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通的艺术

 富贵竹lnm00rpk 2021-12-29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


今天我想为大家解读一本大部头的书,就是这本《沟通的艺术》。


沟通方面的书,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包括樊老师讲过《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等等,但是沟通这个话题,可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对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想知道怎么才能成为沟通高手。

 

这本书呢,是美国非常受欢迎的一本通识教材,所有想提升沟通能力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经典。到现在已经再版14次了,14次的大浪淘沙啊,不好都难。因为是教材,所以知识密度非常大,它不仅提供了很多沟通方法,还从根本上、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把沟通的底层逻辑非常透彻地讲明白了。


 为什么要沟通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我们人为什么要沟通。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生活,可以说是对沟通依赖程度最小的时代了。想娱乐一下,打开视频网站追个剧;想买东西,打开淘宝逛一逛搜一搜;想吃东西,打开美团或者饿了么让外卖小哥送来。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能不能真的不沟通呢,能不能真的彻底享受孤独呢?

 

书里边讲了一个横渡大西洋的探险家,W·卡尔·杰克逊的例子。他在茫茫大海中独自航行了55天后,在日记里这么写:“我发现第二个月的孤独使我深感痛苦。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自给自足的人,但是此刻我终于明白,没有旁人作伴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还有一位新闻记者特里·安德森,他曾经被困在黎巴嫩做了七年人质,被解救之后他说,“我宁愿与最糟糕的人相处,也好过没人陪伴。”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处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愉快就变成了痛苦。”你看汤姆·汉克斯演的电影《荒岛余生》,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与世隔绝,没人说话。怎么办呢?他把一个排球画上人脸,把它当成一个人来作伴,跟排球聊天。

 

跟人沟通,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一项生理需求。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人群中最快乐的10%的人,是社交生活最丰富的那部分人。你想想看,你朋友里面最爱社交的那几位,看起来是不是总是挺嗨的一种状态?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跟人沟通是为了一个具体的事。比如告诉理发师你想剪个什么发型、跟老板和同事谈工作、告诉医生你哪儿不舒服等等。如果沟通出了问题,真挺要命的。有一份研究发现,有超过60%的医疗事故是糟糕的沟通引起的。

 

所以,我们怎么来判断自己的沟通能力?就看沟通是不是适当,能不能让自己和别人感觉更好,是不是有效解决了问题。


01 沟通高手的特点


那沟通高手通常有哪些特点呢?书里边给出了这么几个重要的特征:


首先,沟通高手都拥有多样性的行为反应,而且有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啊,有人攻击一个沟通能力很高的人的家乡,这个他可以沉默,可以用玩笑回应他,可以坦诚地告诉对方他的说法让自己不舒服,他有一个备选的行为库。


然后,他会根据具体的环境,判断哪一种反应对自己最有利,对别人也最好,然后挑选出来,做出恰当的反应。但是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我们一听别人有地域歧视就气坏了,或者就只是忍气吞声,最后在交往中陷入被动。


其次呢,沟通高手都具备一定的认知复杂度。也就是说,他能意识到世界复杂性。比如,一个老朋友最近有点冷淡,沟通高手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可能性,是不是他遇到什么事了,是不是最近自己太忙了,而不是固执地在一个点上猜疑,想这个人就是白眼狼,就是莫名其妙。

 

接着,沟通高手都具有很强的同理心。这个我们后面会详细讲。最后啊,沟通高手还会进行良好的自我监控,他们会很客观地观察自己的行为,然后调整行动。其实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些特质归纳起来,就是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反应来进行互动。

 

其中了解自己是第一步。那你了解自己吗?

 

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事实上,沟通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唯一的方法。我们是借由别人的反馈来判断自己的,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来自和别人的互动。


婴儿一出生,父母就疼他、爱他,经常夸奖他,慢慢地他会得出结论,我是被爱的,我是一个好孩子。小孩子是没有其他途径了解自己的,他就是看周围的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如果他得到的反馈很不及时,或者你总是严厉地苛责他,他就会认同自己很差。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因为这对孩子太重要了。

 

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父母,还有一些被称为“重要他人”的人,比如,我们特别好的朋友,如果总是很笃定地强调我们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优点,我们就很可能相信。一个影响很大的老师,断定某个孩子不擅长一个学科,也往往会对这个孩子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我们会从这些重要的他人那里不断得到关于自我的材料。这些东西可能很主观,可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歪曲。所以,自我也有一个变动的过程。


02 自我袒露的作用和影响

 

当我们和别人进行自我袒露的时候,最容易发现这一点,你很可能会发现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以为的自己,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所谓的“自我坦露”,其实就是敞开心扉的过程。

 

人为什么要自我坦露呢?

