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让儿子拜其为师,他的家规成了治家典范

 Purefact 2016-05-24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东北边有一片绵延的群山,这片群山叫明招山。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座“明招讲院”(也称朱吕讲堂)。这座书院在南宋时期吸引了众多名人志士前来讲学授业,明招山也一度成为南宋理学传播中心,成为浙东南一带文人心目中的圣地。

  青山有幸,文风绵长。这种盛况的出现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南宋一代儒学大师吕祖谦。

婺学之祖 家学渊远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后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职。

  吕祖谦理学成就很高,他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开创的“婺学”,和朱熹开创的“闽学”以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开创的“心学”并列为南宋的三大学派,成为浙东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吕祖谦家学渊远,底蕴深厚。吕氏家族是宋朝著名的儒学世家,曾8代出过17位进士、5位宰相,先后有吕公著、吕希哲、吕好问、吕本中等大家。这一名门望族,历来十分重视对族人的教育。从吕希哲到吕本中到吕祖谦,吕氏数代都有家规家训传世。吕祖谦将它汇编为《家范》六卷,包括《宗法》《学规》和《官箴》等内容。

  《宗法》是吕氏家族之规范,它的核心就是“敬宗收族”。“敬宗”,就是尊重祖先、尊敬兄长。吕祖谦对于“敬宗”之道身体力行,先后两次在明招山为其父母丁忧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开头讲到的明招讲学盛况就发生在吕祖谦为父母丁忧守墓期间。所谓“收族”,就是要重视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相互扶持。“穷困者,收而养之;不知学者,收而教之”,不放弃、不抛弃家族中的每一个穷困者,并为他们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

朱熹不远千里把儿子送其门下求学

  吕祖谦一生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学术上很有宽宏函容和兼收并蓄的精神,在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上做了许多努力,最著名的莫过于促成了朱熹、陆九渊的“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发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春天。当时吕祖谦在福建武夷那里同朱熹共读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之书,编辑《近思录》。后来,朱熹送吕祖谦至信州(今属江西)鹅湖寺,吕素知朱、陆二人在理学观点上有分歧,所以约了陆九龄、陆九渊来鹅湖一会,共同讨论学术问题。

  鹅湖之会上,二陆主张先发明本心,然后加以博览,认为本心之性千古不变,明心功夫终究久大;朱熹则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先博览而后归之约,着重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双方辩论三天,虽然没有达成一致认识,却对各自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南宋思想的繁荣发展。

  从“鹅湖之会”可以看出吕祖谦同当时的思想大家都有广泛的交往,学术地位和人品也很受尊重。



  另一则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一点。南宋乾道九年,朱熹将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门下学习,并叮嘱他“事师如事父,凡事咨而后行”。

  同样设堂授徒的理学大儒朱熹把长子不远千里送到吕祖谦门下求学,这充分体现了朱熹与吕祖谦的交情和对他的信任。实际上,吕祖谦的学术声望和教育之道名扬全国并不是偶然,从他制订的《学规》中便可窥斑见豹。

        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肄业当有常,日纪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如遇有干辍业,亦书于簿。一岁无过百日,过百日者,同志共摈之。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书名于册后。怠惰苟且,虽漫应课程,而全疏略无叙者,同志共摈之。不修士检,乡论不齿者,同志共摈之。

  ——吕祖谦《家范·学规》

  【译文】

  凡参与学习的,以讲求经义大旨、明白道理躬行实践为根本。学习应该有规律,每天把学到的东西记录在本子上,多少随意。如果遇到有事情要停止学业,也要记在本子上。一年不要超过一百天。超过一百天的,大家一起摈弃他。凡有疑惑的地方,专门设一个本子记录。大家之后见面时,各拿所学与所疑的东西出来互相商榷,也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本子后面。怠慢疏懒苟且过活的学生,即使随意地应付了课程,却全然粗疏简略没有次序的,大家一起摈弃他。不培养士人应有的操守,为乡民所不齿的,大家一起摈弃他。

  在《学规》中,吕祖谦提出了“读书先学做人”的理念,重在倡导“明理躬行”,推行《礼记》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方法。学习要“躬行不懈”,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体现了他 “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的哲学思想和实学理念。

  “道统传千载,儒风振一时。”当年吕祖谦传授给学生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根基、品性的砥砺和处世的担当。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理解朱熹的感慨“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也才能理解朱熹不远千里、送子求学这一看似奇特实则睿智的决定。

为官最要紧的3个字:清慎勤

  “学而优则仕”,这是绝大多数传统文人的人生选择与理想。在出仕之后,如何做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一个青史留名的良臣?吕氏家族用《官箴》给了我们回答。



  所谓“官箴”是指从政之戒规、为官之箴言。吕氏家族是科第世家,吕祖谦的伯祖吕本中制定的《舍人官箴》和吕祖谦所作的《官箴》,极力倡导廉政清明的为官之道,记录了整个家族对如何做一个好官的思考与总结。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摘自吕本中《舍人官箴》

  【译文】

  当官的原则,有三条:清廉,谨慎,勤恳。懂得这三条,也就懂得怎么修身了。

  当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

  ——摘自吕本中《舍人官箴》

  【译文】

  当官处事,要经常想着给百姓带来好处。

  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

  ——摘自吕本中《舍人官箴》

  【译文】

  世上当官的,面对钱财和掌权的时候不能自我克制,常自己以为不一定会败露。有这种不一定会败露的思想,就无所不为了。然而,事情常常会败露,却不能主动停止(去做坏事)。所以存心治事,最应警惕的是初心,(这一点)不可不察。如果(事情败露后)运用权变智略百般补救,(即使)侥幸得免,损失也已经很大了,不如当初不做更好。

  “清、慎、勤”,这是吕氏家族对每一个出仕为官之人的整体要求和原则。清,就是临财自克,不贪不渎;慎,就是慎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之下,要有自制力,不受诱惑;勤,就是勤于政事,脚踏实地。同时,《官箴》还反复强调一个“实”字,“当官处事,但务著实”、“当官者难事勿辞”、“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强调做官要有实干精神,不避困难,不耍滑头,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

  “明招古木叶千层,山自浮云溪自横。”明招山上的花儿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在吕祖谦短短四十五载的年华中,他把理学的种子撒遍了明招山野、大江南北,把文化的根脉用讲学著书来延伸,直到最后,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一起埋在了这片深沉的土地里。而深厚的家族传承,渊博的学识,平和的气度,让后世仰之弥高,泽被千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王秋韵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