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希贵:从教案学案到“新学程”,我们正在进行的新探索

 大石头收藏 2016-05-24


编者按:

     “ 新学程”,作为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进行的一项新的探索与实践,它源于怎样的思考? 在实践中如何的实施并“推进”?

     李希贵校长在为广东中山杨逸仙小学体育路学校解惑答疑、把脉发展时系统的阐明了从教案到学案到“新学程”,营造新的学习生态,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新学程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项新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和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概念,能否经得起教育理论的追问,还有待大家的共同探索。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教案的撰写,一位老师或一位教学管理干部,如果能下力气指导青年教师写好教案,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后来,当我们强调学生主体的时候,许多地方创造了学案一说,应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一位老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学习流程,肯定有利于将教学转变为学习。

 

然而,用一个学案去指导那么多不一样的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即使有些教师在一个学案内部再添加不同的要求,也往往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教学目标大都是统一的,且学习方式,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每位学生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需求。

 

新学程试图在学生自主发展、自我体验方面跨出更大的步伐,我们把它定义为学生个体学习成长的路径。也就是说在新学程的背景下,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起点、终点、过程都是可以不同的,包括他们学习的宽度、厚度、深度也是可以完全不同的。新学程起码具备这样三个特点,一是自主性,这个自主,不仅是学习方式,也包括对学习资源的组织,根本上是对学习目标的自主确定;二是综合性,每位学生的学程已经调动方便他形成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所有资源,所谓左右逢源是也。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教学关系到资源配置、检测评价等等,都综合性的形成自己的学习与成长路径;三是独特性,适应自己的个性,满足自己的兴趣,甚至有利于唤醒自我潜能,这样的学程才真正能帮助每一位同学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样说来,我们似乎就不能用“推进”这个动词来描述新学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成长路径是落地开花。更大的精力,我们应放在平台的搭建、资源的组织、机制的创设上。当我们为不同的学生留足了空间,给足了相应的资源,解开桎捁的枷锁,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成长方式,很快便在校园里生机勃勃,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一些梳理提取归纳的思考,有一颗包容学生犯错、始终坚持学生自主体验的心,新的学习生态就会出现。

 

在十一学校,曾有无需语文课,一年阅读200多本名著的高二学生,也有高一即接到大学签约,而仍然学习了两年高等数学的学霸,去年竟有一位初一学生,入学时即达到了雅思考试7分的成绩,他的英语学习自然应该有他完全不一样的6年目标和路径。当然,更多的不是这些奇特的案例,那些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一旦放开之后,他们在每一天里,每一节课上的需求和个性化的学习都给了我们极大的挑战。

 

我们的策略应该是让学生“暴露”他们真实自然的学程,一般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几种类型,按类型进行研究,进行指导和管理,也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再在其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教学习惯。


附:广东中山市杨逸仙小学体育路学校办学的创新实践与困惑

     我校是一所创办十年的民办学校,在广东中山市享有盛誉,每年一年级招生的学位都十分抢手。但在一片喝彩声中也隐藏着重重危机。原本,“为了每一位孩子的终身发展”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与追求。但面对科技进步、社会转型、学校再发展、家长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学生生态、教师生态、课程等,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再不对我们的课程、学程进行改变,我们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已经是势在必行。如何变?怎样变?我们一直在思索,直到2015年11月14日,我校4名老师在孙华校长的带领下有幸在杭州萧山参加了“全国首届新学程大讲坛”,学习聆听了李希贵校长及十一学校的老师们的报告。大会提出的“基于孩子的基因,综合孩子的素质,循着孩子的兴趣,成就属于孩子的未来”和在管理单位中实现从注重“课程”到注重“学程”转变的思想与实践给老师们犹如打开了另一扇思维的窗。

      但在实践中,我校也存在一些困惑:如何对学生的学程进行准确的分析?如何推进新学程研究?(本文根据广东中山市杨逸仙小学体育路学校供稿编辑)



  “学校问诊”专栏启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