 

首先,可以一吐心中块垒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跟一两个老铁一起在街边撸个串,彼此说说自己苦恼的事、后悔的事,是很治愈的。毕竟,很多东西如果自己一个人背着,心会很累。跟朋友说说,思想包袱就会放下一些,心里轻松一些。

 

其次,自我坦露能帮助我们跟别人建立关系、维持关系无论是谈恋爱、还是交朋友,在我们开始一段关系的时候,总是需要打开心扉,讲讲自己。《三国演义》里面刘关张三人刚一见面就敞开心扉,讲出自己的经历和志向,于是便一见如故。在我们跟朋友或者恋人相处的过程中,互相也需要越来越深入地打开自己内心,这样的关系才会牢固。人们就发现,那些越是能够深入地彼此坦露的夫妻,对自己的婚姻越满意。

 

另外,自我坦露还能帮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绪当你为一个问题苦恼,感觉头脑中萦绕着很多杂乱的想法的时候,不妨找朋友聊一聊。因为自我坦露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想法的过程。这个朋友未必能给你什么新的想法或者提示,但你说着说着,思路往往就自动变得更有条理,甚至豁然开朗。

 

不过,敞开心扉也不是没有风险的。就像一个蚌打开坚硬的壳,露出里面柔软的部分的时候,就容易遭受攻击。自我坦露可能造成对方对你的负面印象,甚至你会因此被拒绝。比如你在面试的时候告诉对方,上一家公司开掉你是因为你总迟到,这家公司可能也不敢要你了。


所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男主角在面对证券公司高管的时候,拼命掩饰自己落魄的窘境。他儿子说他们没有车,他吓得赶紧大喊一声,假装被马蜂蜇了,生怕对方因此看低他,失去发展机会。

 

自我坦露还可能造成不满、或者伤害比如你觉得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太黏人,而且把这种感觉坦诚相告,你俩就有可能闹得很不愉快。比如你如果直言不讳地告诉你的同事,你觉得她穿衣服的品味太差了,你想想她心理阴影的面积得有多大?《生活大爆炸》里面的谢尔顿,经常毫无顾忌地把别人评判得体无完肤,在剧中是显得很好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老是这样,是会挨揍的。童言可以无忌,成年人还这样,就不能被接受了。

 

自我坦露有时还会让你丧失影响力比如一家公司的中层,老板要求周末加班,他手下的员工开始抱怨。这时候他告诉大家说,他也不想加班,但他说的话老板根本不听。这下员工们倒是知道了他的苦衷,但他会因此丧失掉一些对员工们的影响力。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上司在公司无足轻重,跟着他混没前途。


 沟通是构建自我与他人的交流 


01 怎样打开自己的内心

 

现在我们知道了自我坦露很重要,却又有各种风险,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敞开心扉,又不至于被伤害呢?书里给了我们这么几条建议:

 

首先,你要衡量一下眼前这个人对你的重要程度如果你很想跟对方成为朋友,之前很少有机会私下交流,而眼下你们难得地坐在了一起,那么,自我坦露就可以帮到你。比如说说各自的爱好啊、经历啊什么的。当然,如果对方已经是你的朋友,说说自己的私事也会让你们的友情更紧密。但是,如果你们还不太熟的话,不要轻易地亮明你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看法,尤其是负面看法。

 

第二,注意坦露的程度和方式在一些正式场合,比如上课、开会的时候,坦露私事就要非常注意了。学生们的确喜欢那些偶尔讲讲自己故事的老师,但如果讲私事讲得太多,也会引起反感。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自我坦露也要控制一下。我以前曾经做一个旅行杂志的主编,有一次一个读者在网上找到我,要我的电话,说要跟我说事情,然后在电话里就开始倾诉,说她的生活遇到了多么多么严重的问题,心里有多么多么苦,一说起来就停不下来。我很尴尬地听了一阵子,后来不得不说我还有事,挂掉了电话。毕竟,我跟你素不相识,我这杂志也不是心理咨询方面的杂志。我觉得这种自我坦露的程度就有点过了。

 

第三,衡量一下坦露的风险除非你确信对方非常信任你、支持你,否则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负面信息。尤其在工作场合,不能口无遮拦。也许你觉得老板毫无道理,客户得寸进尺,但不要轻易把看法说出来,否则很容易惹上麻烦。

 

第四,想一想在这个场合说心里话会有什么正面后果。如果没有,就不要说想想看,如果有个人对我们说,“我觉得你的鼻子很丑”或者“你人不坏,但是全无用处”,我们是什么感觉。有人爱把“我这人说话比较直”当口头禅,当作粗鲁无礼的通行证。但是有谁会喜欢这样的人呢?

