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际互动后面的起心动念_屍弃子

 幻圆 2016-05-25
注:该文的是本人吸收古国治老师一家人的亲子课讲义、麦基卓、黄焕祥的《懂得生命》和《懂得爱》两书中观点、凯蒂《一念之转》,加上自己实践心得而成,供参考。

照料,主要指物质和生活上为别人安排,潜在的台词是:你无能,没有我,你是不行的。照料的对象为婴儿或者丧失生活能力的人。照料在这里是个偏义复词,偏重于料。照料如果是自己主动给出的,很多时候包含过度的热情和操控,别人并不需要,只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已,其心态,是要显示自己的价值或者操控感。儿童通常因为无力抗拒大人的权威而接受太多的照料,继而成为父母包办溺爱的受害者,因而降低自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如果照料的同时,有少许尊重别人感觉的考虑,就是可称为照顾,但是,很多人,不是是照料,就是照顾。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讲,照顾中的“照”,是洞察的意思,“顾”,是根据照到的内容回过头来采取行动。照顾,要审时度势,兼顾他人的生理和心理,这样的照顾,可以称为关心。
一个人需要关心,不需要同情。
同情,是迂尊屈贵的想法。“这个乞丐(比起我)太穷了,很可怜!”都是比照自己的情况而产生的。同情的人未必懂得爱,只是觉得对方处于弱势而同情。同情他人,未必会被他人接受,即使接受的人,未必能够一直快乐和心生感激。接受者与给予者产生疏离感,原因是接受的人会有压力。这个世界上,从普通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喜欢清白感,并不愿意欠人家的,也不愿意处于弱势。所以,同情,虽是出于好心,最后未必有好报。
爱,有很多解释,我更倾向于,爱是与你同在。
清白感,是自我防卫的机制。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不欠人家的,只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会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向别人求助。如果接受了他人的帮助,不要因为歉疚感而躲开,不要躲避有恩于你的人,要面对。如何面对?有恩报恩,报不了,把歉疚感变成感激。
同理心,与同情相比,更理智而已,但是还有弱视对方的心理。潜台词是:如果不是同理心,我就不会调整自己来适应他,否则他会受不了。
共鸣,是出于尊重。尊重一个人,比帮助一个人重要。尊重,是重视自己又重视他人,就是允许别人跟我不一样。我们不同,但是可以互通有无,可以交流观点。把自己当人,把别人也当人,对别人的生命故事有好奇心,共鸣就产生了。子曰:和而不同。不同的观点和感受的交流,善于搭配,就可以和。比如,跳舞的和弹琴的,舞者可以根据琴声的韵律来安排自己的舞蹈,琴手也可以根据舞者的韵律来配乐。

我们不敢和他人分享我们的感受和观点,是害怕伤害到他人。我们不可能伤害到任何人,任何人也不可能伤害到我们。每个人受到他人非暴力的伤害,跟他对听到的话和看到的行为的解释有关。
做个比喻,甲有心脏病,乙打了甲一拳,甚至打之前知道甲有心脏病,结果乙一拳把甲打死了。验尸报告查明,是这一拳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那么虽然法律上规定杀人偿命,但是法官的判决是不负完全责任,因而不会判死刑。这种判决,按照世俗道德的观点,知道人家有心脏病还打人家,这个人太可恶了,罪加一等!但是法官不这样判。
如果没有内在的造成伤害自己的解释机制,我们就不能伤害到任何人,任何人也不能伤害到我们。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道理,对自己做个彻底的审判。我们无罪,别人也无罪,我们只对自己负责。
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是平等的,别人也要对他的情绪负责。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自己心理模式造成,我们的防卫和攻击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甚至消失了。防卫和攻击,都是把自己受伤的内在情绪投射出去然后采取行动的。知道了要对自己情绪负责后,余下的,就是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人,具有社会属性,要与人相处,不是独来独往的。你不听,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我的观点和感受,但是我不会强迫你认同。
有一定理性的人,常会说:“我都没有什么,就是担心他受不了。”看似为别人担心,但是最终的担心还是怕被别人抛弃。我们常常因为低估他人的涵养而不敢讲真话,也因为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承担他生命中发生的一切而弱视对方。我们要做的,是放下对他人的担心,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可以把自己了解的事实和感受告诉别人,然后放下对别人的担心,放不下,就把担心变成祝福。
“你今天迟到了,我刚才是有意批评你。现在,我也想听听你迟到的原因。”允许自己说,也允许别人说,自己为自己负责,保持了解他人的兴趣,共鸣就开始了。
责备,是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身上;防卫,是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的完美的形象。自责,是认为自己伤害了自己完美的形象,严重者会造成难以摆脱的愧疚感乃至罪恶感。
责备他人不成,就成了受害者。“我妈妈不应该重男轻女,她只爱弟弟不爱我,使我的童年不幸福!”别人不应该那样对我?这句话正确吗?确定?我们能够控制别人怎么样对我?不应该后面就是应该。“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我们把这句话说出去,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听我们说?还有没有人愿意接受?放下我们的不应该,看看我们将会怎样对待别人!你会有很多惊喜。
自责,是来自于对自己的应该。会放下对他人的应该和不应该,就会放下对自己的应该和不应该,愧疚感和罪恶感就会消失。应该,是自己的需要而已。“我要的是支持,你给我批评,我不要。”把自己的需求给别人讲明白,别人给不给,是别人的事情。
放下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对自己负责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