或不合理的关照,而其他学生获取荣誉又过于艰难,其结果,教师失去了公正,失去了威信,“吃偏灶”的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孤立并失去友谊,其他同学也会受到伤害。简言之,这是对所有人的伤害。吃亏是福,如果没有别人的特别关照,一切靠自己奋斗,品尝艰辛,历经坎坷,孩子会对这番努力难以忘怀,格外珍惜。让孩子受点委曲,吃点亏并不可怕,如果家长引导得当,孩子就可因此而更健康、更成熟、更能立于不败之地。
  5、遇事冷静,不把矛盾激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塑造健康的人的工作。但教师也不是完人,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教师队伍也良莠不齐。因此,与教师联系时,应冷静,切忌冲动,要避免产生矛盾,更不要激化矛盾。
  家长与教师联系也有几忌:
  一忌遇事“通天”,即有一点事就去找校长或向上反映。
  二忌“大嗓门”,有一点事就像个大广播一样不论场合地当众宣讲。
  三忌在孩子面前与教师“顶牛”。
  四忌不“就事论事”,乱联系,瞎分析。
五忌事后“调查”教师背景。
  这几忌,恐怕是教师共同忌讳的。
  问题与对策
  老师“请”家长,其实是“训”家长,不想去怎么办?
  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尤其是在学校表现不佳,如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或闯了祸等,老师就会请家长到学校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老师“请”家长的前提一般是孩子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是不愉快的事情,家长应有心理准备:无事不请你登“三宝殿”。每到这时,家长就不想去:办公室的门难进,教师的脸难看,话难听,家长人难受。其实,家长应该放下心理包袱,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首先要明确角色:孩子是犯错误者,教师和家长同是教育者,是合作者。其次要明白,教师的每一句话或每一个脸色都是针对孩子的,而不是针对家长的,家长应协助教师的工作。这时,家长切忌主动给孩子当辩护律师,否则,就改变了角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变成了对家长的“训”了。因此说,回避不是办法,也没有必要。家长必须与教师紧密配合,共同搞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