 

第五,想一想你们的自我坦露是相互的吗一个人打开了心扉,常常能换来对方也打开心扉。但如果一直是你在坦露,对方仍然紧锁心门,那么你最好控制一下自己了。

 

沟通是相互的,只从别人那里得到构建自我的材料,或者光是自顾自地展现自己的内心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能更好地认知对方,更好地进入对方的内心,才能更好地推动沟通的进程。

 

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的大脑只能抓住一小部分,来组织解释,得出自己的印象。这是大脑的机制决定的。比如说,你有一个室友,他每天都会做很多事情,但是真正能进入到你意识里的只是少数,他扶老奶奶过马路,他倒垃圾,他做特别多的事儿,可能你只注意到了他没刷碗。实验表明啊,我们更倾向于留意别人的负面印象。


02 怎样进入别人的内心

 

那怎么才能不陷入自己一厢情愿的解释,找出对方真正的立场呢?

 

作者教给我们一种叫知觉检核的工具。怎么做这个知觉检核呢,比如你看到室友不洗碗,你可以分这么三步:首先,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我看到碗还在水池里”。然后,列出关于这个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你是打算过一会儿再洗,或者是忘记了今天轮到你洗”。第三步,请求澄清。“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

 

知觉检核出能够解决信息暧昧的问题,不过有时候沟通的问题是,你明白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你不了解他们想法背后的原因。

 

而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同理心的参与了。用书里的话说,同理心,是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站在别人的鞋子里的能力。其实,同理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一个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往往也会不开心,甚至跟着哭起来。不过,人的同理心的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同理心强一些,有的人同理心弱一些。这跟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都有关。

 

同理心的强弱,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认知复杂度有关。

 

认知复杂度说白了就是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人们发现,无论是在婚姻关系中、职业晋升、帮助抑郁人群还是在说服他人方面,提高认知复杂度都能让沟通的效果更好。这也很好理解,如果你能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那么你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就相对容易,沟通也会更顺畅。

 

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是认知复杂度低的表现。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提高彼此的同理心和认知复杂度呢?书里介绍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方法——日本的一群小学生发明的枕头法。有点类似我们以前讲过的六顶思考帽,通过体验不同的立场,来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和认知深度。

 

他们是用枕头的四个边和一个中心来代表不同的立场。

参与沟通的人轮流拿着枕头的一个边,轮流更换自己的立场。

 

枕头的第一个边,代表人们本来的立场:我对你错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枕头的第二个边代表你对我错拿到这一边的时候,就需要你放下原来的观点,尽最大的可能来解释对方观点的合理性、驳斥自己原来的观点。这样除了能够帮人发现对方观点的优点,也更能看清自己原来观点的缺点。即使你最终还是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起码这样可以帮你理解它背后的原因。我以前曾经听到过有人说,夫妻吵架怎么解决?让双方交换一下台词,再吵一遍。跟这个方法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个边代表双方都对,双方都错在这个立场上,你会用更加公平的眼光看待彼此的观点,承认双方的看法各有长处和短处,也会增进互相的理解。

 

第四个边代表的立场是“这个议题不重要”。当人们开始在一个议题上争论不休,很容易陷在里面,仿佛这是一个天大的分歧。用这个立场看问题,就能帮我们跳出来,冷静下来,也许就会发现,大家的分歧并不那么重要,共识才是主流。也许发现这个问题本身也并没有那么重要,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关心。

 

枕头的中心代表“四个立场都有真理”。这是最后一步,它会帮人们认识到,之前的每个立场都有可取之处。探索过这些立场之后,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新的思考模式,看问题的高度上了一个层次,大家对彼此观点的容忍度也提高了,沟通氛围变得更好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怎样打开自己的内心,也了解了怎样进入别人的内心。接下来,我们需要一起面对所有人内心世界当中的一个巨大存在:情绪。


03 怎样处理沟通中的情绪

 

谈沟通,情绪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因为情绪,世界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父子成仇、情侣分手、同事反目、生意散伙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理沟通中的情绪呢?


中国传统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很高级的修养。不过现代的研究发现,那些过度追求理性和自我控制、而总是隐藏情绪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得上癌症、气喘和心脏病。你想啊,一个人脑子里装满了生活工作的焦虑,对有趣的事情毫无感觉,情绪又不表达出来,自然很难有个好身体。

 

那么,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才合适呢?书里给了我们几条建议:

 

首先,要觉察和辨认出你的情绪。有一些人对于自己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其实是比较糊涂的,而且他们往往也不重视自己的情绪处在一个什么状态。所以,先要重视起来,经常观察自己的情绪,辨认它是焦虑,是担忧,是伤心,是矛盾,还是别的什么。不要骗自己,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当众说话的时候不应该害怕,就否认害怕这种感觉的存在。

 

在辨认自己情绪的时候,很多人在情绪词汇方面是很匮乏的,在别人问的时候,经常回答还好,不错,马马虎虎等等。你不妨试试,看你能写出多少描述情绪的词语。书里149页有一张情绪词汇表,列出了一百多个词汇,你可以找来看一看,或者在网上搜索一下。一个人掌握的情绪词汇越丰富,对自己情绪的辨认就越清晰,对情绪的掌控力就越强。

 

很多时候,人的内心是有好几种情绪混杂在一起的。比如有时候我儿子跟我闹着要零食,我心里既会因为他撒泼生气,又有点可怜他,有时候还觉得他那个样子挺搞笑的。在几种情绪掺和在一起的时候,人一般只能辨认出最负面的那种。在这种情况下,人如果只说出来最负面的那种情绪,大家就会闹得很不愉快。比如我儿子在那儿闹,我有时候就只表达了生气,训他一顿,然后他就抹眼泪。如果我能觉察到,我心里其实还觉得有点好玩,那我跟他说话可能就会心平气和得多。所以,以后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不妨认真地辨认一下自己的情绪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需要强调一下,觉察和认出情绪,并不意味着要把它说出来,而把它说出来,也并不意味着要顺着情绪去行动,要清楚这个区别。顺便说一句,实际上,愤怒的时候砸东西,看起来是发泄出来了,其实会让人更愤怒。那怎么才能平息怒火呢?樊登老师介绍过正念的方法,其中一种练习就是观察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我看着看着,比如焦虑情绪,它就像一朵云一样,慢慢自己消失了。

 

表达情绪要注意时机一般来说,当你觉得一股强烈的情绪在体内唰一下升起的那个瞬间,不是表达情绪的最好时机。这时候你脱口而出的怒骂,可能在未来会让你后悔。你最好先冷静一下,思考一下,然后平和地表达出你的情绪和观点。

  

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要认识到这种情绪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的。所以,要为自己情绪负责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对方。这个挺反常识的。我们平时会觉得,明明是他气我啊,当然应该是他负责。但书里告诉我们,不对,为我们情绪负责的是我们自己。对方可能根本没想让我们生气。如果对方真的是故意想气我们,那我们就更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对方一说个什么话,我们完全是应激反应,气得要死,那我们就相当于对他说:来,这是我的情绪开关,你随便按,我的情绪受你控制,由你来负责。我们不就完全被别人操纵了吗?

 

当一种情绪会降低你的效率,阻碍你发展的时候,它通常被称为无助益情绪。比如,过度的焦虑、恐惧。很多无助益的情绪,都来自一些非理性想法,比如,认为自己应该完美;比如,以为只有赞同别人才能被喜欢。认知疗法认为,我们应该辨认自己的情绪,注意引发情绪的事件,然后驳斥自己的非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感觉。

 



好,我们讲了我们会在沟通中形成自我认知,并且可以通过自我坦露不断校正调整这种认知。而我们之间的这种沟通,又是通过表达和倾听来进行的。

 

 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01 说话的艺术


对沟通表达来说,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都知道巴别塔的传说,人类联合起来要建造一座通向天堂的塔,眼看就要建成了,上帝一看,呀,这要是让他们建成了,还有他们做不了的事吗。于是,上帝为了阻止这件事,想了一个办法,让人类开始说各自不同的语言,于是大家互相听不懂了对方在说啥了,没法合作了,塔也就建不了了。

 

当然,除了不同国家人沟通时跨语言的挑战,对我们日常沟通影响更大的是说话的艺术。比如,什么话该说,什么时候该说,该用什么方式说,都是有着非常多技巧和原理的。


首先,在给对方提意见、表达不满的时候,说“我”比说“你”更有效比如我们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事,几个人一起吃饭,一个男性在饭桌上讲荤段子,如果同桌的女性要表达不满的话,怎么说效果比较好呢?

 

第一种:“你这人真下流!”

第二种:“我感觉很尴尬。”

 

感觉到没有,用“你怎么怎么样”来提意见的时候,是在评断对方这个人,给人一种指着鼻子数落他的感觉,很容易激起对方的抵触。而如果说“我怎么怎么样”,也就是描述“我”的感觉,就不那么容易激怒对方,而且表达得更准确,因为这的确是“我”的感觉啊,“我”的感觉并不足以让我对一个人作出评价。

 

当然,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要多说“我”。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我我我”,会让人觉得他太自我中心、太自恋了。

 

那怎么办呢,就需要第二点,在沟通中多用“我们”这个词。比如给下属或同学提建议的话,可以说“我们需要做个计划,有备无患。”“我们一开会就会严重超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一下。”

 

用“我们”这个词,除了显得彼此亲近,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我们是同一个阵营的,我们一起来面对问题”的立场,这会让大家头脑更清楚地面对问题,而不是互相针对。有研究发现,喜欢说“我们”的夫妻,比起喜欢说“我”和“你”的夫妻,对婚姻的满意度更高。而如果把“我”和“我们”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用,比如“我建议我们做个财务计划”、“我希望我们能多想一些办法”,会更容易让人接受,沟通的效果更好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应该少用呢?


首先是“低权力语言”,也就是弱势的语言。比如:

闪烁其词型的:“我有点失望”、“我猜我想要……”

犹疑试探型的:“嗯,我可以打断一下吗?”、“希望你可以——呃——试着准时一点。”

还有否定式陈述:“有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说”、“我不太确定,不过……”

 

很多研究显示,总是用这种“低权力语言”说话的人,会让人觉得没有自信和权威性,也缺乏魅力。

 

可能有人会犯嘀咕,刚才不是说要多说“我”、“我们”,要显得温和一些吗?我想强调的是:温和,不意味着弱势。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温和的语气也可以是坚定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说话都给人既温和又坚定的感觉,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是“我建议我们讨论一下明年的计划”,弱势的语气则是“嗯……那个……我们要不要讨论一下明年的计划……”。感觉到区别了吗?

 

当然,低权力语言很适合上位者使用,比如,老板可以对秘书说,“你介意复印一下这份文件吗”,大家都知道这其实是命令,但是它还是能营造出礼貌、体谅的感觉,减少提要求的人与接受命令的人之间的距离感。

 

除了“低权力语言”要慎用之外,我们在沟通中还应该尽量避免把事实和意见混淆。举例来说,“你忘了我的生日”,这是事实;“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是对这个事实产生的意见。“你否定了我的创意”,这是事实;“你不尊重我的工作”,是意见。你发现了吗?当我说的是一个事实,可以明确判断我说得对还是错的,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但如果我说的是意见,就很主观了,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

 

还有一种混淆也应该避免,那就是把事实和推论混淆了。比如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给你发了条微信,问你要不要一起吃晚饭,你因为有事没及时回复。过了一会儿,他问你为什么生他的气。你看,这就是把推论当成事实了。其实你根本没生气。如果把意见和推论当成事实来说,就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或者误会。


在一个沟通的场景里,有人说,就有人听。我们一般对“怎么说”很重视,却常常会忽略该“怎么听”。我们一般的直觉是,我长着耳朵呢,对方说,我听着不就好了吗?其实不是这样。书里说,我们一直都在听,却不一定在倾听

 

但是倾听又特别重要。有一项研究显示,那些更善于倾听的人,在职场中获得了更好的晋升机会。在人力资源主管们眼中,理想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各种技能中,倾听能力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02 如何进行有效倾听


那怎么才能有效地倾听呢?这里边要注意这么四点:

 

第一,少说话古希腊哲学家季蒂昂的芝诺有句名言“我们生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我们有太多人在该倾听的时候,急于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了。如果你真心想要理解对方,就不要在对话中抢话筒。

 

第二,屏蔽干扰在工作场合、在家里,都有很多东西打扰我们的交流。对方正说呢,你手机来了个电话,或者电视机开着,里面热热闹闹地表演节目,或者过一会儿你又想吃东西了,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分心。所以,如果谈话足够重要,就尽量先把这些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都屏蔽掉。把手机静音,把电视关掉,把挂心的事记在本子上。然后,认真地开始倾听。

 

第三,不要过早评断我们都知道应该让人把话说完,不过很多人还是会忍不住过早地评断对方,以为对方要说啥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尤其当对方在真诚地给你一些建议的时候,你更应该先听完再回应,而不是急于为自己辩解。

 

第四,寻找关键意思倾听不是被动地用耳朵听,而是在听的同时用大脑快速地思考。要知道,思考的速度是比说话速度快的。所以哪怕对方真的重点不突出,我们也能利用自己思考速度的优势,抓住对方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

 

性格外向的人尤其应该注意这些点。因为外向的人更喜欢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话往往会迅速作出反应,没等对方说完可能就开始说自己的看法了。耐住性子认真倾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当然,倾听不是像个假人一样在那一动不动地听,听的过程中你肯定是会有一些回应的。关于回应方式,我想重点说说给对方的情感支持。因为这是我们平时经常会做错的一件事。

 

比如,孩子的玩具坏了、哭了,朋友遇到了公司不公平的对待,很愤怒。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情感支持。而我们大多数人在这时候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会说“不要难过了”、“别哭了,这不值得这么伤心”、“别紧张”、“这有什么可担心的”等等,还以为这么说能安慰人呢。很多人没意识到,说这样的话其实是在否认对方有感觉不好的权利。有一项调查就发现,那些有亲友去世的人们收到的80%的安慰语言都没带来真正的帮助。真正有帮助的安慰,就是认同他们的悲伤,表达同理心。比如说,“遇到这种事,你一定很难过”、“这种事真是难为你了”,这才是情感支持。

 

更糟糕的回应方式是“当初你就不该如何如何”、“让你不听我的,现在后悔了吧?”这种话对对方的情绪是火上浇油,毫无帮助。还有人会说“我上次遇到的事才厉害”,然后滔滔不绝地开始讲自己的故事,把焦点从对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还有的人,别人刚抱怨两句,他马上就开始防卫,撇清自己。电视剧《大宅门》里的唐幼琼就是这样的人物,口头禅是“这事儿不赖我”。这些都不是好的回应方式。

 

如果你听了对方的倾诉,想给他分析、提建议、甚至做出评价的话,要非常谨慎。要先确定对方愿意听这些,最好是人家请你帮他分析、提建议、作评价的时候,你再这么做。否则对方很可能会抵触。而且最好先表达了同理心,了解清楚情况再说。要顾全对方的面子,没有人喜欢被教训一番。

 

在语言的沟通表达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非语言的沟通。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等,有时候比你说的话更能暴露你的真实想法。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学了表达,跟人还是摩擦很大,因为人天然地能识别别人的言不由衷。如果你嘴里说抱歉,脸上却一脸无所谓,只会更触怒对方。

 

记住了吗,在提意见、建议的时候,不妨多说“我”、“我们”,少说“你”;在沟通中最好少用“低权力语言”和负面评价性的语言,不要把事实和个人的意见、推论混淆起来。


在倾听的时候要少说话,屏蔽掉干扰因素,不过早地评断对方,有意识地寻找对方表达的重点。在对方情绪不佳的时候,还应该给他情感上的支持。不要轻易地为对方分析、提建议、下评断。

 

人与人主要的沟通,一般建筑在某种关系上,像是家人啊,伴侣啊,朋友啊,所有的关系都包含着一些情绪,这些情绪构成了沟通的氛围。很多沟通不畅的情况,都源于气氛不好。那如何改善沟通的气氛呢?


03 如何打消对方的防卫心理

 

想要有好氛围,首先不能让对方有防卫心态。否则大家心里举着盾牌,随时准备为自己辩护,还怎么聊天?那怎么说话才不会让人有防卫心态呢?学者杰克·吉布总结出了六个关键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要用描述性语言,而不要用评价性语言。比如,“我要完成你没完成的那部分工作,我感觉很累。”这句话是描述,重点表达“我”的感受。而“你怎么一点责任感也没有!”这句话是评价。这样的话当然会引起对方的防卫心态。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要用“我”的语言而不是“你”的语言来提意见,是殊途同归。我跟我儿子说话的时候,这方面就做得不好。我经常对他说,“你怎么老是站在椅子上!”“你怎么又不收玩具!”这样的话。现在想想,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少用。

 

第二,要以问题为导向,而不要企图支配别人。问题导向的沟通,比如,“看起来我们有点麻烦了,看看我们能不能共同找出两全齐美的办法”,聚焦在问题本身,聚焦在找出办法,而不是压倒别人、战胜别人,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防卫心。

 

第三,真诚,而不要玩计谋。这世界谁都不傻,也许有人会上当一两次,但日子一长,计谋终究会被看透。你看宫斗剧里面的那些爱玩心计的貌似很聪明的人们,时间一长都会暴露。即使玩计谋的人初衷是好的,但当对方发现自己被人操纵了,仍然会愤怒。不过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真诚,不是说你想到什么就脱口而出,像《欢乐颂》里的邱莹莹那样,还是要讲究场合和时机、认真想好后再说。

 

第四,要有同理心,不要冷淡对人。比如,当对方遇到了挫折,有同理心的沟通方式是“我知道你在这件事上花了很多心血,但有时候事情就是不如人意。”而冷淡的说法可能是“没办法,有时候事情就是会出错。”显然前者会让对方更舒服。

 

第五,要平等,不要带有优越感。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每当跟你说话的时候,他们都要摆出一种“我比你更懂,更优秀”的态度,居高临下。比如说“看着好了,你这办法跟本不行。”这种姿态会只让人恼火,不会有好的沟通效果。以前我有过一个同事,搞策划的,无论别的同事说什么,他都是一幅“你们说的这些我早想到了”或者“你们这些都是小儿科”的态度,在任何场合都在显示自己有多重要。其实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更重视平等,并不喜欢秀优越感。

 

第六,要协商,不要下断言。很多人对自己的意见有种强烈的自信,他们总是相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全部事实,掌握绝对真理,对其他观点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态度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在心里竖起盾牌。而协商的心态,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如果其他观点更合理,他也会接纳。这样的沟通氛围显然更好。

 

04 如何面对对方的评价与批评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怎么沟通才不会唤起对方的防卫心理。但对方如果不懂这些,带着优越感来评价你,苛刻地批评你,你该如何对待呢?是跟他大吵一架?还是有别的选择?书里也给了我们两种方法。我们来看一看。

 

第一种方法,是“寻找更多信息”。有时候,对方粗暴地批评你,是因为背后有更多的话要说。这时候你只是一味的反击是没什么好处的。既解决不了问题,也让自己显得过于急躁。比如客户对你说:“你这个方案太垃圾了!”你要做的当然不是回怼他,或者当面不敢怼、一扭头发朋友圈损他一顿,而是可以问一问他觉得这个方案具体的问题在哪里。如果对方还是没有具体说,你可以推测一下他针对的具体是什么,或者问一问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比如“你是觉得方案里的第一个创意太怪了吗?”或者“你是希望这个方案往哪个方向靠?”

 

其实人在社会里就是在扮演各种角色,扮演甲方那种角色的人,就是经常会说那种台词嘛!这样心里也就不抵触了,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客户真正的需求上:到底他是想往左呢,还是往右呢,还是其实就不想改变呢?这就是在“寻找更多信息”。

 

第二种方法,是同意对方。乍一听好像很难接受。对方尖刻地指责你,你还要同意他?别急,不是要你全盘赞成对方、跟他一起甩开腮帮子骂自己,而是说,如果你发现他的指责里面,有某一个事实是确实存在的,你可以单独同意这个事实,而不是同意他对你的评价。比如,对方说:“你怎么又生气了?你也太玻璃心了!”如果你的确是在生气,那你可以回应说:“我的确生气,是因为这件事是你的任务,而你没做,留给了我。”再比如对方说:“你很自私,只考虑自己。”如果你这次的确忽略了他,就可以说,“对,这次我的确忘了找你商量。当时时间很紧,我比较着急……”

 

好,学会了怎么说话才不引起别人的防卫,也学会了如何应对别人的指责,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吗?不会。现实从来不是一座开满鲜花的乐园。人与人之间关系再和谐、再亲密,还是免不了有冲突的时候。你喜欢听摇滚,室友喜欢听嘻哈;你想要早点把项目完成,同事却更看重业余生活,到点就下班。人与人之间总有利益不一致,或者观点不一致,或者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有冲突是很正常的。

 

甚至,有时候冲突也是有好处的。有研究发现,那些对婚姻比较满意的伴侣之间,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把冲突看成关系正常的标志,能建设性地面对和处理冲突。俩人从来不吵架,未必是好现象,有的伴侣偶尔吵吵架,反而更能坦诚相待,关系更亲密了。你看电影《功夫》里面的包租公和包租婆,每天打来打去,照样恩爱得一塌糊涂。

 

05 如何避免冲突伤害我们的人际关系


这里边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避免冲突伤害我们的人际关系。怎么做呢?

 

首先,要认识到,如果是你感觉痛苦、不爽,那么这个问题是属于你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比如邻居总是在夜里拉二胡,拉得又难听,又吵得你休息不好,这难道不是他的问题吗?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这是“你的问题”,你才是这个问题的“主人”,因为你才是那个不满意的人。不是说应该归咎于自身,而是说,是你想要改变现状而不是邻居,所以只能由你来主动解决这个问题。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人就不会太情绪化了,而是会更加聚焦在问题上。

 

接着,要搞清楚你想要什么,或者你的痛苦究竟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在意的,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些东西。想要朋友还你的钱?表面上是想拿回自己的钱,但是再深入探究一下,就会发现也许更重要的是讨厌被朋友利用的感觉。

 

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之后,下一步就是约对方谈谈。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大吵大闹,是因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面对冲突。也许这时候他很忙或者很累,也许正在为另一件事烦恼,这时你如果把他突然拽进一场冲突,他就很有可能失控。所以,不妨先跟对方说,“我有个事情想跟你谈谈,你现在有时间吗?”如果对方现在不方便,就另约时间再谈。

 

进入谈这一步之后,先把你的问题和需要描述清楚。比如,你跟那位总是夜里制造噪音的邻居可以这么说:“我有个事跟你沟通一下。最近你们家每天晚上都有人拉二胡,一般晚上10点半我就上床睡觉了,但我被吵得睡不着。第二天还要上班,我想能睡个好觉。”把事情说清楚了,才有可能解决。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云山雾罩地绕来绕去,这可能导致对方误会。

 

接下来,如果对方说了他的想法、他的苦衷,比如对方说,“真是不好意思,但我最近在准备音乐考试,白天我都在忙,只有晚上时间能练一练。”,你也要认真为他思考一下。这不光是对对方公平,更实际的是,如果你完全不为他考虑,那么他可能也就不为你考虑。同理心是相互的,满足对方的需求也符合你的利益。

 

好,当双方都已经了解了对方的苦衷和需求了,就可以开始商量解决办法了。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容易陷在一个选项里出不来,两边都不想让步,而忘了还可能有更好的、双赢的办法。樊登老师讲过的《第3选择》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你们可以尽量选一种让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嘛。或者,你也可以在沟通之前就准备几个方案,在沟通的时候让对方选择。

 

好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要想别人不要有防卫心理,说话的时候不要评价对方,要以问题导向,真诚、平等,有同理心,用协商的态度沟通。

面对尖锐指责的时候,不要轻易发作,而是去了解背后的各种信息,如果对方的指责里面包含一部分事实,可以单独同意这个事实,然后展开沟通。

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如果你感觉痛苦,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属于你的,而不是别人;然后想清楚自己的诉求是什么,跟对方约个时间谈谈。谈的时候,把自己的问题和需求描述清楚,认真听听对方的观点,然后一起协商解决办法。

 

到这里,这本《沟通的艺术》就为大家讲解得差不多了。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沟通追求的是怎么巧妙地达到个人目的、扩展人脉什么的。但是这本书,却是一本以诚恳为底色的沟通书籍。事实上,人与人的沟通交往,技巧固然是需要的,但诚恳而又不失礼的基调却是大巧若拙的,也是更加重要的。

 

有时候,你用一些技巧,短时间内可能会获得你谋求的东西,但是却会让别人疏远你。而不管用什么样的技巧,当你必须指出对方问题的时候,对方都不会太舒服。所谓的沟通能力,其实就是在沟通的有效性和适当性之间恰当地拿捏。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那个让自己也让别人舒适的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